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德國哲人對中國影響太大,被魯迅、李大釗、郭沫若稱讚不已

2021-01-07 青史通鑑

這個德國哲人對中國影響太大,被魯迅、李大釗、郭沫若稱讚不已

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作曲家、評論家,先後畢業于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尼採自稱是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叔本華的「學生」,將叔本華稱之為「我偉大的哲學導師叔本華」,尼採在20多歲的時候閱讀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並深受這本書的影響,尼採也就成為叔本華所開創的「唯意志論」的「信仰者」,他將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中的許多關鍵「發揚光大」,成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對後世哲學尤其是對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尼採的著作很多,比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偶像的黃昏》、《瞧!這個人》等。他的哲學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哲學體系,用散文、詩歌等形式表達他的哲學觀點和思想,往往用簡短的幾句話乃至是幾個字就表達了豐富的哲學思想、深奧的哲學道理,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千金、篇篇經典。尼採的哲學思想,從《悲劇的誕生》中便可看視其端倪,而《權力意志》這本這部著作則集中體現了尼採的哲學思想,尼採提出的「超人哲學」、「強人哲學」、「錘子哲學」為世人所熟知,雖然大部分「世人」並不真正理解尼採的思想。

尼採對中國的影響十分巨大,尼採的著作和思想傳入中國至今100多年的時間,每過一段時期就會掀起「尼採熱」。郭沫若認為尼採的思想是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識中心」。李大釗認為尼採很具有「革命性」,說尼採的作品是「生命力飽漲的象徵」。魯迅則認為尼採是「雄傑」。

很有意思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形象,也深受尼採作品中「狂人」形象的影響。尼採藉助「狂人」之口說出:「上帝已死,我是殺掉上帝的兇手。」魯迅先生則在《狂人日記》中,藉助「狂人」之口說出,滿口「仁義道德」的延續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本質:「吃人」。正因為魯迅的思想和尼採有著許多相同之處,或者說是尼採的思想對魯迅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魯迅也被稱之為「中國的尼採」。一方面,魯迅先生深受尼採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魯迅又挖苦尼採說:「然而尼採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因為尼採後來精神失常了,而且尼採曾經說過:「我是太陽,萬物皆從我這裡吸收光和熱。」

在現代文化人當中,王國維也受到尼採的一些影響,王國維稱尼採是「文化批評家」。當代文化人當中,也許有許多人還是深受尼採影響的,比如周國平就很喜歡尼採並翻譯了尼採的一些著作,認為他和尼採有著「思想的共鳴」。

相關焦點

  • 魯迅為李大釗遺著《守常文集》寫序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一生撰寫了大量進步文章,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文章在李大釗生前一直沒有結集出版。1927年李大釗犧牲後,他的侄子李兆瑞(後改名李樂光)開始收集李大釗的遺稿,經過幾年辛勤工作,編成文集四卷。
  • 郭沫若痛罵魯迅是法西斯蒂,大才子多彩的愛情史,讓人目不暇接
    我估計,郭沫若既然當時非常反感魯迅,兩個人就成了對頭,二人私下裡有可能都罵過對方。但文人之間,即使罵人,也會是有水平的罵,不至於採取一種罵街的方式。罵的內容可能是什麼?估計就是他們兩人各自豐富多彩的感情生活了。這個問題我們稍後再講。郭沫若為什麼和魯迅這麼大的仇?為什麼要採用化名的方法,拼命地罵魯迅?
  • 郭沫若4字罵魯迅,魯迅5字回罵,概括郭沫若一生
    郭沫若魯迅不和已成為民間的話題,兩人曾經互相辱罵,文學家罵人的水平如何?也是粗魯不堪嗎?還是咬文嚼字般的暗罵?郭沫若用4個字辱罵魯迅,而魯迅則用5個字罵回並且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1892年郭沫若誕生,從此一位文學才子問世,他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相信《女神》、《星空》、《潮汐集》、《百花齊放》等書籍大家有幸翻閱過,喜歡郭沫若詩集的人也數不勝數,他是一位熱愛文學,更是一位天生的詩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兒時的他就在書香氣息中長大,在長輩們的薰陶下,對文字有著獨到的見解和天賦,家中長輩也都希望郭沫若長大後成為一代文學作家!
  • 該怎麼評價郭沫若呢?魯迅沒有罵過郭沫若是狗,請別再瞎起鬨了
    老覃寫過很多考古方面的文章,集結有兩本厚厚的書籍,主要講述中國考古界歷年來的重大發現和研究進展,其中有許多篇文章不可避免地要提到郭沫若。尤其是涉及甲骨文和金文的,沒辦法,郭老就是這方面的絕世高手,他的斷言和結論,都是一言九鼎,影響巨大。
  • 郭沫若用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便是郭沫若
    於是郭沫若也沒有辜負自己的文學天賦,公開發表了四個字「衣冠禽獸」送給了魯迅。  魯迅聽說之後並沒有如郭沫若一般怒火中天,反而呵呵一笑,轉手回了郭沫若五個字,「才子加流氓」。世人看了之後紛紛哈哈一笑,都笑稱這五個字準確無誤地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就是老郭的一生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對白話文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他還嫉惡如仇針砭時弊,一篇《阿Q正傳》不知道「罵」了多少人。
  • 第三屆「魯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論壇在樂山召開
    本網記者曾江/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趙徐州 曾江)魯迅、郭沫若、茅盾是左聯三巨頭,為了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2020年11月13—16日,中國魯迅研究會、中國郭沫若研究會、中國茅盾研究會、樂山師範學院在四川樂山聯合召開第三屆「魯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論壇,會議由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承辦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寫5字回懟,人們笑道:說得沒錯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寫5字回懟,人們笑道:說得沒錯郭沫若在現在的民間是一個很具有爭議性質的人物,但是拋開其他東西不說,郭沫若在文學、甲骨學等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出色的成就,而在中國的近代文壇當中,魯迅和郭沫若都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 文豪對峙半輩子,郭沫若在魯迅逝後總結2句話,道出其思想的觀念!
    導語:文豪對峙半輩子,郭沫若在魯迅逝後總結2句話,今天來看千真萬確!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節選魯迅—《無聲的中國》「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 郭沫若與魯迅對罵半生,皆因為私生活而起,百年後結局出人意料
    兩位大才子生活在同一時代,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喜歡互相罵幾句,他們的罵戰持續了一輩子。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起因和過程。起因魯迅先生樹大招風,這場罵戰其實是郭沫若先起的頭。一般公認魯迅的太太為許廣平,其實魯迅曾經娶過一房妻子叫朱安,那是母親幫他挑選的。結婚四天,魯迅就去了日本,如此新潮的魯迅和封建禮教下的新婚妻子實在沒有什麼共同語言,所以並沒有什麼感情可言。但朱安女士一直未曾離開周家,一直在照顧魯迅的母親。之後魯迅先生和自己的學生許廣平同居,她後來成為魯迅的第二任妻子。就是和女學生同居的這個事情,讓郭先生十分不滿,罵魯迅是「衣冠禽獸」。
  • 知識分子:老舍、魯迅和郭沫若的收入水平如何?
    知識分子在中國,一直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從古至今,他們都在各個時代發揮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力。然而,與他們的影響力截然不同的是,他們現實的生活現狀。就拿老舍、魯迅和郭沫若先生三人來說,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使得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們的生活,好像文學這麼高雅的事,如果談到金錢未免顯得有些俗氣。然而不管你是什麼職位,總要吃飯,吃飯就得考慮柴米油鹽。
  • 魯迅去十年世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自然沒話說,郭沫若先生的文學造詣也是真才實學。但相比魯迅來說,郭沫若屬於後輩。按理來說,後輩面對前輩應該是報以崇高的敬意的,更何況是魯迅這樣的大咖,可郭沫若顯然做得不夠地道。郭沫若郭沫若最遭人唾棄的就是當年的「賣友求榮」事件,因為他出賣的這個人是遠近聞名的魯迅。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人們看了這個題目,或許會有些疑惑。不對吧?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 魯迅:遠看一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仔細一看,郭沫若!
    不但文學水平高,而且這脾氣也都是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是魯迅。都是九年義務教育出來的人,對於魯迅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如今網絡上盛行的魯迅表情包也是來源於他。各種魯迅說,讓人忍俊不禁。《狂人日記》等書籍也是影響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人。出書中魯迅先生的口吻我們也能感覺的到,魯迅是名「狂人」。
  • 不僅有郭沫若,魯迅還曾經一句話罵了3位文學家,讓我再笑會兒
    魯迅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被選入課本。對一代代中國人影響深遠,在現代文學的領域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每每提到魯迅,除了其犀利的文筆、高尚的品性之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魯迅本身的性格。很多網友戲稱魯迅為「第一憤青」,因為魯迅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的時候,言語太過直接,毫不留情面。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郭沫若說「氣量」是錯的,而且直言魯迅出生於晚清,那是「封建餘孽」,文章迂腐……魯迅一看,心想,這個人怎麼會這樣胡鬧,也是出生於晚清,難道還會自責嗎?何況每個人都拿著筆桿,誰怕誰?從此兩人雖不相見,但在報紙上常「相見」。
  • 魯迅出殯時,文化界傾巢而出,郭沫若為何就不去?隱情10年後說清
    魯迅和郭沫若,是上個世紀左翼勢力力推的兩大知識分子,長期都是同一政治營壘中人,有人還說他們是現代的「李白與杜甫」。大體上,他們是同志,是戰友。可是,他們二人的關係,也是既迷離撲朔,又不免微妙好玩:互相似乎瞧不上,本有很多機會可一塊把酒縱歌卻有意「未曾一面」,王不見王。「筆墨相譏」的論戰屢屢騰起,連官司都差點搞起來了。
  • 撇開郭沫若身上爭議,他取得的成就有多高?魯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提起郭沫若,總會產生很多爭議,尤其在近代考古問題,更是引起人們的一片指責。如果我們撇開郭沫若的爭議,他的成就究竟有多高呢?郭沫若一生有很多頭銜,中國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開創者之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等。
  • 沈從文直言郭沫若的小說太失敗,18年後,對方的報復行為讓他絕望
    由於此時的郭沫若正與魯迅開展著文壇史無前例的激烈筆戰,因此在回應沈從文的《創造十年發端》這篇文章,也對魯迅加以嘲諷!【郭沫若突如其來的回擊,徹底讓沈從文陷入絕望】聊兩人恩怨前,首先要了解我國近代文壇的排名!在風雲人物層出不窮的年代,中國文壇也出現了一個被公認的排序:魯郭茅巴老曹。隨著魯迅病逝後,同時代學術地位較高的郭沫若,自然成為文壇的領軍人物。
  • 郭沫若:中國的惠特曼
    首先是有一個機緣,在這個機緣中,日本起到了中美文學佳話的中介作用。郭沫若接觸到惠特曼,跟當時日本文學界對惠特曼的推崇不無關係。日本文學界認識惠特曼稍早於中國。1892 年出現了最早關於惠特曼的介紹,到 1914 年,各種雜誌發表的文章多達十餘篇。其中,白樺派作家有島武郎,尤其起到了橋梁作用。有島武郎曾在美國留學三年,接觸並喜歡上惠特曼的詩歌。他說:「我可以明確地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