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一般人乍一看到這句話,很可能要嚇一跳:這是哪個無知之人,敢說這樣的話?
實際上,說這話的人,恰恰是中國近現代最博學、最有見識的人之一,那就是魯迅先生。
魯迅這句話是在1936年10月臨終前發表於《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緊接著他還補充了一句:
「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幹將,魯迅此說並非心血來潮,而是他長期堅持的一個觀點,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魯迅也說:
「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為什麼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漢字,竟到了這個地步呢?
總結魯迅先生的看法,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漢字太難學了,只有少數人學得會
像字母文字,如英語,就只有26個字母的組合,一個單詞,根據字母的規律也會發音。但漢字是方塊字,掌握起來就更有難度。
注意,那個時候是沒有拼音的。一個漢字,人們是怎麼學發音的呢?古人用的是「直音」和「反切」的方法。所謂直音,就是用一個同音字來給生字注音,反切則要用到兩個字,一個注聲母,一個注韻母和聲調,總之使用起來都很不方便。
所以當時中國的普通民眾,絕大多數都是文盲,沒有基本的閱讀能力。文盲的比例有多高呢?建國後有個統計,文盲率至少在80%以上。
那麼高的文盲率,給當時的新文化運動造成很大困擾,再好的文章,再先進的思想,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接收到,這當然不利於開啟民智。
原因二:會用漢字的人,只顧著鑽研「不合時宜」的學問
魯迅所處的時代,少數知識分子會用漢字,但大都鑽進了「四書五經」等古書裡,這在當時來說是「不合時宜」的。
就像魯迅在《華蓋集·青年必讀書》一文中說的: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這話看似也很過激,但一樣要結合時代背景來看。
因為當時世界上強國林立,舊中國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和日本,時代的兩大主題就是民主和科學,也就是魯迅文章裡提過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所以當務之急,不是整理國故,而是學習西方,發展科學技術,建設工業化社會,同時引進先進的民主制度,這樣才能改變當時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
而要學習西方,使用西方流行的字母文字當然比方塊字更加便利。
當時支持廢除漢字的,不止魯迅一人
其實以上兩個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漢字的難學,在當時已成了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
魯迅說出這話的前一年多,也就是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就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收錄了324個改編後的簡體字,但因為爭議很大,幾個月後就廢除了。
至於舊時代知識分子的迂腐,看看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當有深切的感受。
主要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所以魯迅先生發表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言論。
其實不光魯迅,當時主張廢除漢字的大有人在,比較突出的就是陳獨秀、錢玄同。
陳獨秀明確提出:
「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錢玄同則走得更遠。眾所周知,他和魯迅曾有一段關於「鐵屋子」的經典對話。在他看來,打破鐵屋子的第一步,就是「廢除漢文」。除了口誅筆伐外,他還投入了簡化漢字和引進世界語的實踐,他的目標是以世界語作為未來中國的通用語言。
錢玄同的工作隨著抗戰爆發而中斷,否則漢字有沒有可能被世界語取代,還很難說。
漢字怎樣煥發了新的生機?
民國知識分子的這份憂國憂民的情懷,值得我輩尊重。但中華文明發展幾千年,漢字文化博大精深,自有其存在的價值,要全部丟掉的論調,未免過激。
其實自民國起,改進漢字的工作就從未停止過。建國後,1954年12月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要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幾項工作效果顯著,古老的漢字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另外,對於以漢字為載體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態度。在魯迅所處的那個時代,確實應該把發展科學技術、推行民主制度作為優先項,全力以赴。
而在今天這個時代,科學已遠遠走在了人文的前面,社會上出現的群體性焦慮,與人文情懷的缺失有關,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社會觀,以及「中庸」的處世之道,對於當今社會都是很有裨益的,我們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把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史小狐,感謝關注!
延伸閱讀:此人創造1個漢字,被中國女性罵得3年不敢上街,如今人人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