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論敵常對他有些惡形惡狀的描繪,實則魯迅最是個認真不苟的人,即使在生活小節上也絕無落拓不羈的名士習氣。魯迅有一習慣,每購一書,不僅在那一日記下書名,也記下書價,而且巨細無遺,毫釐不爽……
作者:餘斌
魯迅的論敵常對他有些惡形惡狀的描繪,有誇張他被香菸燻黃的牙齒的,有想像他「醉眼矇矓」的,又是煙,又是酒,撇開背景不論,單從這些字面上去看,魯迅倒真像是「失意文人」,或是像個名士。實則魯迅最是個認真不苟的人,即使在生活小節上也絕無落拓不羈的名士習氣。常到魯迅家走動的鬱達夫發現他的書房裡總是整整齊齊,書案上亦井然有序,且一塵不染。這真讓鬱達夫這個地道的名士派大為訝異了,因為他所知道的一些文人,書房總是凌亂不堪的。
魯迅的不苟從他的日記中也可見出。他的日記並不像今日某出版社推出的《名人日記》之類,裡面到處是「思想火花」和滔滔議論,而是地道的流水帳,簡而又簡,但他每日必記,從一九一三年起,到一九三六年去世,幾乎沒有一天落下。偶爾有幾天漏記,也必要說明「失記」。既是僅限於記事,有時無事可記,記什麼呢?記得最簡的是只有天氣,陰晴雨雪。
不過魯迅日記裡記得最認真詳盡、最清楚明白,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還要算他的書帳。魯迅有一習慣,每購一書,不僅在那一日記下書名,也記下書價,而且巨細無遺,毫釐不爽。比如《仇十洲麻姑仙圖》等圖,每枚價僅八分,也都一一記錄在案。一九一三年五月買的一冊《觀無量壽佛經圖贊》所記價為0.312元,更是精確到釐了(可知那時買書的講價是極細的,但不知幾釐幾釐是如何找法)。每年歲末,魯迅照例要算一回總帳,將所置書籍、圖冊、拓片等按購置的時間順序一一列出,月為單位是小結,最後算清一年共花費幾何,此外又常算出平均每月花去多少。
魯迅自奉甚儉,衣的樸素隨便是不用說了,吃住行也都很簡單,唯在買書上手腳是大的。平均下來,每年所費在500元以上。到上海以後,也許是生活安定下來,作長久計了,書買得尤多,一年常在800元以上,最多的一九三〇年,總共花去2404元,平均每月約200元,相當於當時大學畢業生幾個月的薪水。而到去世為止的二十多年間,魯迅的書帳加起來將近13000元,買下三處北京八道灣的大宅子也夠了。魯迅的收入不能算少,然要買這麼多的書,總也感到吃力了。一九一二年書帳的後面有一段附記道:「審自五月至年末,凡八月間而購書百六十餘元,然無善本。京師視古籍為古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處世不必讀書,而我輩復無購書之力,尚復月擲二十餘金,收拾破書數冊以自怡說,亦可笑嘆人也。」
看來讀書人買不起書,買得起書的人不讀書的情形並不限於今日,然魯迅不能「致之」的是古籍、善本,今日的讀書人則在書店裡面對著尋常的新書也不免有阮囊羞澀之感,只有流連忘返,不能滿載而歸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新華日報)
流程編輯:TF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