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愛魯迅,是中國最好的日本朋友,大江健三郎的名句太有魅力!

2020-12-23 刺蝟讀書

大江健三郎對我國非常友好,曾經多次訪問中國,他是魯迅先生的鐵粉,莫言曾經稱他在某種意義上很類似於魯迅。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於日本,他的寫作生涯囊括諸多大獎,1994年更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今天是這位日本作家85歲生日,我們就用他作品中10句經典語錄來感受這位大師的文字魅力。

大江健三郎受魯迅影響巨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自己的母親,因為他的母親非常喜愛中國近代文學,尤其喜歡魯迅和鬱達夫。他的母親有多喜愛魯迅,舉個小例子。在大江健三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他的母親當著所有嘉賓說:他比魯迅可差遠了。

在大江健三郎10歲的時候,日本投降,美國對日本軍事佔領,這時候新憲法與民主思想教育對他影響極大,也對他日後反對侵略戰爭、關注社會問題以及人類命運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在15歲的時候,大江健三郎轉入夏目漱石曾經執教過的學校,在這期間,他創作詩歌、小說、評論、隨筆達40餘篇。

在大學時代,大江健三郎考入東京大學,後從文科專業轉入法國文學專業,師從渡邊一夫教授,這時他熱衷於閱讀加繆、薩特、福克納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從1957年開始,大江健三郎頻繁獲獎,在大學期間拿下五月祭獎;1958年,獲得芥川文學獎,宣告以職業作家身份踏入日本文壇;1965年,獲新潮文學獎;1967年,獲得谷崎潤一郎獎;1989年,榮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1992年,獲得義大利蒙特羅文學獎;1973年,獲第野間文學獎;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大江健三郎是反戰鬥士,在當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強烈拒絕接受由日本天皇本人授予的文化勳章。並在發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時,將南京大屠殺列為20世紀人類三大人道主義災難之一。在2006年,還曾前往南京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2009年訪問我國的時候,大江健三郎參觀了魯迅故居及魯迅博物館。

大江健三郎的很多小說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由於深受法國作家薩特等人的影響,他的小說慣用象徵的手法,有強烈的象徵意義。代表作《廣島札記》、《萬延元年的足球》、《飼育》、《個人的體驗》等。

今天是大江健三郎的85歲生日,我們就用他作品中經典的十句名言,來感受他的文字魅力。

好的對手會讓你越戰越勇。——大江健三郎

我最高興的事情就是人家說我像魯迅。——大江健三郎

即使是嫉妒之語,我也不能從她的話裡毫無損傷地逃掉。——大江健三郎

如果認為自己現在為止的生活方式是錯的,那就應該換一種活法,而不是一死了之。——大江健三郎

小個子男人回答著,眼裡閃爍的眼神足以使「鳥」吃驚,那是弱者獨特而悲哀的尊嚴。——大江健三郎

母親說:「你為什麼讀書呢?難道只是為了消磨時間嗎?如果讀完一頁,接著就忘了的話,難道你僅僅是為了訓練自己的忘性嗎?」——大江健三郎

你們即將在這所大學裡開始學習,我要告訴你們並以此結束今天的講演:首先要獲得閱讀外語的能力,同時要擁有可靠的朋友。——大江健三郎

我一直為克服自己缺少忍耐力這一點而努力,其他人做一次的事,我要做十次;其他人做十次的話,我就做一百次。我靠的就是這樣的努力。——大江健三郎

我在文章裡經常寫到大兒子光患有智障,寫到我們全家因他創作的音樂而快樂,而設法寧靜地生活至今。之所以說設法,是因為我們總是在超越接連不斷地出現的困難。——大江健三郎

如果你感到哪本書實在是一本好書的話,那麼就請隔一段時間重新讀遍,而且每遍,都用不同顏色的彩筆畫上線,在空白處記下閱讀時的雜感。這是一種有益的讀書方法。——大江健三郎

相關焦點

  • 直擊魯迅葬禮,16位大佬為其抬棺,來頭一個比一個大
    1909年,魯迅離開日本東京,回到中國。苦苦等待近十年,直到1918年,北京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文科為中心的新文化運動。魯迅在陳獨秀等人的影響下,再一次振作起來。他以筆為槍,發出了那個時代最為響徹的吶喊,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價值和使命。
  • 專訪|藤井省三:魯迅和村上春樹都是東亞文化的原點
    一直到上世紀20年代中期,在日本關注魯迅的群體,主要都是關心中國在五四運動後國家發展狀況的那些人。反過來說,除了與中國有特殊關係的人之外,魯迅的名字是不為大眾所知的。有位出版社社長曾打算把體弱多病的魯迅接到日本療養,也有一位漢語教師把巴金接到家裡為他提供長期住所,還有位私立語言學校的老師曾教胡風日語,幫他找到教授漢語的教職。從「五四時期」到1940年期間,這個東京外語組專注於介紹同時代的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界密切交流。
  • 【対訳】魯迅の「故郷」 中國では日本より読まれない?
    日本著名魯迅研究專家藤井省三在南外做了一場關於「村上春樹與魯迅」的講座。在記者採訪時,藤井省三表示,長期以來魯迅作品在日本很受歡迎,魯迅文章被選入初高中教材,所有學生必學,書店裡魯迅作品也很暢銷。學生たちは村上春樹や東野圭吾といった日本の現代作家の作品の方が興味深いようだ。 藤井省三說,在日本初三的語文教科書中,收錄了魯迅的《故鄉》,現在有五家出版社出版中學語文教科書。「日本自己的作家,像村上春樹、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都沒有受到日本語文課本這麼高的重視度。」藤井省三說。
  • 年輕讀者最愛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領悟他這十句格言,可以參透人生
    在中國,村上春樹也極其受歡迎,「村上熱」一度被掀起,從2001年以來,《挪威的森林》僅在上海譯文出版社便已經印了幾十次,超過百萬冊,連續暢銷18年之久。其他作品也連年暢銷,受到很多讀者喜愛和歡迎,村上春樹的名字也常年在暢銷書榜單,成為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非常喜愛的作家。
  • 讀魯迅的《贈日本歌人》有感,莫向遙天望歌舞,西遊演了是封神
    魯迅《贈日本歌人》春江好景依然在,遠國徵人此際行。莫向遙天望歌舞,西遊演了是封神。《魯迅日記》1931年3月5日記載:「午後為升屋、松藻、松元各書自作一幅,文錄於後……」題贈升屋的就是這首《贈日本歌人》,詩後原署「辛未三月送升屋治三郎兄東歸」,本題目是收入《集外集》時加的。升屋治三郎是日本的劇評家,也是中國戲劇的研究家,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曾在上海居住。這首詩是魯迅從花園莊避難歸家五天後作的。
  • 魯迅的恩師藤野先生後來怎樣了?41歲被迫辭職,在日本投降前去世
    相信大家對於小時候學過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是著名文學家魯迅在1926年於廈門大學所寫下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了自己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的留學生活,記錄了和藤野嚴九郎的往事,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可親而嚴肅師長,具有國際風範學者的魅力,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思想
  • 魯迅最經典的七言律詩,第三聯是經典名句
    魯迅先生是白話文學的泰鬥,但他對中國的古典文學也有深入的研究,曾著有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學術專著《中國小說史略》,還寫過許多古典詩歌,留下了許多名句。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魯迅先生寫的七言律詩。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首詩寫於1932年10月12日,當時,魯迅被北洋政府免職通緝,又受到國民黨政府的威脅與迫害,還受到一些文人的攻擊與陷害。在這一天,鬱達夫同王映霞於聚豐園宴請魯迅,魯迅在席上寫下這首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 魯迅最好朋友閏土真實結局如何?中年被魯家辭退,最後被活活窮死
    魯迅最好朋友閏土真實結局如何?中年被魯家辭退,最後被活活窮死相信大家小的時候,也都在課文裡面讀過魯迅的文章,他用自己的筆,寫下了舊社會裡最底層中國人民真實的形象,其中魯迅小時候最好的朋友,閏土的故事更是讓大夥印象深刻,他從小時候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長成了為生活奔波勞累不堪的模樣。
  • 眾人眼中的病句,卻成了名句,魯迅的「兩棵棗樹」是不是語病?
    但在魯迅先生的著作中,有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話卻飽受爭議,明明看起來是病句的一句話,竟流傳千古成為魯迅先生的又一名句。這句話就是:「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該句出自文章《秋夜》,是魯迅於1924年創作的散文詩。
  • 魯迅先生的名言警句,句句精闢,值得一生回味的名言名句
    ——魯迅與名流者談,對於他之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偶有不懂之處)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 大江健三郎:日本可能將重複歷史
    1935年,大江健三郎在日本南部的一個小島上出生,然而他六歲到十歲間的整個童年時期卻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這一段經歷無疑對他的人生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大江健三郎曾在一篇隨筆中寫道:"我寫作的基礎風格是從我個人事情開始,將之與社會,國家和世界聯繫到一起。"
  • 魯迅臨終前曾留下7字遺囑,告誡子孫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訃告發出後,全世界得知了魯迅先生的死訊。在中國文壇每個文人的心中,有一束光就此暗淡了下去。當時人在日本的作家蕭紅,也在報紙上得知了這個消息。有一本之前買來準備送給魯迅先生的畫冊,她永遠沒能再送達他手。蕭紅曾寫下一首小詩,:「我就在你的墓邊豎了一根小小的花草;但並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靈;只是說一聲:久違。」沒有那種張牙舞爪般的悲慟,細膩的思念感人至深。
  • 民國十五首經典舊體詩,裡面的名句你都知道嗎?
    一代文豪:魯迅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二十年後的日本神秘劇《古畑任三郎》
    說白了,在讀了《古畑任三郎》之後,大致相當於上世紀代穿越日本的娛樂圈閱讀。我覺得用史無前例、星光璀璨來形容這部日本劇並不過分。古畑任三郎所有嘉賓明星名單明星更何況,所謂的嘉賓角色並不是簡單的飾演路人,而是罪犯,並田村正和加入節目。
  • 大江健三郎:日本正在走向孤立,極有可能重複歷史
    在反戰和和平這一議題上,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給出了他的態度。當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卻拒絕日本天皇頒發的文化勳章,來表達自己對日本政府對侵略事實"曖昧"不清表述的不滿。2006年,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發表其對日本當代社會有關思考的演講。
  • 日本足球教父川淵三郎:從無到有,逆風翻盤
    總之,說起日本隊,總能讓我們聯想到「強大」之類的詞彙冠於其身,我們不能否定,如今的日本隊是亞洲最強的隊伍之一,中國隊與日本隊之間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人會說:「中日足球就像龜兔賽跑,日本是一心一意的兔子,而中國是三心二意的烏龜。」[1]
  •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死去,活著,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救贖?
    對於「如何超越自己的地獄」,鷹四選擇了自我毀滅和自我處罰,以死亡償付了內心的罪惡感和負疚感,自殺前他在牆壁寫下「我說出了真相」,將自己撕裂的痛苦也讓他的靈魂如釋重負。蜜三郎選擇的是直面殘破痛苦的命運,接受生活的挑戰,以最大的勇氣和寬恕對待生者,既是對死者的告慰更是對自己的救贖。筆者認為,這兩兄弟的命運掙扎和慘烈努力,何嘗不是大江健三郎對自身命運的一次痛定思痛和自我救贖呢?
  • 讓魯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年少懵懂的魯迅從中國來到日本的仙臺,在這裡他遇到了藤野先生,他受到了藤野先生嚴謹治學的影響,也感謝藤野先生無微不至地照顧,在後來,魯迅還給那段時光書寫了一篇《藤野先生》,後來被選入《朝花夕拾》的散文集中。
  • 我們把足球當工具,日本把足球當朋友
    我們總是感嘆於日本在青少年足球發展上的成功,並把它歸結為根本原因。其實我們和日本足球的最大差距是對待足球的態度上面。我們把足球當成工具,日本把足球當作朋友。就像是在今年年初亞洲杯開始之前一樣,有很多所謂的「中國球迷」高喊著,國足要是亞洲杯小組出線,我直播吃翔。中國從來不缺無腦亂噴的人,缺的是像川淵三郎那樣肯為中國足球幹實事的人。眼下,日本足球已經把這個百年計劃提前了50年,建立了連歐洲都為之側目的青訓體系。
  • 孟浩然「日暮客愁新」是千古名句,17歲的魯迅隨手一改,流傳至今
    文化名人馬未都先生,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小說畢竟只是消遣,專著《中國小說史略》是必讀的大作,詩確實很經典。一口氣評價了魯迅的3種文體。個人認為前三分之一說錯了,魯迅的小說怎麼也不可能只是消遣之作;後三分之二是對的,至少他看到了魯迅詩作的魅力。正如郭沫若先生後來評價魯迅的詩:「魯迅先生無心作詩,偶有所作,每臻絕唱」,郭老雖與魯迅不合,但這句話足以概括魯迅詩的水平。處於危際中,他一點兒也不懼,用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寫出了萬千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