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還真說過這句話,只不過如果單挑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8個字,有點斷章取義,原文是——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到方格子裡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
原文是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有些地方似乎有點違和,不過大體意思還是能理解。
其實魯迅先生的意思就是摒棄「繁體字、八股文」,推行平民化實用的「簡體字、白話文」。
但是這段話中魯迅認為,古人傳下來的「把字工工整整的寫進方塊中」是一種壓榨,四四方方的方塊仿佛是一座紙上的監獄一般,禁錮了人們自由的靈魂。
僅僅學這個「方塊字」就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功夫,魯迅覺得沒有必要,引申來看,甚至覺得橫平豎直也算對文化的一種禁錮,不如「無規矩裸奔」,隨意寫出來,大家能看得懂,就足矣。
開始說僅8個字,有點斷章取義,看完前後文,似乎仍然覺得魯迅先生的這個思想「矯枉太過正」,真的有點不可苟同。
如果非要在這份觀點前強加一個理解的話,那麼只能說那是一個崇尚自由、衝破舊思想到某種極端境界的時代,似乎一切違背人類本身意志的習俗抑或是文化,都是糟粕,應該摒除,學習西方的自由主義。
有過留學經歷,似乎將中國近代的落後刻意的附加到任何中國傳統文化和封建習俗上,因此有這種言論是可以理解的吧(強行理解)。
從這個觀點引申來看,似乎使用筷子也是一種束縛呢,小孩子學習使用筷子都要學好久,不如一開始直接下手抓,天生就會,不需學習,把這功夫用來學習其他豈不是妙哉。
記得世紀初做過一份投票調查,大意是「誰是最偉大的作家」,魯迅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這一點深表贊同,畢竟在那個年代,太需要魯迅精神了,個人對魯迅先生也非常敬服。
但時代與時代的思想是不同的,用現在的思想去衡量那個時代文人的思想,也難免有緣木求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