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川家康的遠大理想:由窮鄉僻壤搖身變成日本中心的水都江戶
江戶,現今日本中心東京都的前身,自德川家康來到此地,隨後建立德川幕府以來,便開啟了此地繁榮的景觀。歷經四百年的歲月,雖然地名有所更迭,但至今仍不改其為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題外話,文化中心是在江戶末期才建立)
追溯江戶時代長達兩百六十多年的漫長歲月,就可以觀察到江戶雖然是由武士所創建的城市,但末曾經歷過戰爭的洗禮(這裡指的是還叫江戶時末經歷過戰火,改名東京後經歷過戰火洗禮)。而江戶隨著歲月流逝,社會的主導權也逐漸轉移到平民手中。
那麼,在德川家康創立幕府之前的江戶,呈現的又是什麼樣的風貌呢?根據公元1964年出版的《世界大百科事典》裡的內容: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江戶這個名稱,見於史書《吾妻鏡》。該書於治承四年也就是公元1180年十月的條目,記載著當地望族江戶太郎重長的名字。
公元1337年出版的《園覺寺文書》中則有「武藏國江戶鄉」一詞。而後,江戶以城下町的形態開始發展,則是起源於室町時代中期,也就是長祿一年公元1457年,當時扇谷上杉氏的重臣太田道灌建立江戶城之時。
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一日,德川家康進入江戶城,於慶長八年公元1603年以徵夷大將軍的身份開啟了江戶幕府的統治。一直到慶應三年公元1867年十月,德川慶喜將政權歸還日本皇室為止,江戶的德川政權延續了兩百六十多年之久。
不同於具有悠久傳統的京都、奈良,江戶是由窮鄉僻壤的小漁村,經過數十年不斷建設,加之德川幕府建立於此,這才搖身一變成為當時日本中心。在此之前,江戶除了是小漁村外,還有一座太田道灌建立的驛站。
這座驛站由北條氏接手,最後變成德川氏統治之下的城下町,並成為其領土內的工商業重鎮。當時北條氏的大將遠山氏所在的城郭,僅是用三四片船板並排而成的簡陋府邸。德川家康入住江戶後,曾將就短暫地使用了一陣子。
雖然名義上是個城市,但也不過就是在城郭大門外有約一百戶的茅草屋,江戶城東則是一整片漲潮時會被海水淹沒的茅草地。從現今的日比谷十字路口附近以南起連接著江戶灣,有千代田、寶田、祝田等漁村散布沿岸。淺草觀音寺一帶可以採收到海苔,海上則可以見到鯨魚。
由此可見,江戶初期的環境並不怎麼樣。江戶的面積囊括了江戶灣及其沿岸的五個臺地,以及往下延伸的溼地。遷居之後,德川家康立即展開了對於江戶的建設。就如同他曾說過的話:「如果鳥不啼,那就靜待到它啼為止吧!」
德川家康打造江戶是個遠大的理想。首先,是確保水路。他命人將到隅田川為止的地面,挖掘出順時針方向的蝸牛殼形水路,用以供給民生物資。當時的行德(現千葉縣市川市)是鹽的產地,繁榮一時。所以開墾了一條名為小名木川的運河,以確保食鹽的供給無憂。
德川家康一步步確實地實踐了他不愧為戰國時代武將才能想出的戰略。此後,江戶的物資運輸自陸路轉以水路為重,足以媲美義大利的威尼斯,而這就是水都江戶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