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從來不罵日本人?魯迅對日軍侵華的態度究竟如何

2020-12-12 騰訊網

文/遊有方

想到這個題目,完全是因為《「一二八」事變時期的魯迅》一文(3月6日南方都市報歷史版)。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中國駐軍堅決抵抗,淞滬會戰爆發。魯迅的寓所就在日軍司令部附近,「遇戰事,終日在槍炮聲中」(魯迅日記),更有一顆子彈洞穿而入,後又遭到日軍搜查,處境非常危險。在內山完造的邀請下,魯迅及周建人一家搬到內山書店,厚被子遮窗熬了一星期才移往別處。可是對這段日子,魯迅日記卻「失記」,這讓作者非常困惑。須知,在此期間內山書店成了日軍的「後勤部」,「日本店員加入了在鄉軍人團做警衛工作,店內不斷燒飯製成飯糰供應門外守軍的軍人進食」(許廣平),此等情形魯迅不會不知道,但怎麼就那麼平靜呢?而在事後魯迅給友人的書信中,對這番「躲進小樓」的經歷也未著一字。更讓作者不可思議的是,值此民族危亡之際,作為「民族英雄」(毛澤東語)的魯迅在買書飲酒之餘竟有心情「邀妓」,且「與以一元」。作者感喟道:「此時的租界外正是炮火連天……可在魯迅日記甚或文章中……竟找不到半點有關日軍這場侵略戰爭的語句,這不能不說是個令人費解的謎團。」

帶著作者的疑問,我查了手邊幾本魯迅傳記,確實都沒有人說這一段。比如朱正《一個人的吶喊》摘錄了1月28日到2月6日的日記,但並未對「1月31日至2月5日 失記」特別在意,只是摘引了魯迅致友人的三封信加以補充。曹聚仁《魯迅評傳》則根本沒有提到此事,卻介紹了內山完造回憶錄中的一個片段。有一天,魯迅對內山說:「老闆,孔老夫子如果此刻還活著的話,那麼他是親日呢?還是排日呢?」內山笑道:「大概有時親日,有時排日吧。」魯迅聽了,就哈哈大笑起來了。考慮到魯迅和內山笑談排日親日是在1931年後,「民族之間的情緒,緊張到那麼程度」(曹聚仁),會不會更加覺得不可思議呢?何況魯迅在上海的住所屬於日本的勢力範圍,且其在重大困難時差不多總能獲得日本人內山完造的幫助(而當年就有人指責內山是一名日本間諜,至少上文所言其在日軍進攻上海時的行為難言「親善」),魯迅的「民族立場」何在?

其實,魯迅當然是反對日軍侵華的。比如在回答「日本佔領東三省的意義」時,他使用了「日本帝國主義」一語。在《「友邦驚詫」論》一文中,更有「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佔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這樣痛切的指斥,對「失了東三省誰也不想」斷難接受。林賢治在其《魯迅的最後10年》一書中指出:在魯迅看來,「日本就是兩個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日本與人民的日本,戰爭的日本與和平的日本」,「目前在經受著前一個日本的侵略和奴役的情況下,則必須駁斥訴諸『親善』『提攜』之類為不抵抗主義張目的論調;惟以堅決的抵抗,才能迎來後一個日本,也即中日民族平等共處的將來」。只是主張堅決抵抗並不等於自己衝鋒陷陣,除馳騁沙場的軍人外,大部分中國人都只能在鐵蹄下苟活。

不過,魯迅確實不是個一般意義上的民族主義者,即在價值序列上主張國族高於個人,而毋寧首先是個個人主義者。在中日民族衝突如此緊張之下,作為個體的魯迅和作為個體的內山完造仍然保持深厚的私人情誼,多半也要從這個角度來尋求理解。還是林賢治指出的,魯迅看待國家和民族問題的立場,乃是有權者和無權者、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對立,顯然超越了簡單的國家和民族分野,因為日本和中國都有有權者(壓迫者),也有無權者(被壓迫者)。循此邏輯,最令魯迅有壓迫感的未必是日本侵略者,反倒是中國有權者,事實上魯迅晚年的最大痛苦來源恰恰是國民黨的文網。弔詭的是,這一點可能被日本「利用」了,而魯迅又「利用被利用」得以在險境中存活(可參許廣平《魯迅回憶錄》)。「一二八」事變,魯迅似乎只是以「中華連年戰爭」之一視之,不同之處在於「未有切近如此者」。在民族分際上如此「無態度」,應非魯迅難得糊塗,而是一以貫之的。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魯迅與胡適,就一生理念與價值現代化的精神氣質而言,是同道中人;但論性情、意志、心態、處世及理念而言,他們又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兩種類型。兩人同為民國文化圈頂級大V,但相互的態度很是蹊蹺。馬家輝:魯迅罵胡適這事上,我站胡適魯迅這麼罵胡適,都是公開的,後者當然一清二楚。可奇怪的是,胡適不僅不惱,絲毫不介意,從來不還口,且似乎對之愈加尊重起來。這難道不奇怪嗎?
  • 魯迅去世,其原因至今不明!64年後,周家發聲:可能日本人謀害
    日方何以要暗害魯迅,原因也不言自明:魯迅是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不妥協的抗日誌士,而且還是左翼宗主,收買不了只有清理。現在網上很多朋友,總跟風說魯迅親日、從不罵日本人云雲,這實際是很無知的傳謠詆毀。「民族魂」的認定,豈是當時那些人稀裡糊塗就會給蓋上的?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結局如何?|藤野嚴九郎|文豪魯迅|魯迅|藤野...
    而在魯迅去世一年後,隨著魯迅作品在日本的流傳,藤野先生也終於知道了愛徒的下落,他驚訝地得悉,當年自己曾悉心栽培的中國學生周樹人,已成立中國家喻戶曉的文豪魯迅先生。他更沒想到,自己為這位學生所做的點點滴滴,竟能令他銘記終生。當聞知此事的日本記者,給藤野先生展示了魯迅先生去世時的照片時,百感交集的藤野先生,也當場揮毫潑墨,寫下「謹憶周樹人君」幾個大字。一段中日師生的友誼佳話,就此定格。
  • 本是日本人,但幫著中國罵日本被殺害。魯迅聽後極度悲憤寫文致敬
    文·蕭中九歌1933年2月,距離日本全面侵華還有4年中國著名文豪,當代語文課本「釘子戶」魯迅先生,懷著極度悲憤的心情給一位日本人寫下悼詞:「中日兩國人民親如兄弟,資產階級欺騙人民,用血在我們中間製造鴻溝,並且繼續製造。
  • 讓魯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魯迅先生的青年時代,絕對是誰也不怕的「憤青」,他針砭時弊,毫不留情。嬉笑怒罵皆是文章,一個筆名罵廢了,再取一個繼續罵。筆者上學的時候,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說貫穿了一個九年制義務教育,《從三味書屋》的童年趣味;到《故鄉》中捕「猹」的少年閏土;再到嚴謹教學的《藤野先生》。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就是老郭的一生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對白話文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他還嫉惡如仇針砭時弊,一篇《阿Q正傳》不知道「罵」了多少人。
  • 魯迅沒有罵過郭沫若是狗,請別再瞎起鬨了
    事實也是如此,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於是,他們昧起良心,故意醜化和黑化郭老,還繪聲繪色地向網友描繪出一場魯迅痛斥郭老的畫面,說文人相輕,魯迅先生看不起郭沫若,罵他是「天才加流氓」;郭沫若反唇相譏,罵魯迅是「封建作孽」;魯迅大怒,罵郭沫若是狗,說:「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
  • 魯迅《紀念劉和珍君》中的楊蔭榆,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兩個姑母顯然從小沒人疼愛,也沒人理會,姊妹倆也不要好。」1907年5月,楊蔭榆參加江蘇省官費留學考試合格,7月啟程去往日本留學。她先人青山女子學院,後在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理化博物科學習。1913年,楊蔭榆從日本畢業歸國。回國後,楊蔭榆受聘於江蘇女子第二師範學校,擔任教務主任,同時兼任生物解剖教師。
  • 魯迅逝世多年後,獨子周海嬰提出四點質疑:日軍暗殺的可能性很大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病逝,22日,9470名來自各界名士前來瞻仰魯迅遺容,出殯當天,一萬六千多人夾道送別先生,在送行人的哭泣聲和《義勇軍進行曲》歌聲中,魯迅先生的棺槨緩緩出行,沿途有軍隊持槍保護。
  • 郭沫若痛罵魯迅是法西斯蒂,大才子多彩的愛情史,讓人目不暇接
    1928年8月10日的《創造月刊》第二卷第一期,發表了一篇著名的罵魯迅的文章。作者杜荃,其實,這是郭沫若的另一個筆名。文章名為《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批評魯迅的<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是1928年6月1日。一,郭沫若和魯迅的罵戰。郭沫若在這篇文章中,對魯迅進行了徹底的否定。
  • 郭沫若4字罵魯迅,魯迅5字回罵,概括郭沫若一生
    郭沫若魯迅不和已成為民間的話題,兩人曾經互相辱罵,文學家罵人的水平如何?也是粗魯不堪嗎?還是咬文嚼字般的暗罵?郭沫若用4個字辱罵魯迅,而魯迅則用5個字罵回並且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1892年郭沫若誕生,從此一位文學才子問世,他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相信《女神》、《星空》、《潮汐集》、《百花齊放》等書籍大家有幸翻閱過,喜歡郭沫若詩集的人也數不勝數,他是一位熱愛文學,更是一位天生的詩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兒時的他就在書香氣息中長大,在長輩們的薰陶下,對文字有著獨到的見解和天賦,家中長輩也都希望郭沫若長大後成為一代文學作家!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魯迅說,梁先生自以為硬著頭皮看下去了,但究竟「硬」了沒有,是否能夠,還是一個問題。以硬自居了,實則其軟如棉,正是新月社的特色。梁實秋說,有一種人,總是「不滿於現狀」,作無窮無盡的雜感,唯恐現狀一旦令他滿意起來,他就無雜感可作。魯迅說,病人去診所看病,醫生對病人說,你說我藥方不對,拿出你的藥方來,便會令人生出無數雜感。
  • 今天是魯迅忌日,日本仙臺各界紀念先生逝世82周年
    1904年,全日本還只有東京帝國大學和京都帝國大學這兩所高等學府,在校學生總數5256人,也就是說,兩校合計每年招收只有約千餘人。鑑於這樣的情況,從日本文部省到高等學校自身,對中國留學生進入高等學校都持慎重的態度。魯迅如要進大學深造,須先進高等學校學習3年。對中國學生而言,進入高等學校,不僅要參加考試,而且要有中國駐日公使的推薦信。
  • 魯迅是怎麼罵人的,言辭犀利不帶髒字,但是讓被罵的人想吐老血
    魯迅是怎麼罵人的,言辭犀利不帶髒字,但是讓被罵的人想吐老血要說中國歷史上,那個文壇的人物最活躍,魯迅先生肯定是要佔據一席地位的。民國年間被魯迅先生罵過的人不說太多,一百餘個還是有的。管你什麼手持重兵的軍閥大員,還是頗有聲名的文壇才子,我魯迅看你不爽,覺得你的事情做得不地道,我就要在文章裡罵你。正如魯迅先生在自己的日記裡寫的,看到有的人做的事說的話寫的文章實在是有氣,就像罵他,不然心裡覺得過意不去。魯迅先生雖然將唾沫噴遍了一眾有頭有臉的人物臉上,但是他的文字裡卻沒有半個髒字,但字字誅心,讓人忍不住吐三口老血。
  • 她稱胡適是恩師,叔本華是摯友,卻罵了魯迅半輩子,只因這點小事
    她稱胡適恩師,叔本華是摯友,卻罵了魯迅半輩子,成為罵魯第一人魯迅先生作為文壇巨匠,文筆一直是以風趣幽默但又犀利冷雋而著稱,對當時的封建禮教和社會現象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有著強烈的批判態度。因此他也被認為是文壇上的「罵人」高手。
  • 日本魯迅研究百年學術脈絡
    如果將1909年5月《日本與日本人》雜誌介紹「周氏兄弟」翻譯的文字視為日本魯迅研究的濫觴,那麼這一與中國魯學界形成呼應、共同成長的海外學術傳統,已有超過百年的研究歷史。以《日本的魯迅研究史》《日本魯迅研究概觀》等為代表,側重於史料鉤沉的文章或階段性的批評簡史,已經無法滿足專業讀者的閱讀期待與研究需要,這與中國魯迅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已出版《魯迅研究史》《當代魯迅研究史》《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等綜合性論著反差明顯。《日本魯迅研究史論》(靳叢林、李明暉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6月版)試圖彌補這一缺陷,從多個維度推動這一議題的縱深發展。
  • 他喜愛魯迅,是中國最好的日本朋友,大江健三郎的名句太有魅力!
    大江健三郎對我國非常友好,曾經多次訪問中國,他是魯迅先生的鐵粉,莫言曾經稱他在某種意義上很類似於魯迅。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於日本,他的寫作生涯囊括諸多大獎,1994年更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魯迅一生筆桿子救國,魯迅去世後,蔣介石在花圈上寫了6個字
    他們之中有武將,也有文人,武者的拳腳固然不可缺少,殊不知文人的文筆也會顯露鋒芒,他們用帶著鋒芒的文筆刺向封建黑暗的那副皮囊,直到皮囊被刺破,去解救那些被用來填補黑洞的人事物。周樹人便是其中一者,他的吶喊喚醒了很多沉睡的人。他的作品數不勝數,獨樹一幟,充滿了反抗思想,是經典。
  • 魯迅當年怒罵當局者,為何能安然無事?李敖:他還有一個特殊身份
    ——魯迅若要說魯迅先生給人留下的印象,恐怕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文學巨人、敢怒敢言、愛憎分明、以筆代戈」等等,總之,他就是一個不懼強權、敢怒敢言的人,從魯迅先生的文章裡,我們很容易感受到他的精神。那麼問題來了,魯迅一生痛斥過無數人,其中不乏一些當權者,在這種情況下,魯迅又是怎麼全身而退、安然無事的呢?對此,學者李敖給出了他的一些觀點。1.
  • 為什麼同樣是罵中國人,魯迅就能夠被社會大眾接受
    魯迅的形象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喜歡罵人,他寫文章不僅罵當時社會上一些有地位的人,還諷刺當時一些社會陋習,甚至直接點名當時中國人一些劣根性,雖然話不好聽,但也能讓大眾所接受。因為魯迅是站在老百姓這邊的,他的吶喊就是為了喊醒當時的百姓,為他們的現狀感到悲哀。就如同他的作品的許多時刻,是在那種特定的歷史場景中解讀出來才能深刻揭露當時國民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