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公版書翻譯亂象:書名不同譯文有優劣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短短幾年間,戰地攝影家卡帕的回憶錄,已經至少出了五個不同版本、不同書名的中譯本,這也許是1954年已辭世的卡帕的幸運。

  近日,卡帕回憶錄又推出了最新中譯本《顫抖的鏡頭——卡帕自傳》,該書書名與以往版本相比有了很大變化,讓一些讀者誤以為這是一本全新內容的圖書,結果買回家才發現,跟以前自己買的另一本書差不多。公版書翻譯的亂象由此可見一斑。

  錯掏腰包讀者嘆「活該」

  最新推出的這本《顫抖的鏡頭——卡帕自傳》,由金城出版社推出,該書三分之一內容為卡帕的自傳,餘下為卡帕拍攝的照片。

  網友「黑眼睛姑娘」吐槽道,買到《顫抖的鏡頭》後,看完第一段就覺得眼熟,「把以前買的那本《失焦——卡帕戰地攝影手記》翻出來一對比,果然是不同翻譯、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同一本書。」錯買了這本書,這位網友對此自我檢討說,自己是因為沒仔細看介紹而輕信了中文譯名,「關鍵是兩本書封面上都有鬥大的『Slightly out of Focus』幾個字,我居然視而不見,算是活該了。」

  市面上「卡帕」一書至少有五種不同版本,最早面世的是2005年3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的《失焦——卡帕戰地攝影手記》,同年5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焦點不太準:卡帕「二戰」回憶錄》,2010年八方股份有限公司又出版了《失焦——羅伯·卡帕「二戰」回憶錄》。去年,灕江出版社再度推出《失焦——卡帕傳》;而最新的版本由金城出版社近日出版,名字則變為《顫抖的鏡頭——卡帕自傳》。

  書名不同譯文有優劣

  細看這些書,發現譯文也有區別,不過,以最新出版的版本來說,在譯文上似乎不具有任何優勢。比如,灕江版書中頭一句話是「絕對沒有必要再清早即起」,而在金城版裡,是這樣表述的:「現在不必早起了」。此外,為了表現卡帕的落魄、失意,灕江版如此寫道:「電話鈴不響,我便不想動彈」,而金城版是「電話不響的話我是絕對不會動的」。灕江版讀起來更簡潔、更有味道。

  卡帕回憶錄中,其中有章節涉及到著名的諾曼第登陸。有一章寫的是卡帕登上了美國蔡斯號,但在描述戰前早餐這一情景時,不同版本的表述也不同,金城版寫道:「但是戰前的我們好像都沒有什麼胃口,大部分美味都剩在了盤子裡。」而廣西師大版的翻譯是:「但我們進攻前的胃口都被其他事情佔據了,所以大多數美食都留在了盤子裡。」後者的意味更豐富。

  還是在這一章節,一些名詞的譯法也截然不同,廣西師大版裡的「進攻駁船」,在金城版就變成了「登陸艇」;廣西師大版的「升降機」,在金城版是「起重機」;出現在廣西師大版的「家信」,在金城版裡是「遺書」。當然,對於讀者來說,到底哪個更準確難斷定。

  隨意改書名其實是下策

  按理說,一本外文書出現五個中文版本,並沒有什麼稀罕的。卡帕回憶錄創作於1947年,卡帕已於1954年離世,因此他的這部回憶錄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公版領域,也就是說,無論是誰都可以自由翻譯、出版這本書了。

  但作為一部已經堪稱經典的回憶錄,競相出現不同書名,意在何為?灕江版和人文版卡帕回憶錄譯者張熾恆介紹,經典圖書有不同的名字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為不同時期譯法有所不同,像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就曾被翻譯成《戰地鐘聲》。二是出版社故意為之,「就經典而言,書名往往統一、固定,《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老人與海》版本很多,但書名從沒變過。」因此他認為,出版社頻繁更換書名,完全是為了商業利益考慮,為了奪人眼球而採取的營銷策略。

  張熾恆認為,按照英文版原書名來看,翻譯成「失焦」或「焦點不太準」都合適,但「顫抖的鏡頭」就譯得和原意相差很遠,顯然是出版社故意為之。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庫主編褚盟也認為,這是出版社一種無奈的做法。「現在出版社缺少好的選題,不得不投入到公版書領域,但為了增加與同類圖書的競爭力,難免從書名上動心思,而出此下策。」

  在褚盟看來,對於經典之作,隨意改動書名是對經典的一種不尊重,「不斷重複推出經典公版書,不該總在書名上下功夫,而更該在裝幀、導讀,以及翻譯的修訂上做得更精。」

  建議

  首譯者原創書名應得到保護

  我們允許有不同的翻譯成果存在,但更需要有合理的機制出臺,以保護原創創意。而對首譯版書名、知名書名予以版權保護就值得提倡,這樣做至少能避免給讀者帶來麻煩。

  書名與作品一樣是著作權人思維創作的成果,理應同等給予版權保護。但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只保護作品,並不保護書名,結果是,沒有納入保護範圍的書名往往被人「合法」地侵犯。

  我建議,首譯者如果尊重原著,譯文優秀,就可以到版權機構登記書名,並經過版權機構認可後,進入版權保護程序。有了書名的版權保護,將會避免這些年盛行的隨意篡改書名、惡搞書名,甚至一些大肆跟風、惡意傍書名的出版亂象。

  ——原譯林出版社社長李景端

  支招

  買公版書看譯者,盯出版社

  現在公版書翻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讓人難辨真假。按照我的經驗,如果讀者能到實體書店購書,完全可以多花時間慢慢翻看一下,文字感覺的優劣還是能辨別出來的。如果在網上購書,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下譯者的情況,雖然不算完全準確,也會有所幫助。此外,出版社可以在書上增加譯者的介紹,敢於介紹,至少說明譯者還不錯。

  此外,一般不要買所謂改寫、編譯的書,多人合譯的書買起來也一定要慎重,厚一點的書二人合譯還可以接受。

  ——《泰戈爾詩選》譯者、翻譯家張熾恆

  讀者儘量選擇有品牌的出版社、有專業資質的出版社,在翻譯圖書良莠不齊的情況下,這是比較穩妥的辦法。

  ——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 記者 路豔霞

相關焦點

  • 從《芳華》的英文,來談書名的翻譯
    《聖經》各書的譯名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如:1.   Genesis 《創世記》 2.Numbers 《民數記》 3.Judges 《士師記》 4.Kings 《列王記》5.Proverbs 《箴言》一名多譯:同一書名存在新舊多種譯名的情況不少,要注意學習,具有這方面的知識,並能分辨其優劣,決定取捨,切記不要自己亂譯。現舉幾例:1.
  • 翻譯界侵權濫造亂象何時休
    以往抄襲靠「剪刀加糨糊」,如今有了電腦和網際網路檢索,不僅文字改動、拼湊大大方便,要檢索已有的譯本也十分方便。加上翻譯不同於原創,一句原文,可以有不同的中文表述,有時只要稍作文字變動,就很難成為抄襲的物證。(2)文抄公鑽了翻譯沒有明確標準的空子,侵權更加有恃無恐。
  • 書名撞臉、影子作者……在出版亂象下該如何堅持出版理想?
    書名「碰瓷兒」該怎麼破?被侵權者又該怎麼維權?為此,記者採訪了《如何說》的原引進者「青豆書坊」的相關工作人員,還有被侵犯肖像權的畫家蟲蟲,我們談了談這幾本書,也聊了聊關於當下出版亂象的一些思考。採寫 | 楊司奇1書名撞臉?
  • 歌詞究竟該如何翻譯?鮑勃·迪倫的這首歌,不同版本有差異
    新華社資料圖歌詞翻譯對譯者提出更多要求。所謂「意美」,就是既忠於原文意思,又保留原文意境;「音美」,是指注重原文節奏和音律,實現譯文讀者對音的審美和感悟;而「形美」,就要求譯者兼顧內容和形式,保留原文形式結構特點,使譯文形神兼備。此外,由於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方面存在差異,很難在歌詞譯文中保留原有英文音步節奏,譯者應力求在譯作中再現節奏,使歌詞譯文節奏與樂曲相匹配。
  • 長書名快閱讀時代的無奈? 學者評點書名三大怪象
    昨天,葉兆言在接到記者電話時,確認10年前是有這樣一段插曲的。"出版社和我商量,說書名太長了,宣傳起來麻煩,那麼一大串字,怕人家記不住,做封面設計恐怕也不易美觀。那我不願意,這句話取自普希金的一首詩的最後一句,是有意義的。他們最後還是聽了我的。"他笑稱現在看來8個字的書名根本算不上長,其侄女葉揚的新書名就有13個字。
  • 翻譯大賽 第三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參賽譯文評析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此乃孟子談及與先賢神交時說的一段話,意思是:吟誦前人的詩,閱讀前人的書,但不了解賦詩著書之人,這行嗎?所以要去研究那些詩人作家生活的年代以及他們在那個年代的所思所慮,所言所行,所好所惡,所求所棄。這就是與古人交朋友。
  • 論先秦古籍翻譯中文本與傳註譯文內容同質化的問題
    本文主要以《易經》及其英譯本為例,採用理論分析、文本比較、例證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討古籍文本和傳注翻譯中原有思想內容差異的弱化問題及其解決思路。對林理璋《易經》文本譯文和《易傳》及傳註譯文的比較分析表明,二者之間存在思想層面的同質化,對《易經》文本的文獻價值在譯文中的保持產生了不利影響。基於當今古籍研究的進展,文本的翻譯應與傳注翻譯拉開一定距離,適當再現原有差異,這應是今日古籍外譯一個新的努力方向。
  • 跟風書、山寨書、偽書、攢書?碰瓷式出版幾時休
    雖然上海譯文出版在後,但譯文稱,9月份出版的才是真正的《低欲望社會》,只是前者獲得了大前研一另一部作品《讓我們趕走老後不安》的授權,出於營銷的考慮,遂將中文書名改為更加受公眾關注的「低欲望社會」。而因為晚一個月上市,譯文版《低欲望社會》的發行受到不少阻礙。
  • 翻譯公司譯文的質量如何,能用什麼方法判斷?
    評判翻譯服務的質量,不像判斷製造業產品的質量那麼簡單,所以人們對於翻譯譯文質量有很多誤解。很多人甚至認為僅僅在一些翻譯特定用途的文件(例如專業法律文件、醫療文件、商業合同等)中,才會對質量要求比較高,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誤解。
  • 一場跨越18種語言的翻譯實驗
    譯文為何遜於原文?《多重翻譯:61名作家以18種語言翻譯的12個故事》則相反,讓人耳目一新:沒問損失了什麼,而是問留下了什麼——尤其是「個人風格」這種賦予語言活動以個性化特徵的東西,是否保留了下來。    為此,編著者亞當·瑟威爾設計了一個實驗,造就了這本奇妙的書。
  • 翻譯工作繁重,翻譯公司是如何做到快速提交譯文的呢?
    大家好~這裡是廣州八熙翻譯的問答指南~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翻譯公司是如何處理這麼大量且繁複的翻譯工作,每一位客戶需要翻譯的文件都是屬於不同的領域,翻譯公司在接到文件時,先如何處理,又是如何進行快速翻譯的呢?
  • 做劇本翻譯時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知行翻譯公司告訴您幾點
    隨著中外文化的不斷交流,劇本翻譯開始趨於多元化,如何做好劇本翻譯就顯得很重要了,劇本翻譯不同於一般的文學性文檔的翻譯,劇本翻譯時要求演員個性鮮明,語氣神態鮮活,應該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今天知行翻譯公司就簡單講一下在做劇本翻譯時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 第四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參賽譯文評析
    通過比較分析,我們認為alternate life或 alternative life最好就按詞典釋義翻譯成「非傳統生活」或「另類生活」,而作為篇名和中心論題,「另類生活」更為妥帖。除這個中心概念外,原文中其他關鍵概念也須譯得精當,不然譯文仍難以像原文那樣義理圓通。畢竟「概念明確是正確思維的首要條件。沒有明確的概念,就不會有恰當的判斷,就不會有合乎邏輯的推理與論證」(4)。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卷四收錄馮至翻譯的《歌德年譜》《哈爾茨山遊記》《遠方的歌聲》及集外譯文七篇。集外譯文收入馮至發表過,但生前未收入其各類選集的譯文,包括短篇小說、凡·高書信、克爾凱郭爾隨感等。在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這一代翻譯家的貢獻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他說道。「虛懷若谷」,是馮至留給他人的一個深刻印象。馮至的大女兒馮姚平說,父親搞了一輩子外國文學,但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翻譯家。他說,「我不是那種掌握熟練翻譯技巧的翻譯家。跟我的愛好有一定的距離的作品,硬著頭皮去翻譯,往往是失敗的。」
  • 書名起不好的3本網絡小說,書是精品,書名卻有點坑
    一本小說的書名如果起不好,那麼讀者的第一印象就不會好,就沒有什麼耐心來看這本小說了。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小說16年的老書蟲。今天我給大家獻上書名起不好的3本網絡小說,書是精品,書名卻有點坑。書荒的朋友們記得看看這些小說哦。第1名,墨武《江山美色》。
  • 新京報:提高翻譯稿費有利於譯文質量
    原標題:提高翻譯稿費有利於譯文質量 意見稿中所有關鍵條款都有不同程序提升,但是,在當前日趨市場化的文化生產工業中的實際作用還有待觀察。 有《著作權法》的國家和地區很多,但是對報酬的上下限(特別是上限)有如此詳細規定的國家和地區恐怕不多。一句話,在一個以合同為中心的商業社會中,只要不違背國家的根本大規,那麼,寫多少字、給多少錢,全是合作各方協商的產物。而這一結果,說到底,乃是取決於供需關係的狀態。
  • 《射鵰英雄傳》出英文版 這樣翻譯"降龍十八掌"
    然而,從產生翻譯的念頭到最終出書,她用了將近6年時間。她說,她的翻譯不追求「字字對應」的準確,而是更注重通順易懂,希望達到「就像金庸在和讀者用英文講話」的效果。「肯定會有讀者在看我的翻譯時忍不住對比原著,一想到這點我就緊張,但我真的盡力而為了。」
  •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有何不同,孰勝孰劣?領域不同優劣不同
    答案就是在史學領域裡,《三國志》更勝一籌,而若論文學價值,則《三國演義》很少有著作能與之相提並論。畢竟華夏上下五千年,能被稱為四大名著的就只有包括《三國演義》這四本書。《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不同,原本不應該放在一起比較。
  • 《求魔》書名竟被翻譯成追求真理?看老外如何評論!
    這本小說在國內有超過2000萬的總點擊,曾經是非常火爆的一本小說。耳根所著的《仙逆》、《我欲封天》等仙俠小說都被翻譯到國外,並吸引了一大票老外粉絲。而他的這本舊作《求魔》,也於2016年開始陸續翻譯成英文。《求魔》的書名翻譯得很有意思。原本是翻譯成《Beseech The Devil》,「懇求惡魔」,算是直譯。
  • 翻譯公司所出具的英文譯文會注意哪些問題?
    這是業內要求也是國家規範,有資質的證件翻譯公司聘有專業的排版人員,對於營業執照上的國徽、二維碼、工商蓋章、邊框等內容會悉數排好,放在英文譯件的相應位置上。二、需要注意蓋章內容很多證件翻譯的譯文會把蓋章的內容漏掉,應在蓋章對應的位置作注釋,並把蓋章內容翻譯出來。證件翻譯上面的蓋章內容是不可遺漏的,包括籤名都必須準確無誤的翻譯出來,這樣的翻譯才是完整的,尤其要查看證件上的所有內容,一個都不能有漏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