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許久不開張的骨軟組織外科做了一臺手術。病人是一個小腿骨肉瘤患者,準備做左下肢截肢術。
一看到是截肢,本身應該是我們科劉大夫的活,但她擔心讓她拎大腿,就悄悄和我商量換一下。
說到拎大腿,這事兒確實很慎人。想一想,之前還能動的肢體,不一會就不能動了。雖然套著層層塑膠袋,但還是能感覺到人體的溫度。尤其是,這樣的大塊組織都要穿過昏暗的走廊送到病理科,那種感覺就甭提了。因此,每次走到那個走廊都在埋怨醫院為什麼不把那裡弄亮一點。
作為手術室內的多面手,拎大腿這活兒基本是跑不掉的。如果麻醉的是女醫生,或許還可以找旁邊房間的男同事幫忙。這真應了那句話「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手術室內的麻醉醫生不僅要會麻醉這樣的精細活,也要有力氣抬病人、甚至拎大腿。
女同事求到你了,咱也別推辭了,上吧!於是,我帶著糾結的心情接過了這臺麻醉。這樣的手術,很多時候已經超過了手術麻醉本身的意義。對於患者來說,這可能是一次治癒,但同時也是失去肢體的痛楚。只有常年工作在臨床的醫護人員,或許能理解那麼一點點。
術前訪視病人的時候,儘管我儘量保持平靜的心態,但還是受影響了:這是一個20多歲的小夥,兩個看似農村的長輩陪著他。讓我觸動的是,這個孩子是被他們收養的。正等著孩子給養老送終呢,沒想到孩子得了這麼大的病!說到這裡,二位老人一直在那裡抹眼淚。
唉!我心裡長嘆一聲:又一個悲慘的命運。稍控制情緒,還要進入正題。無論什麼時候,手術麻醉安全都是第一的,不能感情用事。於是,我勸他們也控制點,同時給他們介紹麻醉如何實施以及麻醉的相關併發症或者意外情況等。
叨叨了有近十分鐘,顯然他們並沒有聽懂太多。末了,他們用擎著淚花的眼睛看著我問:大夫,截肢手術,還是儘量全麻吧!
像這種下肢的手術,可以選擇全麻或者椎管內麻醉。椎管內麻醉,也就是被大家叫做「半麻」的一種麻醉。做一個截肢手術,兩種麻醉各有優缺點。正常情況,全麻要比半麻貴一倍以上。
除了價格上有比較大的區別外,麻醉體驗也不一樣。全麻的總體感受是,到手術室睡一覺就做完手術了;而半麻全程都能知道醫生在幹什麼,甚至在醫生牽拉身體組織的時候也能大致感知到,只是沒有疼痛的感覺。另外,半麻需要患者側身弓腰配合才能完成麻醉。如果精神高度緊張或者脊柱以及穿刺部位有病變,就不能實施這樣的麻醉。
當我再次提醒他們全麻比較貴的時候,他們依然堅持全麻。那種情況下,我真的希望自己可以左右定價、甚至可以左右這次收費。如果是那樣,這樣的人是一定要照顧的。
截肢這樣的手術,一般是要告知患者本人的。提前告知,有一個慢慢接受的過程,心理創傷相對能小一些。當我和他溝通的時候,顯然他已經知道了將要進行的手術。表情是那麼淡然,似乎這只是一個普通手術而已。也許,他也想用自己的堅強來安撫一下父母吧!
術中,當大腿切下來的那一刻,我仔細看了一眼這個年輕人,心裡想:希望你早日恢復健康吧,家裡老人還需要你呢。
沒等護士喊我,我主動拿著一個黃色塑膠袋盛起了這條腿、送到走廊那頭的病理科。
最後,我也要從專業角度講一下:如果是這類可能有很大心理創傷的手術,建議儘量全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