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中九歌
1933年2月,距離日本全面侵華還有4年
中國著名文豪,當代語文課本「釘子戶」魯迅先生,懷著極度悲憤的心情給一位日本人寫下悼詞:
「中日兩國人民親如兄弟,資產階級欺騙人民,用血在我們中間製造鴻溝,並且繼續製造。但是無產階級和它的先鋒隊正在用自己的血來消滅這道鴻溝,小林多喜二同志的死就是一個證明!」
小林多喜二是誰?魯迅先生為何要給他寫悼詞,心情還這麼悲憤?
下面來揭開歷史的答案,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的感觸。
小林多喜二,生於日本佃戶家庭(日本佃戶相當於中國的貧農),童年極其艱苦,經常吃不飽飯,為了生活不得不早早去給地主打工,貼補家用。
就算生活給了他如此磨難,小林多喜二依舊沒有放棄學習。他在班裡的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並且從小樽高商畢業。
(小樽高商大學,北海道知名的一流國際商業學校)
大學畢業後,小林多喜二。在銀行工作期間,然後創辦了同人雜誌《光明》。
只為尋找真理。
後來又創辦《不在地主》一書,揭露銀行地主,狼狽為奸盤剝農民的故事。
之後就被銀行開除了。
小林多喜二的行為被當地政府部門嚴重警告,甚至經常收到恐嚇信,面臨著死亡的威脅。
他沒有屈服,仍然勇敢的與日本右翼勢力進行英勇的抗爭。
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東北進行佔領。
小林多喜二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興奮,以為國家的領土和資源又得了擴大,自己可以分得好多的戰爭紅利。相反,小林多喜二認為這是非正義的行為。
出於國際主義戰士的自我覺悟,小林君多次發文抨擊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分子的邪惡嘴臉。
甚至直接以魔王來稱呼天皇,認為日本天皇是吞噬民脂民膏的魔王。之後,他就被逮捕入獄,飽受折磨。
被關押了兩個多月。
他仍舊不屈服。多次特殊的經驗,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也讓小林多喜二在創作上有了更多的靈感。
小林多喜二是個堅定的無產階級戰士,經受住了組織的考驗,於1931年10月加入了日共,積極的與日本右翼侵華勢力作鬥爭。
為減輕中國地區同志們的壓力,小林多喜二與本國的其他同志策划行動,比如破壞日本軍工的生產、到軍隊中去進行反戰宣傳。
不幸的是,小林君被人出賣,再次被捕入獄。
日本特高課給了小林多喜二一次悔過的機會。
只要他轉變文學創作的方向,為日本侵華正當合理化做辯護,就可以無罪釋放,但是他拒絕了。
日本特高課認為小林多喜二無可救藥,於是下令將他毒打致死。
就這樣,一位優秀的無產階級鬥士,慘遭日本特高科的毒手。
更令人氣憤的是,日本特高科並沒有終結此事,他們還要殺人誅心。
日本政府宣傳小林多喜兒是日本民族的叛徒,許多不明真相的人,對小林君的貢獻視而不見,紛紛對他破口大罵。
上面提到的,聽聞此噩耗後,魯迅感到極其憤怒,當晚連夜寫下了悼詞。
其實像小林君這樣的人,在日本社會中並不少。
他們大多出於追求真理,號召世界的窮人們聯合起來。
想為各自的國家打造出一個新的世界,那個世界沒有壓迫。
只可惜與當時主流價值觀並不相符,他們受到主流社會的排斥。
他們被本國人視為叛變者。
出於宣傳的需要,他們的功績,被有意或者無意的弱化,最後消失不見。
最根本的是,既得利益階層為此感到恐懼。
用一句《三體中》的名言,對待敵人最好的方式以及最高境界就是趕盡殺絕。
他們所做的貢獻,應當被牢記。
但大多人國人對日本的印象還停留在,日本人都是邪惡的,他們是壞人。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印象,是因為日本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傷害。
但是,此等非黑即白的世界觀對於我們認清世界的真相,非常不利。
而宣傳此等觀點的人不是壞就是愚蠢。
事實上在日本存在不少的日本友人,比如小林君,他們天然的和中國人民是朋友。
比如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對中國人民懷著深切的同情,對待去留日的學生幾乎是恨不得把自己會的全教完。
這些人是真正的國際主義戰士,他們值得被中國人民永遠的銘記。
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故事只有者。關注我,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