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稱胡適是恩師,叔本華是摯友,卻罵了魯迅半輩子,只因這點小事

2021-01-11 帶你萬水千山走遍

她稱胡適恩師,叔本華是摯友,卻罵了魯迅半輩子,成為罵魯第一人

魯迅先生作為文壇巨匠,文筆一直是以風趣幽默但又犀利冷雋而著稱,對當時的封建禮教和社會現象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有著強烈的批判態度。因此他也被認為是文壇上的「罵人」高手。有人說,不管是政界、軍界還是學界,幾乎被魯迅先生罵了個遍。

但就這樣一個以所向披靡的「罵人」高手,卻偏偏被一個女子罵了半輩子,讓人震驚不已。而這個女子就是林雪梅。想必了解民國歷史和文化的人,對這個名字也不陌生。林雪梅也算得上是民國時期的才女,她的一生筆耕不輟,前前後後出版了多部作品,被認為是文壇的常青樹,其中《綠地》是她的首部作品也是非常著名的一部作品。

林雪梅為什麼罵魯迅?又為什麼被稱為是罵魯第一人?其實這裡的原因說來真的是有點可笑,在很多人眼裡可能都只不過是一件不足掛齒的小事情。這還要從林雪梅初踏入文壇的時候說起,她的《綠地》第一本書出版後,讓她在學界獲得了不少的名氣,開始進出文壇的各個場合。1928年7月的一天,一出版社的老闆組織了一次作家派對,初露頭角的文學女青年林雪梅也被邀約,與之同時受邀的還有文壇前輩魯迅、林語堂、鬱達夫等人。

就在這場派對上,林雪梅對魯迅先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當時林語堂引薦蘇雪梅去見魯迅,徐雪梅其實在此之前是非常崇拜魯迅的,可以說是它的粉絲。於是在見到魯迅先生的那一刻,她的內心還是滿懷激動和歡喜的,但是當她伸出手準備於偶像握手時,魯迅先生卻沒有伸出手來,只是朝她點了點頭,這讓當時的場面十分尷尬,從此,經歷了林雪梅與魯迅的「握手門事件」之後,林雪梅對魯迅的喜歡和崇拜之情煙消雲散,轉而成了無法化解的恩怨和仇恨。

但在魯迅生前林雪梅都沒有什麼舉動,而是到了魯迅先生去世之後,林雪梅的態度驟變。1936年10月魯迅去世,1936年11月,林雪梅就發了一篇長達四千字的文章---《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文中破口大罵魯迅是「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在文壇「興風作浪」,「含血噴人」,其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從此,她的反魯事業拉開了序幕。直到1967年,蘇雪林還將自己「反魯」的大部分文章結集出版成了《我論魯迅》。該書出版之後,林雪梅說,「半生的『反魯』事業,……以後我不高興再理會了」。

其實這種「文人相輕」的事件在文壇的歷史長河中並不少見,比如冰心和張愛玲,又比如魯迅和顧頡剛,這聽起來確實是有些可笑。但如果把他們從文壇的位子上拿下來,看作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人其實都是如此,不管你的地位和身份到了再高的位置,或者你的人生走到了一個多麼高的境界,都還是難逃生命裡的那些瑣碎,還是不能完全的出世,完全的看淡一切不跟任何人和事情計較,但這大概也是生命的趣味所在了。人活著,就是會在一些細微和瑣碎中喜怒哀樂。

說回到林雪梅,他被稱為是罵魯第一人,可以說罵魯迅罵了大半輩子,自己也因此收穫了更多的罵名和世人的議論。但除此之外,林雪梅的一生還是有很多指的我們去欽佩和肯定的地方。由於出身封建家庭,十幾歲的時候才有機會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後來因為種種不得不離開學校,但她為了能夠讀書竟然用自殺來威脅家人,最終她為自己贏得了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學校裡她也深受胡適的賞識,她也稱胡適是自己的恩師。到了大二下學期,她因《嗚呼蘇梅》事件,瞞著家裡人去到了法國,那年她只有24歲,獨自一人在法國居住求學。

四年後回國,在上海的居所裡她創作了《綠地》,之後,她筆耕不輟,又連續出版了自傳性質的作品《棘心》,《南明忠烈傳》《蟬蛻集》,《浮生九四》等等。但身在動蕩年代的她,因為時代的浩劫,曾多次輾轉各地,居無定所;她深愛母親,但也因為這份愛失去了太多的自由,她接受了母親給她安排的婚姻,從此沒再有過屬於自己真正的愛情和婚姻,愛情可以說是一生空白,但是在文學的道路上她的走得甚是長遠。直到1999年4月,103歲的林雪梅離開了人世,她也終於遵照自己的遺願回到了黃山腳下,和母親安葬在了一起。

相關焦點

  • 魯迅憶日本恩師藤野先生:永生難忘!藤野先生疑惑:魯迅是誰?
    我國偉大領袖說過這麼一句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的確,魯迅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革新與摧枯拉朽的獨立進步思想,他善於從文化與思想深處探究國民之病源,而且開具適合大眾進步自立之藥方。不過,魯迅之所以會取得如此成就,卻不得不感謝他的日本恩師——藤野先生。
  • 因為一件小事,她足足罵了魯迅幾十年,連胡適都看不下去了
    蘇雪林運氣也很好,因為她的老師皆是赫赫有名之輩,比如說胡適,李大釗,周作人。蘇雪林讀書的時候受到了魯迅弟弟周作人的影響,酷愛閱讀魯迅的作品,從此變成了魯迅的粉絲。1928年3月,蘇雪林在出版自己第一部作品《綠天》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書寄給了魯迅,並在扉頁上面寫上了「魯迅先生校正學生蘇雪林謹贈」這樣的字樣以表達她對魯迅的尊重。
  • 郭沫若用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便是郭沫若
    魯迅對郭沫若這等花心的行為實在看不過眼,曾經公開發表文章,來嘲諷郭沫若的種種行為,魯迅的這種行為無疑讓郭沫若火冒三丈。於是郭沫若也沒有辜負自己的文學天賦,公開發表了四個字「衣冠禽獸」送給了魯迅。  魯迅聽說之後並沒有如郭沫若一般怒火中天,反而呵呵一笑,轉手回了郭沫若五個字,「才子加流氓」。世人看了之後紛紛哈哈一笑,都笑稱這五個字準確無誤地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就是老郭的一生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對白話文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他還嫉惡如仇針砭時弊,一篇《阿Q正傳》不知道「罵」了多少人。
  • 令魯迅先生難以忘懷的一件小事
    魯迅先生是我們熟知的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但是像他這種重量級的人物,都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慚愧,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注重生活當中的小事呢?魯迅的短篇小說《一件小事》講述的是魯迅先生的親身經歷,車夫在拉著他的時候,不小心撞到了一位老婦人。但是在魯迅看來,這位婦人根本就沒有撞到那位車夫,況且也沒有任何人看到這個場面。因為魯迅確實有著非常緊急的事情,於是,他便催促那個車夫馬上離開。
  • 文豪對峙半輩子,郭沫若在魯迅逝後總結2句話,道出其思想的觀念!
    導語:文豪對峙半輩子,郭沫若在魯迅逝後總結2句話,今天來看千真萬確!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節選魯迅—《無聲的中國》「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 屈原式的殉國還是叔本華悲觀主義,王國維為什麼自殺
    魯迅在《談所謂「大內檔案」》一文中,稱王國維「在水裡將遺老生活結束」。王國維作為清朝遺老對遜帝溥儀向有國士知遇之感。王國維以秀才身份直入「南書房行走」,成為溥儀的老師,一代帝師的榮耀讓王國維感恩戴德。民國大師裡邊,兩個人的辮子最有名,一個是辜鴻銘,一個是王國維。
  • 陳寅恪與魯迅曾是同窗摯友,一方成民族魂後,他們為什麼再無往來
    有意思的是,多少也正因為可以迴避政治和低調的緣故,陳寅恪後來竟與摯友魯迅永久性「斷了來往」。 魯迅與陳寅恪同是民國時大人物,兩人不僅曾是同窗好友,還曾因交往密切而一度被世人稱作「二傑」。 魯迅存世的日記中,曾無數次提到陳寅恪,足見其對他的特殊性。
  • 紀麗如磕頭拜別小鳳仙 淚崩憶恩師罵噗嚨共:我沒有她十分之一
    記者林奕如/新北報導小鳳仙(陳麗如)3日在板橋殯儀館舉行告別式,結拜姊妹楊麗花家祭時就到場,哭紅鼻子講不出話來,陳亞蘭則是領軍徒弟們,三叩首拜別恩師。紀麗如18歲就認識恩師小鳳仙,在告別式上淚億常被小鳳仙罵「噗嚨共 」,3度淚崩講不出話來。
  • 胡適與魯迅,那些有關愛與不愛的小事
    梁實秋的口氣裡帶點諷刺,的確,這道菜聽上去技術含量並不很高,但還有技術含量更低的,胡適甚至認為他太太做的蛋炒飯也是絕品,梁實秋說:「飯裡看不見蛋而蛋味十足。我雖沒有品嘗過,可是我早就知道其作法是把飯放在攪好的蛋裡拌勻後再下鍋炒。」淡淡的口氣,是掩飾不住的笑意。有個說法叫,想徵服男人的心,首先要徵服男人的胃,這句話很不招女權主義者的待見,但心與胃的確緊密相連。
  • 讀《一件小事》有感——魯迅
    魯迅的文章大都深刻犀利,讓人望而生畏。寥寥幾句便能揭露中國官僚的通病: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昇平,還粉飾黑暗;亦或是慷慨激昂地抒發內心的雄心壯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叔本華:欲望永遠不能滿足,意志永遠是饑渴的意志!
    就在歌德一籌莫展之際,有一位玲瓏八面長袖善舞的上流社會交際花向他打開了大門,這位交際花正是當時風頭正旺的宮廷顧問兼言情暢銷書作家:約翰娜·叔本華。感謝約翰娜·叔本華,因為她生了一個兒子叫亞瑟·叔本華;感謝約翰娜·叔本華,她的自私冷酷虛榮,使得他的兒子成為一輩子持續不斷地厭惡憎恨女人的唯意志論大師悲觀主義者亞瑟·叔本華。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馬家輝:魯迅罵胡適這事上,我站胡適魯迅這麼罵胡適,都是公開的,後者當然一清二楚。可奇怪的是,胡適不僅不惱,絲毫不介意,從來不還口,且似乎對之愈加尊重起來。這難道不奇怪嗎?胡適對魯迅的罵,從不還口,當然不只是氣量大而已。要知道,魯胡二人,相識於1918年,在五四時期,本是同一戰壕中的親密同志。簡言之,魯迅對胡適誤會重重,但胡適始終信任對方。他們相差10歲,誼在同輩,五四時期互相之間很有多交往。
  • 原來你是這樣的魯迅,5件小事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魯迅
    以上這段文章,情感真切,最重要的是,讀來會覺得作者是個很溫柔的人。但如果筆者說,這段文字來自魯迅的筆下,恐怕很多讀者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魯迅的文字,永遠都是犀利鋒銳的。但事實上,這段話的確來自魯迅的雜文《熱風》。我們的文學大家,從來都有著獨特的思想和獨特的性格,關於魯迅,也是如此。
  • 母親那些「最重要的小事」
    詩人還原了母親一件件的小事,件件無關緊要,件件又直抵人心。想來母親的樣子,其實就是這般淹沒在這樣一件件的小事中。為人母之前,她的快樂、悲傷還有著浪漫和幻想。為人母之後,浪漫和幻想被生活打磨了,她被瑣碎的小事困鎖其中,卻又因為這些小事心安理得,如此矛盾。
  • 哲學大師叔本華,孤僻一生,品味這10句哲理名言,醍醐灌頂
    叔本華被譽為人類發展中閃耀的恆星,他一生充滿著痛苦與孤單,這也造就了他的悲觀主義,創造出他獨特的哲學觀點。1788年2月22日,叔本華降生,今天是他232年誕辰,就用他最為經典的10句話來紀念這位德國著名哲學家吧!
  • 信中一個親切的稱呼,她開始喜歡魯迅,魯迅:其實我沒有任何意思
    1923年,許廣平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而這一年,許廣平25歲。而1923年10月13日,這是一個平凡的日子,但對於許廣平來說,非常重要,她記住了這一天,只因那天,魯迅應邀來此教授《中國小說史略》。這是許廣平第一次見到他。
  • 這個德國哲人對中國影響太大,被魯迅、李大釗、郭沫若稱讚不已
    這個德國哲人對中國影響太大,被魯迅、李大釗、郭沫若稱讚不已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作曲家、評論家,先後畢業于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尼採自稱是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叔本華的「學生」,將叔本華稱之為「我偉大的哲學導師叔本華」,尼採在20多歲的時候閱讀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並深受這本書的影響,尼採也就成為叔本華所開創的「唯意志論」的「信仰者」,他將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中的許多關鍵「發揚光大」,成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對後世哲學尤其是對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此外,郭沫若與魯迅的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魯迅不情不願地與朱安結了婚,但在婚後的第三天,魯迅就去了日本;至於郭沫若,婚後的第五天就離開了家鄉,從此與他的妻子張瓊華在1927年沒有見面。郭沫若雖不與張瓊華同住,但兩人亦未離婚,因此張瓊華在郭沫若的老家獨守空房68年,也沒有子女。
  • 魯迅去十年世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如果要給民國時期的文人拍一部《論罵人的藝術》的電影,魯迅先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男主角,先生的罵人水平可謂登峰造極,他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那麼有主角就得有配角,這男二號自然也得是個能跟魯迅平分秋色的人來擔任,毫無疑問,郭沫若先生最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