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文化多種多樣,各放異彩,每一個都是民族瑰寶,漢字發明的意義更是影響深遠。歷史上每一個熱愛文學的偉人都很難對漢字產生質疑,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魯迅先生畢生致力於用筆桿子喚醒人們的覺醒。但他曾經卻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乍一聽會覺得偏激,要表達的又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要真正理解這句話,且不帶有個人偏見的去正確看待,還是要從這句話來源的全文和時代背景來看。在《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書中,他是這樣表述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
從這段話來看,魯迅先生並不是說漢字本身是不好的,是糟粕的,而是對「將字方方正正的寫在方塊中」認為是一種禁錮靈魂的枷鎖。首先來講,繁體字不夠平民化,若可以擯棄「八股文」而推行白話文,則可以更好的為大眾所接受。最根本的還是想要用這種方式喚醒沉睡中的中國人,魯迅先生一直對國人頗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吧?
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為了漢字而犧牲,在那個時代下,不是人人都是知識分子,更多的還是一些勞苦大眾。那麼,如果還讓這類民眾接受繁體字或者八股文,勢必是有些強人所難的,而用拼音文字代替,文盲便不會一直「盲」下去。
魯迅先生所在的是一個落後又守舊的封建時代,國力的旺盛要靠的不止是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時還有科技等多方面。誠然,識字只是一個開始,只有文字得到更廣程度的普及,民眾文化水平才可能會提高,從而學習先進科技。
在他的很多文章中也隨處可見對拉丁文的推崇,像是在《關於新文字》一書中,他這樣寫道:「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是有錢有勢的特權階級,費時一二十年,終於學不會的也多得很。」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方塊文字,可以看出一旦靈魂被傳統思維禁錮,那麼,就無從談及自由一說了。
而且,在那個充滿各種危機的時代下,中華文明面臨的挑戰也很多,不變是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