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稱胡適恩師,叔本華是摯友,卻罵了魯迅半輩子,成為罵魯第一人
魯迅先生作為文壇巨匠,文筆一直是以風趣幽默但又犀利冷雋而著稱,對當時的封建禮教和社會現象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有著強烈的批判態度。因此他也被認為是文壇上的「罵人」高手。有人說,不管是政界、軍界還是學界,幾乎被魯迅先生罵了個遍。
但就這樣一個以所向披靡的「罵人」高手,卻偏偏被一個女子罵了半輩子,讓人震驚不已。而這個女子就是林雪梅。想必了解民國歷史和文化的人,對這個名字也不陌生。林雪梅也算得上是民國時期的才女,她的一生筆耕不輟,前前後後出版了多部作品,被認為是文壇的常青樹,其中《綠地》是她的首部作品也是非常著名的一部作品。
林雪梅為什麼罵魯迅?又為什麼被稱為是罵魯第一人?其實這裡的原因說來真的是有點可笑,在很多人眼裡可能都只不過是一件不足掛齒的小事情。這還要從林雪梅初踏入文壇的時候說起,她的《綠地》第一本書出版後,讓她在學界獲得了不少的名氣,開始進出文壇的各個場合。1928年7月的一天,一出版社的老闆組織了一次作家派對,初露頭角的文學女青年林雪梅也被邀約,與之同時受邀的還有文壇前輩魯迅、林語堂、鬱達夫等人。
就在這場派對上,林雪梅對魯迅先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當時林語堂引薦蘇雪梅去見魯迅,徐雪梅其實在此之前是非常崇拜魯迅的,可以說是它的粉絲。於是在見到魯迅先生的那一刻,她的內心還是滿懷激動和歡喜的,但是當她伸出手準備於偶像握手時,魯迅先生卻沒有伸出手來,只是朝她點了點頭,這讓當時的場面十分尷尬,從此,經歷了林雪梅與魯迅的「握手門事件」之後,林雪梅對魯迅的喜歡和崇拜之情煙消雲散,轉而成了無法化解的恩怨和仇恨。
但在魯迅生前林雪梅都沒有什麼舉動,而是到了魯迅先生去世之後,林雪梅的態度驟變。1936年10月魯迅去世,1936年11月,林雪梅就發了一篇長達四千字的文章---《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文中破口大罵魯迅是「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在文壇「興風作浪」,「含血噴人」,其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從此,她的反魯事業拉開了序幕。直到1967年,蘇雪林還將自己「反魯」的大部分文章結集出版成了《我論魯迅》。該書出版之後,林雪梅說,「半生的『反魯』事業,……以後我不高興再理會了」。
其實這種「文人相輕」的事件在文壇的歷史長河中並不少見,比如冰心和張愛玲,又比如魯迅和顧頡剛,這聽起來確實是有些可笑。但如果把他們從文壇的位子上拿下來,看作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人其實都是如此,不管你的地位和身份到了再高的位置,或者你的人生走到了一個多麼高的境界,都還是難逃生命裡的那些瑣碎,還是不能完全的出世,完全的看淡一切不跟任何人和事情計較,但這大概也是生命的趣味所在了。人活著,就是會在一些細微和瑣碎中喜怒哀樂。
說回到林雪梅,他被稱為是罵魯第一人,可以說罵魯迅罵了大半輩子,自己也因此收穫了更多的罵名和世人的議論。但除此之外,林雪梅的一生還是有很多指的我們去欽佩和肯定的地方。由於出身封建家庭,十幾歲的時候才有機會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後來因為種種不得不離開學校,但她為了能夠讀書竟然用自殺來威脅家人,最終她為自己贏得了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學校裡她也深受胡適的賞識,她也稱胡適是自己的恩師。到了大二下學期,她因《嗚呼蘇梅》事件,瞞著家裡人去到了法國,那年她只有24歲,獨自一人在法國居住求學。
四年後回國,在上海的居所裡她創作了《綠地》,之後,她筆耕不輟,又連續出版了自傳性質的作品《棘心》,《南明忠烈傳》《蟬蛻集》,《浮生九四》等等。但身在動蕩年代的她,因為時代的浩劫,曾多次輾轉各地,居無定所;她深愛母親,但也因為這份愛失去了太多的自由,她接受了母親給她安排的婚姻,從此沒再有過屬於自己真正的愛情和婚姻,愛情可以說是一生空白,但是在文學的道路上她的走得甚是長遠。直到1999年4月,103歲的林雪梅離開了人世,她也終於遵照自己的遺願回到了黃山腳下,和母親安葬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