魯迅說: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客觀地講,魯迅說這番話是有緣由的。
周作人在一篇文章中曾談及此事,他說:現在看起來,錢玄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某些方面缺乏理解,這是缺點,但在他那時也是無怪的,當時如稍一讓步,便是對於舊派承認妥協,再也不能堅持攻擊了。「正如徵求『青年必讀書』的時候,魯迅堅決地主張現代青年不必讀舊書,一部也沒有開,所以玄同也贊成將舊書扔進毛廁去。這極端的反覆古主義,玄同堅持到底,雖然他在學術上仍舊弄他的文字學。至於經學,則仍然遵從老師崔觶甫的教訓,相信今文說,別號『餅齋』,表示乃是『賣餅家』何邵公之徒。」
魯迅排斥古書,是服務於當時論辯的需要。而實際上,魯迅自己的古文功底就甚好。
但,魯迅的話又不無道理,有些古書的確自欺欺人。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以上是《圍爐夜話》中的一段話。
有錢,的確會使子孫懶惰驕橫。可是,沒錢,子孫想要出人頭地都很難。
滿足孩子基本的受教育條件,讓他們能夠順利就業成家,想達到這些目標,靠一點點財力能辦到嗎?
雖說古人不用考大學,讀研讀博,但是古人在教育上的花銷也不少。
去考進士,一般需要數月的長途跋涉,吃住行,有時還不得打點打點關卡,每次趕考所需盤纏都不會是個小數目。
當父母的可以躺在搖椅上念叨: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嗎?
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餓,自然可以安貧樂道了,沒準清心寡欲還能很長壽呢。可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行嗎?
古書總是勸導人們要與世無爭、吃虧是福,可是這樣的觀念,適合真實的人生嗎?
張愛玲在《造人》一文中寫道:「造人是危險的工作。做父母的不是上帝而被迫處於神的地位。即使你慎重從事,生孩子以前把一切都給他籌備好了,還保不定他會成為何等樣的人物。若是他還沒下地之前,一切的環境就是於他不利的,那他是絕少成功的機會——註定了。」
殘雪曾說:我和魯迅先生的意見相同,主張多讀外國書,少看中國書。
記者問:要做一名優秀作家,讀書,應當注意些什麼?
作家殘雪說:我還是那句話:多讀外國書,至少精通一門外語,擴展視野。因為文學本來就屬於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