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底,八路軍成立,三個主力師相繼出兵抗日,奔赴敵後。其中,129師出動最晚。9月6日這天,劉伯承師長決定舉行誓師大會,他當然要親自做抗日動員講話了。
需要說的是,當時的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和參謀長倪志亮都忙於其他事務而沒有到任,劉伯承委任386旅旅長陳賡為誓師大會總指揮,全面負責會場布置工作,陳賡相當於誓師大會的總導演。
說來也怪,連日晴天,到9月6日一大早,卻淅淅瀝瀝下起了雨,而且那雨越下越大。誓師大會是在露天場所舉行的,主席臺也是露天的。陳賡考慮,是不是等天晴了再做動員,為此他徵求劉伯承的意見。
劉伯承卻堅定地說,軍令如山,豈能更改?作為一名軍人,就是要風雨無阻,打仗的時候你還能選擇晴天再打嗎?誓師大會就定在今天,不能更改。
一切準備妥當了,陳賡宣布誓師大會開始,請劉師長做動員講話。劉伯承登上了主席臺,雨很快打溼了他的頭髮、眼鏡和衣服,警衛員急忙給他披上雨衣,劉伯承卻反問道:
你知道「冬不衣裘,夏不張蓋」的道理嗎?當即把雨衣拿下來。什麼意思?這八個字,出自於古代的兵書,意思是說作為軍隊的首長,一定要和戰士們同甘共苦,戰士們還在雨中淋著,一師之長怎麼能穿雨衣呢?
劉伯承說得多好啊。作為一個師長,如果不能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如何帶好一個師?然後,劉伯承開始在雨中講話,他講了國共聯合抗日的意義,尤其強調說,我們戴上了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帽,可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
他親自帶領大家換帽子。129師的戰士們跟著劉師長一起換了軍帽。然後,劉伯承騎馬檢閱部隊。請注意,仍然是冒雨檢閱。戰士們看到劉師長雖然全身溼透了,卻兩腿夾緊馬身,腰板挺直,向戰士們行標準的舉手禮,精神抖擻,威武有力。
要知道,劉師長當時已經45歲了,他比129師的大部分指戰員和戰士年紀都大。更重要的是,劉師長早年參加革命,出生入死,身體受到多次創傷,那是遍體彈痕啊。
如此的年紀,如此的身體,卻和戰士們一起頂風冒雨,將士們都被震撼了,都被感動了。檢閱完畢,劉師長重新登上主席臺,帶領大家一起喊口號,那口號動地驚天,響遏行雲。
劉師長冒雨動員至少有兩個方面的意義。其一,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師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其二,要知道129師是以紅四方面軍為主體改編而成的。紅四方面軍剛剛經歷了批判張國燾的事件,很多人心裡難免還有疙瘩解不開,劉伯承此舉,一下子感動了將士們,收服了將士們的心。
129師的將士們打心眼裡認可、欽佩劉伯承師長,堅信,跟著這樣的好師長,一定能多打勝仗,消滅小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