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大手腳與認真不苟:最捨得買書,但書名書價都要記在日記裡

2021-01-19 北晚新視覺網

魯迅的論敵常對他有些惡形惡狀的描繪,實則魯迅最是個認真不苟的人,即使在生活小節上也絕無落拓不羈的名士習氣。魯迅有一習慣,每購一書,不僅在那一日記下書名,也記下書價,而且巨細無遺,毫釐不爽……

作者:餘斌

魯迅的論敵常對他有些惡形惡狀的描繪,有誇張他被香菸燻黃的牙齒的,有想像他「醉眼矇矓」的,又是煙,又是酒,撇開背景不論,單從這些字面上去看,魯迅倒真像是「失意文人」,或是像個名士。實則魯迅最是個認真不苟的人,即使在生活小節上也絕無落拓不羈的名士習氣。常到魯迅家走動的鬱達夫發現他的書房裡總是整整齊齊,書案上亦井然有序,且一塵不染。這真讓鬱達夫這個地道的名士派大為訝異了,因為他所知道的一些文人,書房總是凌亂不堪的。

魯迅的不苟從他的日記中也可見出。他的日記並不像今日某出版社推出的《名人日記》之類,裡面到處是「思想火花」和滔滔議論,而是地道的流水帳,簡而又簡,但他每日必記,從一九一三年起,到一九三六年去世,幾乎沒有一天落下。偶爾有幾天漏記,也必要說明「失記」。既是僅限於記事,有時無事可記,記什麼呢?記得最簡的是只有天氣,陰晴雨雪。

不過魯迅日記裡記得最認真詳盡、最清楚明白,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還要算他的書帳。魯迅有一習慣,每購一書,不僅在那一日記下書名,也記下書價,而且巨細無遺,毫釐不爽。比如《仇十洲麻姑仙圖》等圖,每枚價僅八分,也都一一記錄在案。一九一三年五月買的一冊《觀無量壽佛經圖贊》所記價為0.312元,更是精確到釐了(可知那時買書的講價是極細的,但不知幾釐幾釐是如何找法)。每年歲末,魯迅照例要算一回總帳,將所置書籍、圖冊、拓片等按購置的時間順序一一列出,月為單位是小結,最後算清一年共花費幾何,此外又常算出平均每月花去多少。

魯迅自奉甚儉,衣的樸素隨便是不用說了,吃住行也都很簡單,唯在買書上手腳是大的。平均下來,每年所費在500元以上。到上海以後,也許是生活安定下來,作長久計了,書買得尤多,一年常在800元以上,最多的一九三〇年,總共花去2404元,平均每月約200元,相當於當時大學畢業生幾個月的薪水。而到去世為止的二十多年間,魯迅的書帳加起來將近13000元,買下三處北京八道灣的大宅子也夠了。魯迅的收入不能算少,然要買這麼多的書,總也感到吃力了。一九一二年書帳的後面有一段附記道:「審自五月至年末,凡八月間而購書百六十餘元,然無善本。京師視古籍為古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處世不必讀書,而我輩復無購書之力,尚復月擲二十餘金,收拾破書數冊以自怡說,亦可笑嘆人也。」

看來讀書人買不起書,買得起書的人不讀書的情形並不限於今日,然魯迅不能「致之」的是古籍、善本,今日的讀書人則在書店裡面對著尋常的新書也不免有阮囊羞澀之感,只有流連忘返,不能滿載而歸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新華日報)

流程編輯:TF022

相關焦點

  • 魯迅的杭州蜜月旅行||戀戀杭州
    4天《魯迅日記》記有「晚同欽文、廣平赴杭州三弟送至北站夜半到杭寓清泰第二旅館。」他去城站附近賣舊書的「抱經堂」淘書,到清河坊「翁隆盛」茶莊買西湖龍井。魯迅還將上海和杭州做了比較,告訴同去的友人:杭州舊書店的書價比上海的高,茶葉則比上海的好。7月17日清早,短短四天的蜜月之行結束了,魯迅和許廣平離開杭州返回上海的。
  • 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記英文版提前出版,書名打了作者臉
    作家方方因不合時宜地將所寫的封城日記交給國外出版社出版,而陷入輿論之中。其英文版由美國著名出版社哈珀柯林斯出版社負責出版,預計8月份面世。不過,據最新消息,方方的這本日記將提前於5月19日出版發行。方方封城日記的英文版書名為《WUHAN DIARY》。「diary」一詞,不知道方方有沒有打臉之感。方方曾在日記中這樣說:「有一點我還是想說,這是我在疫情中的一份個人記錄,屬於純粹的個人記憶。而最初時,我甚至不覺得這是『日記』。因為『日記』二字,不是我提出的。只是後來,這份記錄,變成了一日一記,別人說它是『日記』,我也就沒有表示異議。
  • 魯迅曾這樣寫道:日人太認真,而中國人卻太不認真
    我們之前的文章中,簡單地介紹了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又名周介孚)在杭州監獄中生活了八年,後感悟家族的興衰,寫下了《恆訓》作為家規來規勸族人,做人做事。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就是家長。周福清對於魯迅一生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 魯迅是怎麼寫出《狂人日記》的?
    魯迅是怎麼寫出《狂人日記》的? 華西都市報2019-06-02 02:09:54.0寬窄巷   提到「文學史」,很多人想到的是時間點、事件、經典作品等適合備考的內容。這或許是不錯,但這樣的文學史,跟同樣羅列知識點的森林史、煤礦史又有多大區別呢?文學的歷史,是不是應該要有一些文學的魅力、光彩、趣味?
  • 《魯濱遜漂流記》原著名字為什麼那麼長
    你沒有看錯,笛福當時的確是起了個那麼——長的書名。我們看到是中譯名字,英文名字更是長得多(看下圖)。而今天我們熟知的《魯濱遜漂流記》是清末民初翻譯家林紓給原名做出了精闢的整理,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笛福1719年「魯濱遜」這本書的原英文名笛福為什麼起了個這麼長且嚴重「劇透」的書名呢?有的朋友可能會想到,可能是為了吸引讀者注意吧,再就是人家那個年代就流行這麼起書名唄。
  • 《我們一定要再見一見》:「魯迅致蕭軍蕭紅信」的全部手稿本
    ▌蕭耘 王建中(作者系蕭軍女兒、女婿)捧在我們手中的這一本堪稱精美的大書、好書——《我們一定要再見一見》,是中國青年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魯迅致蕭軍蕭紅信」的全部手稿本,印製得極好,以這樣的一句話做書名,確也實在別開生面。欣賞著、摩挲著、翻弄著的每一面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篇篇浸潤著先賢的手澤,真的是愛不釋手!
  • 魯迅先生愛吃零嘴? 因惦記柿霜糖夜裡睡不著
    可見,魯迅的吃,是大大有名的。一個時刻準備舉起匕首、投槍的戰士,一個經常怒髮衝冠的英雄,居然也是個饞嘴?這不禁讓人好奇也倍感親切起來,印象中筆伐的先生不苟言笑不易接近,相比起來,愛吃的魯迅可不就是個鄰家大哥麼?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曾這樣說:「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
  • 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
    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是什麼意思?魯迅是周樹人的筆名,是民國時期的大文豪。被認為是當時乃至思想最深厚的作家。其作品多次入選中小學課本,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一些關於他的事跡,從而對他有很深厚的崇拜之情。《狂人日記》是魯迅所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
  • 夜讀《魯迅論文藝》記: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
    作者 | 耕心堂G(孔網店鋪:耕心書店)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讀書偶得# 夜讀《魯迅論文藝》記《魯迅論文藝》,湖北省武漢魯迅研究小組編。(一)魯迅的語錄多多,十六卷本十八卷本,從哪一本都能抽出若干精彩段落。語錄的好處是一眼即明,精闢簡約,一語中的,萬法歸一。但語錄也有遮蔽,語錄是從那文章中剝離出來的,它還保留著剝離者與選錄者的眼光。年輕時讀書,用鋼筆在書中間畫下的話都記不住了,從書裡畫過來,又交還給書裡。
  • 禾塘:她的晨社類似於我們的分湖書社,都是同好(簡廬日記20210202)
    禾塘將他的朋友郭晨曉的詩發到群裡。晨社是剛成立的民間團體,成員都是舊體詩愛好者。
  • 長書名快閱讀時代的無奈? 學者評點書名三大怪象
    東方網7月11日消息:有沒有發現,現在的書名越來越長了?記者在網上隨意搜索最近的新書,跳出大批一口氣也未必能讀完的書名:《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每次相逢,都是久別重逢》,《請把我留在最好的時光裡》,《因為痛,所以叫青春,寫給獨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此生遇你已很美:有一種深情叫友情》……   轉折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 閱讀《書邊草》認識別樣魯迅,魯迅曾給金陵刻經處捐獻銀元?
    再以後即你指出的《魯迅雜感選集》。唐弢的《晦庵書話》,包括拙著的毛邊本,只是請印刷廠留出幾十冊不切邊,並未公開發行。這個辦法似乎至今還有作者在實行。出版社和廠家都嫌麻煩,恐怕很難再見毛邊書了。」由此函可見姜先生對整個出版流程的熟稔程度。當時手頭有幾冊「文革」後新印製的毛邊書,其中以《魯迅雜感選集》最為珍貴。這大約是我當時向姜先生求教的緣由。後來我對姜先生的書仍一直關注。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鮮為人知的是,陳寅恪與魯迅在日本曾有兩年「同窗」之誼,還曾一度住在同一個公寓,其兄陳衡恪與魯迅又是留日和教育部同事時期的密友,因此,陳寅恪是魯迅相識多年的熟人,但陳寅恪平生從沒有公開提及魯迅,倒是魯迅在日記和文章裡多次記下與陳寅恪的交往。
  •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出版
    周作人晚年寫過一篇文章叫作《魯迅的笑》,說到現實生活中的魯迅是一個和藹的、溫和的、善於說笑的人。而認為魯迅只是嚴肅的稍顯刻板印象,除了與他的作品風格有關,也與流傳最深的魯迅照片分不開。近日,為紀念《狂人日記》發表百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推出了一部《魯迅影集》。該影集由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主編,收入了他過去10年時間到處搜集的魯迅從青年到老年的113幅照片。
  • 揭公版書翻譯亂象:書名不同譯文有優劣
    短短幾年間,戰地攝影家卡帕的回憶錄,已經至少出了五個不同版本、不同書名的中譯本,這也許是1954年已辭世的卡帕的幸運。  近日,卡帕回憶錄又推出了最新中譯本《顫抖的鏡頭——卡帕自傳》,該書書名與以往版本相比有了很大變化,讓一些讀者誤以為這是一本全新內容的圖書,結果買回家才發現,跟以前自己買的另一本書差不多。公版書翻譯的亂象由此可見一斑。
  • 魯迅從來不罵日本人?魯迅對日軍侵華的態度究竟如何
    魯迅的寓所就在日軍司令部附近,「遇戰事,終日在槍炮聲中」(魯迅日記),更有一顆子彈洞穿而入,後又遭到日軍搜查,處境非常危險。在內山完造的邀請下,魯迅及周建人一家搬到內山書店,厚被子遮窗熬了一星期才移往別處。可是對這段日子,魯迅日記卻「失記」,這讓作者非常困惑。
  • 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魯迅最好的作品之一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即使放到今天,小說的構思以及主人公心理描寫的 細膩仍然有可圈可點之處,而《狂人日記》背後蘊含的魯迅的深刻思想及對中國舊社會體系震耳欲聾的控訴,則是使這部作品能從佳作上升到偉大的一個核心之處。
  • 廢名稱比魯迅更了解"狂人日記" 眾學生目瞪口呆
    廢名第一次登上講臺,講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他摘掉帽子,用深陷的眼睛掃了掃課堂裡的年輕學生,然後出聲。聲音不高,卻振聾發聵:「敝人對《狂人日記》的理解,比魯迅先生自己了解得更深刻。」學生個個目瞪口呆,然後是人聲鼎沸。待課堂安靜下來,他講得頭頭是道。
  • —《狂人日記》魯迅
    還給「我」看了當時弟弟的兩本日記,現摘錄其中的一篇,用來供醫者參考研究。記錄中有的語誤,都一字不改。序文是現實社會的象徵,序文中的「弟弟」不是狂人,「迫害狂」精神病已經痊癒,還要去當候補官員。在他眼中,所有人都想吃他,所有人都「吃人」,又怕被別人吃。
  • 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這是最令痛切的「吃人」。那麼讀者可能要問了,《狂人日記》裡好像沒有自我壓抑,狂人不是一直在懷疑、在抗爭嗎? 這就要回頭去看看小說中的序,序言中說,《狂人日記》這個名字,是病人本人痊癒後所題寫的,敘述者便沿用此名,沒有做更改。可見,狂人是病人事後的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