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2021-01-19 界面新聞

按:江戶,是日本東京的前身。在古代,這裡一度只是荒野。直到1192年,鎌倉幕府在關東平原簡歷,「江戶」的名稱才開始出現。之後太田道灌和德川家康在荒野上建造除了江戶的城下町,江戶才逐漸發展成為日本的第一都市。

《江戶町——大型都市的誕生》一書,用圖文形式追溯了江戶町的建設過程。這個過程裡有成功也有失敗,今日的東京,正是在各種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經出版社授權,我們選取了德川家康時期選建江戶城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江戶開府

1598年(慶長三年)八月,豐臣秀吉在伏見城駕崩。不久,各路人馬為了到底由誰稱霸天下、由誰掌握日本國而展開一場明爭暗鬥。

1600年,東軍的德川家和西軍的豐臣家之間,終於爆發瓜分天下的關原之役。當時,江戶的建設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天守也還沒興建,而三國第一大名城(指在日本、中國和印度皆首屈一指)大阪城已擁有五層樓的天守,所以誰都覺得西軍贏定了。

然而德川家的東軍團結一致, 擊敗了鬆懈大意的西軍,取得了勝利。1603年二月,德川家康成為掌握天下的人,當上了徵夷大將軍,統率全國的大名。

這時,德川家康開始思考如何治理日本這個國家。身為將軍,要在哪裡設立幕府,成為他的首要問題。

自古以來,日本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設立在近畿地區,德川家康把幕府設在剛開始建町的江戶,顯然是冒了極大的風險。

德川家康最終還是決定在江戶設立幕府,此舉被稱為「江戶開府」。想必德川家康有自信以平安京為模板確立遠大的都市規劃並逐步執行,這讓他做出在江戶設幕府的決定。

從此之後,德川家康不是以京都而是以江戶為中心,來思考日本這個國家。江戶的中心街道本町與通町的交叉處建起了日本橋,以此為起點延伸出 「 五街道」(東海道、中山道、甲州道中、奧州道中和日光道中),將自古以來以京都為中心的交通網作為 「 次要街道」納入,連接全國規模的城下町。

如此這般,德川家康建立了掌控日本全國的新國土計劃。

「の」字形的擴張計劃

在江戶開府後,江戶和江戶城都必須發展為適合作為幕府所在地的天下第一大都市。為此,之前以平安京為模板,按照 「四神相應」原理確立的都市規劃需要重新修正,進一步擴大規模。

於是,「の」字形的大擴張計劃應運而生。這項擴張計劃就是以江戶城為核心,挖一條「の」字形的右渦旋狀護城河。

必須注意的是,這個計劃並沒有廢止之前建設的江戶町,而是對其加以利用,並巧妙利用外側的山丘、山谷和河流等自然地形,以「の」字形延伸河流。只要運用土木技術,江戶的市街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外擴張。

然後,讓「の」字形的河流與呈放射狀的五大街道結合。這樣,無論江戶變得多大,都可以靠町人地的自由經濟活動支持武家地的消費生活。

這項都市計劃十分特異,不僅在日本前所未有,在國外也是空前絕後。幕府因此可以讓眾大名的妻兒住在江戶,安心地實施來年舉行的參勤交代制度。即使全國各地再多的大名聚集在江戶,這裡也有足夠的地方供他們居住。

如果沒有這個擴張計劃,不知道江戶會變成什麼樣子。最多只能發展成名古屋那樣的城下町而已吧!

整治江戶港

由於對豐臣秀吉有所顧忌,德川家康此前只在西丸的一部分推動興建江戶城的工程。但決定將其當作幕府本城後,他不需要再顧忌任何人,於是命令全國眾大名合力建造天下第一大城,此舉被稱為 「 天下普請」。

作為準備工作,160年三月,幕府開始整治江戶港的海岸線,建造船舶停靠點,讓全國各地裝船運來的建材(石頭和木材)得以卸貨。人們剷平了神田山,根據 「の」字形擴大計劃,把山上的土填到深度較淺的日比谷灣。同時開挖東至江戶前島、和道三堀連接起來通往平川的溝渠,稱之為堀川(日本橋川)。在堀川上建造了大型的日本橋,它成為「五街道」的起點。

由於是「天下普請」,所以工程是由受命於幕府的各大名負責的。石高(大名統理的藩國可收成的稻米數量)一千石的大名要提供10名工人,這些人被稱為「千石夫」,日本橋町到新橋附近擠滿了「千石夫」。各町就用負責其工程的大名的藩國名來命名本町,於是出現了尾張町、加賀町、出雲町之類的名字。

伊豆的採石場

1604 年,幕府終於發表了江戶城的大構築計劃。當時,受命建造石牆的是池田輝政(姬路)、福島正則(廣島)、黑田長政(福岡)和加藤清正(熊本)等曾經追隨豐臣家的外樣大名1。

眾大名各自花費兩年時間,準備300—400艘運輸石頭的 「石船」,終於在1606年集中到江戶,投入土木工程的指揮工作。關東地區很少有石頭山,但人們在伊豆半島找到了石山。於是,外樣大名們派遣家臣壯丁,僱用石工在現場採石。

在採石場,首先由石工使用榔頭和石鑿打洞,從懸崖上敲下數噸重的石塊,再由壯丁把石塊裝在名為「修羅」的橇車上,運往海岸,經由幕府的官吏檢測後,才能裝上石船。

運送石塊時,要使用附有滑車的船裝運。通常,一艘船要裝兩塊100人才抬得動的大石頭,一個月往返江戶兩次。各大名總計準備了近3000艘石船聚集在伊豆,前僕後繼地將石塊運往江戶。

有時候,船隻會遇到巨風沉沒。據說,鍋島勝茂的石船沉了120艘,加藤嘉明的沉了46艘,黑田長政的船也沉了30艘。

木曾山林的「 小谷狩」

建設工程使用的木材來自利根川上遊的關東北部山嶽地區、富士川上遊(靜岡縣)和木曾川上遊(長野縣)。其中木曾谷的大山林自古以來就是優質檜木的產地。

接到建築大木匠師的訂單後,杣頭(伐木師傅的指導者)會尋找符合尺寸要求的樹木,再將其砍下,稍加修整,集中在山谷,然後將木材丟進溪水中運輸,這一系列工作被稱為 「小谷狩」。

木材的運輸

送到木曾川上遊的木材會被集中在水流緩慢的地方。人們在那裡拉起一張大網,防止木材四散,這個網被稱為「網場」。在這裡,木材被按不同的尺寸分類,分別裝在竹筏上,竹筏順流而下,將其送到伊勢灣。

由於這是天下第一的江戶城所使用的木材,據說某些木材長約十七間(約33.5 米),前端直徑有四尺五寸(約1.4 米)。這些巨木很長,運送它們比運輸巨石更加辛苦。只能動用數千名壯丁,使用和現代巴拿馬運河相同的方式運輸,即堵堰木曾川,利用水的浮力,好不容易才把木材運到伊勢灣。再用船隻千裡迢迢運到江戶港,來回一趟差不多需要一年的時間。

搬運至江戶町

運到江戶港的石塊和木材,經由完工未久、塵土飛揚的道路,運到江戶城的建設工地。

大石頭都裝在名為 「修羅」的橇車上。裝扮得像外國人的領唱人站在車上,揮動旗幟、敲鑼打鼓,讓無數壯丁配合節拍同時出力。數千塊巨石需要不止一千人,有時甚至要三五千人合力拉才能將它們一一運往江戶。為了使橇車滑動更順暢,人們會在滾軸下方鋪上昆布。一般的石頭就用牛車或人力車搬運,石牆背面使用的小石頭(裡石),則用網籃或放在背簍中搬運。

這些都是極其粗重的工作。各大名為了比其他藩國更早、更漂亮地完成自己負責的石牆,不分晝夜地趕工,江戶町盛況空前,人聲鼎沸,簡直就像在舉行廟會之際又發生了火災。

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摩擦和爭執無可避免。

在幕府的指示下,各藩發出了禁令:

一、不得違抗幕府的官吏的命令。

二、若夥伴之間發生爭吵,則雙方都得受到處罰。

三、無論好壞,皆不得評論世事。

四、禁止和他藩的人聚會。

五、即使是同伴好友也不得在工作時一起喝酒。

六、禁止比賽相撲或夜間外出。

……

然而,由於從事的是粗活,工人往往無法遵守這些規定。

建造江戶城的石牆

1605年四月,江戶城正式開始「天下普請」之際,德川家康讓兒子秀忠繼承了徵夷大將軍一職,自己開始過隱居的生活。

第二代大將軍德川秀忠任命內藤忠清、神田正俊、都築為政和石川重次為普請奉行,命令堪稱築城術第一人的藤堂高虎重新制定江戶城的基本規劃。這項工作被稱為「圈繩定界」(日文為縄張り),也就是圈繩劃定建築面積。藤堂高虎在效忠豐臣家時,曾規划過郡山城、和歌山城和小倉城,是圈繩定界的高手。在關原之役後,他贏得了德川家康的信任,設計了二條城和伏見城,與豐臣秀吉建造的大阪城對抗。如今,他正著手把江戶城建成天下第一城。

藤堂高虎手下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土木建築師。織田信長在建造安土城時,曾經使用近江國(滋賀縣)志賀郡阪本村穴太的石工,建造了氣勢非凡的石牆。之後,穴太的石工成為舉國聞名的石牆專家,「穴太」這兩個字便成了建石牆的土木建築師的代稱。曾經和藤堂高虎一起為豐臣家建城的穴太,再加上戶波一族的駿河和三河,率領眾多徒弟,在江戶城的建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幕府的土木建築師的指導下,各藩國的大名分別僱用穴太在自己分配到的地段築起石牆。要在堅硬的巖石上堆石頭並不困難,但江戶城的壕溝是由日比谷灣填土而成的泥地,沉重的石牆一下子就會陷進泥地。

於是,土木建築師把松木置於泥地中,組成木排,用長長的木樁固定,再築石牆。採取這種名為「木筏地形」的方法後,仍然會出現石牆下沉的情況。有時候,工程進行到一半,好不容易堆起的石牆又倒塌了。淺野但馬守長晟的工地,曾經發生過百數十人被壓在石頭下慘死的意外事故。

聽到這個消息,加藤清正便採取了後來流傳後世的解決方法。他命令壯丁去武藏野上割了許多芒草,鋪在泥地上,然後找來許多10—15歲的孩子,讓他們在上面盡情玩耍,花費足夠的時間,把地面踩結實後再築石牆。雖然工程進度比淺野家落後,但即使發生地震,石牆仍然屹立不倒。

環立式天守的設計

完成石牆的土木工程(普請)後,人們終於著手營建工程。德川家的各項營建工程向來是由木原吉次擔任指揮,不過這次也請曾在奈良法隆寺擔任大木匠師的中井正清率領眾多近畿地區的優秀木匠協助。

中井正清的父親中井正吉是豐臣秀吉興建大阪城的大木匠師,正清承襲了父親的技術,和藤堂高虎一樣,在關原之役後贏得德川家康的信賴,參與二條城和伏見城的建設。德川家康和秀忠雖然成為將軍,奪取了天下,但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仍住在秀吉建造的、三國無雙的名城大阪城,不知道何時會對德川家展開反撲。因此,他們特地找來對大阪城知之甚詳的中井正清,要把江戶城建造得比大阪城更加無懈可擊。

藤堂高虎設計的江戶城,根據江戶都市規劃的「の」字形方案,採取了「渦狀城郭式」構造。在本丸(城郭中心)的高臺周圍,二丸(第二道城牆)、三丸(最外層城牆)、西丸(西城)和北丸(北城)的外部城郭按渦旋狀排列,這是最複雜的城樓設計,敵軍難以攻入。中井正清的這項設計無疑使江戶城天守成為比大阪城天守更大、更先進的建築。

該設計在本丸中央聳立的大天守東側、北側和西側依次各造一個小型天守,形成環狀連接,也就是所謂的「環立式天守」。由於本丸內建造了四個大小不同的天守,形成「天守丸」的特別架構,即使敵人攻進本丸,天守丸仍然可以發揮城池的作用。

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和豐臣秀吉的大阪城,是在大天守旁設置一個小型望樓,沒有建造小天守,外觀看起來像梯子,因此被稱為「梯立式」構造。「環立式」江戶天守採取的是絕對不可能遭敵人攻克的「易守難攻」的新構造。

建造大天守

中井正清設計的環立式大天守,是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層建築。

本丸的御殿已在1606年九月完工,將軍德川秀忠已遷入居住。在御殿西北方,伊達政宗(仙臺)、上杉景勝(米澤)、蒲生秀行(會津)等關東和東北地區的諸大名奉命建造高達八間(約15.8米)的天守丸石牆。翌年,又增加了二間(約3.9米)的大天守臺石牆。

結果,大天守臺比本丸高了十間(約19.7 米)。然後在大天守臺上建造了高二十二間半(約44.3米)、外觀為五層樓的大天守。內部則有被稱為穴藏的地下一層和地上六層,總計七層樓。一樓的平面:東西長十六間(此處一間為七尺,約33.9 米),南北長十八間(約38.2米)。頂樓的平面:東西長五間五尺(約12.1米),南北長七間五尺(約16.4米)。這比姬路城的大天守還要大很多。

本丸比江戶城下高20 米左右,再加上天守臺19.7米,以及五層樓建築44.3米,聳立在離地84米高處的大天守,成為雄偉的高層建築。

為了讓建築能抵擋狂風暴雨,人們在一般的土瓦上塗敷鉛粉。這種金屬瓦是首次在江戶城嘗試使用。

從遠處望去,江戶城天守即使在夏天也像是覆蓋著皚皚白雪,閃耀著白色光芒,因此經常被拿來和富士山美景相提並論。

大阪之陣

江戶城一經完成,德川家康便開始在駿府(靜岡縣)建造自己的隱居城。1607年年底,隱居城雖然一度竣工,但在一場大火中付之一炬,翌年再度建造。1610年,德川家又建造了名古屋城。

和江戶城一樣,這些工程都是「天下普請」,由藤堂高虎圈繩定界、中井正清建造。名古屋城在1614 年完工。包括早已完成的二條城、伏見城在內,江戶幕府在東海道的大城郭已有5座,為攻打豐臣秀賴所在的大阪城做好了準備。

德川家康和秀忠為了斬草除根,發動大阪冬之陣戰役,其間一度休戰。1615年乘勝追擊,發動大阪夏之陣戰役,終於在五月攻陷號稱天下第一固城的大阪城。

德川家康之死

消滅豐臣家後,再也沒有任何勢力可與德川家抗衡,日本進入和平歲月。安土桃山時代結束,江戶時代開始了。

在德川家康目睹豐臣家滅亡之後,翌年的1616年(元和二年)四月,德川家康75 歲的漫長人生在駿府城畫上句點。根據遺言,他的遺體暫厝久能山,之後移至日光東照宮。

江戶城也在紅葉山建造了祭祀德川家康的東照宮。從此之後,德川家康可以在紅葉山上靜靜地守著江戶町。

鑿開神田山

進入和平的江戶時代之後,為戰爭而興建的城郭功能必須加以調整。江戶城不僅是將軍的居所,也將成為日本的政治中心,因此理所當然要比以往更加完善。

於是,將軍德川秀忠決定在之前的「の」字形大擴張計劃的基礎上,再修一圈右渦旋狀護城河。這是江戶城的「總構」工程,因此被稱為「完善的圈繩定界」。

首先,幕府開始進行江戶城東北方的外護城河工程。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得鑿開神田山,讓平川的水從小石川改道至淺草川,再通向隅田川。直到1620年秋天,這項工程終告完竣。

這項工程使之前外護城河的平川大曲、飯田橋、九段下、神田橋和日本橋的河道成為內護城河,而小石川、御茶之水、筋違橋和淺草橋的河道組成神田川,變成外護城河。由此,江戶城的總構已在東北部形成,本町周圍的町人地也擺脫了平川洪水泛濫之苦,將鑿開神田山挖出的泥土填入日比谷灣,使江戶町進一步向西南部延伸。

駿府的家臣團移居到神田川的南側臺地,當地因此改名為「駿河臺」。這一開鑿神田山以建設江戶町的工程,發揮的不是「一石二鳥」而是「一石四鳥」的作用。

江戶城的總構和城門

在江戶城進行總構工程之際,本丸的改造也開始了。由於本丸御殿的空間不足,首先要填起本丸和北出丸之間的護城河,使本丸向北延伸。

同時,拆除環立式天守組成的天守丸,讓天守臺進一步向北側擴張,重新建造一個外觀五層樓的獨立式大天守,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它的外觀雖和德川家康之前建造的天守大同小異,卻是對戰事無益的設計,可見建築結構已充分反映時代的和平氛圍。這項工程在1622 年(元和八年)宣告完成。

翌年七月,德川秀忠將徵夷大將軍一職傳給長子家光,自己移至西丸隱居。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搬進新建的本丸,同時在二丸建造了一個附有茶室的御殿和巨大庭院,作為別館。別館於1630年(寬永七年)完成,由小堀遠州設計。這處別墅比著名的桂離宮更加奢華。

1632年,秀忠因病去世,但江戶城的總構工程仍然持續進行。1635年,工程終於進入最後階段,江戶城西北方開挖外護城河,將流入赤坂溜池的小河與另一側曲町臺地北方的平川支流匯整,使之與之前竣工的神田川相連接。這項工程使流經溜池—赤坂—四谷—市谷—牛込的外護城河,變成以江戶城為中心、向右渦旋的「Y」字形護城河,使隅田川可以通往江戶港。如此一來,江戶城的總構工程終於完成了。

名為「見付」的城門成為「の」字形延伸的護城河的關卡。城門很多,俗稱「三十六見付」,主要的為「江戶五口」,即東海道的虎門、甲州道中的四谷門、上州道的牛込門、中山道的筋違橋門和奧州道中的淺草橋門。這些地方都由幕府的武士站崗,他們對進入江戶的百姓進行檢查,同時維護城下町的治安。

江戶城完工

在江戶城總構完成之際,將軍德川家光重新建造本丸,作為收尾。從家康、秀忠時代算起,這是江戶的第三次大工程,由酒井忠勝擔任總奉行,於1637年(寬永十四年)正月正式動工。

江戶的大木匠師木原義久、京都的大木匠師中井正純領導江戶、京都的優秀木匠、石工(穴太)、泥水匠、鐵匠、漆藝師、畫師,將大天守、御殿以及祭拜德川家康的東照宮建造得更宏偉、更富麗堂皇。結果他們營造得太過輝煌奪目,讓家光受到驚嚇,要求重新造得更質樸一些。

其間,由基督教問題引發的島原之亂以及江戶城中火災使得工程一度延宕,但仍於1640 年四月竣工。自1590年(天正十八年)起,德川家經歷三代五十年光陰所建造的江戶城終於大功告成。

江戶城本丸御殿

完工之後的江戶城,規模當然是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の」字形都市規劃核心的內城郭,面積就有1.8平方千米;本丸、二丸、三丸、西丸和北丸,根據渦郭式設計,格局巧妙地呈右渦旋狀。

當時日本各地城下町的平均面積都差不多,而江戶城的內城郭就有一般城下町的規模那麼大。由此可見,號稱天下第一名城的江戶城有多麼廣大、多麼壯觀。

江戶城內的建築物數目也十分驚人,有1座大天守、21座櫓(望樓)、28間「多聞」(城中長屋)、99道門,以及無數御殿和倉庫。本丸御殿的結構尤其複雜,簡直像一個大迷宮。從東側的江戶城正面的大手進入,接著走到中雀門。穿過中雀門,就是本丸御殿的所在了,它可以大致分為表(前宮)、中奧(中後宮)和奧(後宮)三部分。

「表」是推動幕府政治的所在,以俗稱「千疊敷」的大廣間為中心,有對面所(白書院)、黑書院等巨大建築。建築內部裝飾有名匠甲良豐後和平內大隅精心雕刻的作品,以及狩野探幽等人彩繪的畫,有如日光東照宮般色彩華美。

「中奧」是將軍的居所,以御座間和御休息間為主,還設有地震時避難用的 「地震間」。另有許多服侍將軍的侍童的房間,大臺所(大廚房)是最有名的大型建築。

「奧」則是將軍夫人和嬪妃的居所。有一道石牆隔在中後宮和後宮之間,管理嚴格,只有女人可以出入後宮。那裡除了有將軍夫人居住的御守殿以外,還有無數後宮婢女的房間,是名副其實的深宅大院,也被稱為大奧(大後宮)。

江戶城天守

建於本丸御殿後方(西北端)的大天守,是日本史上前所未見的高層建築。在德川家康時代,江戶已有環立式設計的大天守,後來由德川秀忠改建成單立式。德川家光第三次重建天守,設計和秀忠時代相同,也採取單立式,規模則稍微擴大,這時的天守成為天下第一的大建築。

天守的歷史始於織田信長的安土城。信長在建造安土城天守時,決定建造超越日本第一高的東大寺大佛殿的高層建築,但其實兩者的高度相同。之後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也曾立志要建設超越東大寺大佛殿的建築,但直到家光時代,才完成名副其實的日本第一高的建築。這個天守的樣式也是歷史上最具規模的。

建於1579年(天正七年)的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天守,採用「望樓型」樣式,外觀三層的城樓上還有二層望樓。三層的城樓和上方的望樓無法一體化,地震和颱風時並不十分安全。史料記載,豐臣秀吉的伏見城天守也是望樓型,曾在地震中倒塌,秀吉好不容易才獲救。

因此,天守的樣式逐漸改良,開始從上到下像塔一樣一體化。這種樣式被稱為「層塔型」。

1609年(慶長十四年)的姬路城天守還是舊式的望樓型,但1612年的名古屋城天守已採用新的層塔型樣式。德川家光在1638年(寬永十五年)建造的江戶城天守樣式更加先進。無論從哪個方向看,無不像是正面,因此這種設計被稱為「八方正面」設計。

這種樣式的天守在遇到地震和颱風時絲毫不為所動。雖然是木造建築,但土牆厚實,屋頂用銅瓦,因而是可以抗火災的耐火建築。德川家光大量採用最先進的建築技術,建造絕對不會倒塌的高層建築。同時在天守頂裝飾閃閃發亮的金鯱,向天下宣告,江戶幕府將盛昌千秋。

日本營造之美 第一輯作者:西岡常一 宮上茂隆 等著 穗積和夫 繪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2020年6月(本文節選自《日本營造之美》第一輯 江戶町(上)一書,文字和圖片經出版社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名古屋城,德川家康所建
    名古屋城,德川家康所建,日本三大名城之一,名古屋的標誌建築之一。還沒有到大門,就看到很多殘留的城牆。現在名古屋城遺址的大片區域,叫做「名城公園」。公園內主要分幾塊,本丸、西之丸和二之丸等,不過主要看的是本丸(中央方形部分,天守閣和本丸御殿)。
  • 二條城,德川家康在京都的住所
    二條城是德川家康在京都的住所。當時的德川幕府將幕府設在了江戶(現在的東京),所以又稱江戶幕府,德川家所統治的260多年,又叫做江戶時代。因為天皇一直住在京都,所以德川家族在京都也要有自己的住所。二條城外的壕溝,說大點叫護城河。
  • 德川家的誕生:德川家康的改姓與統一三河國
    德川家康的父祖與夾縫中生存的松平家  桶狹間合戰以後,鳴海城落入織田家的手中,今川家的勢力急劇後退,不僅僅是尾張國,甚至連西三河國都成為了今川家與織田家之間的「境目」地區。當然,名義上這次上洛的主帥是足利義昭,無論是織田信長還是德川家康、淺井長政,都是響應幕府將軍的號召而上洛的。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一樣,早期也是個幕府忠臣,後來室町幕府滅亡後,德川家康甚至一度想將足利義昭接到德川家居住。此時德川家和織田家如同曾經擁戴足利義稙上洛的細川高國、大內義興、畠山尚順等人一樣是同盟關係,德川家可以直接與將軍聯絡,接受幕府指揮。
  • 【顯微鏡】沉默霸王——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反倒顯得暗淡無光、平凡無奇,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最終結束了戰國時代長達一百多年的戰亂,他所建立的江戶幕府維持了兩百多年的和平。       德川家康為人低調,鮮露鋒芒,一生穩打穩紮。後世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說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去欣賞一隻會唱歌的鳥,但是那天鳥兒竟然閉口不鳴。       下人問他們:「鳥兒不叫,怎麼辦?
  • 德川家康能稱得上日本的司馬懿德川家康的名聲為何比司馬懿好
    曹操生前,司馬懿就是一個秘書,曹氏集團的內部事務他是參與的,這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之間的關係很不一樣。 清州同盟結交之初,織田信長是尾張國主,家康是岡崎城主/西三河領主,儘管兩人實力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根本不存在像曹操和司馬懿那樣的上下級關係,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是各自為政的。
  • 為什麼豐臣秀吉沒有在活著的時候殺了德川家康?導致豐臣家後來被德川家康滅了族?
    於是德川家康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所採用的軍事策略是:取內線集中優勢兵力以主動攻勢為原則,且視時機而機動出擊。最後還是秀吉方面主動提出媾和,當年11月,秀吉與織田信雄達成了三條和談條件;同年12月,德川家康基於政治及戰略考慮下也做出妥協,將次子於義丸(即後來的結城秀康,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異母兄)送與秀吉作養子,臣服於羽柴秀吉。
  • 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結盟後,德川家的這些年
    引言:1562年,織田信長派遣了家臣瀧川一益前往三河,希望可以和松平元康(德川家康)和談結盟。這時候的松平元康糾結了一陣後,最終選擇了與織田信長結盟。因為今川義元戰死後,今川氏真不但統治力下降而且沒有攻打尾張的意圖,而自己邊上還有一個武田信玄需要提防。
  • 從松平到德川,從藤原到源氏,德川家康到底圖的是什麼?
    摘要:從松平到德川,從藤原到源氏,德川家康到底圖的是什麼?1563年,對於日本戰國而言實在是稀鬆平常,各大名們仍然延續自己的策略,要不延續家業,要不擴張領土。於是他把松平家第一代老祖宗松平親氏搬了出來,先將姓氏改為德川,接著聲稱親氏是藤原的後代。為了證明自己所言不虛,德川家康拿出了家系譜,證明自己所言不虛。當然,嘴巴上說說並不能證明什麼,最重要的還是金錢。家康利用金錢開道,一番上下打點,頓時所有的反對意見消失,家康終於得償所願,在花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下,終於獲得三河守。而姓氏也從松平變為德川。
  • 織田信長為什麼要強迫德川家康殺掉長子德川信康和正室築山殿?
    剛結婚的兩三年,憑藉著年齡和身份優勢,築山殿還能在閨中呼風喚雨,並且在短短三年時間內為家康生下了長子德川家康和長女龜姬,可見夫妻關係還算和諧。忘了說了,築山殿原名瀨名姬,可德川家康的生母於大不喜歡她,連岡崎主城都不讓她住,家康只好在附近的山上給她建居所,名字也就變成築山殿了。
  • 嫡長子是繼承人,非常重要,為何德川家康逼殺嫡長子德川信康
    德川信康是德川家康的嫡長子,也就是德川家康的正妻築山殿生的兒子。
  • 清洲同盟——織田信長攜手德川家康
    引言:桶狹間之戰後,原本向今川氏稱臣的德川家康趁機返回岡崎城宣布松平家獨立。今川義元之子今川氏真,十分惱怒,次年就派了手下家臣殺死德川這一方的人質。德川家康為了集中精力應付今川氏的攻勢,派了石川數正與織田信長商議結盟。
  • 元和偃武:德川家康是如何開創這個日本歷史上最長和平時代的?
    作為日本戰國三雄之一的德川家康,和司馬懿一樣,極善蟄伏,先後送走了兩位長官,即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最終才榮登權力的頂峰。因此,德川家康的功績在史學界向來褒貶不一,但唯有他所創造的「元和偃武」,雖然手段並不光彩,卻開創了日本歷史上最長的和平時代,因此也有不少人戲稱「元和偃武」堪稱是德川家厚黑學的最佳實踐產品。
  • 日本人不喜歡德川家康的深層原因
    我們閱讀山岡莊八的《德川家康》,閱讀山本七平的《德川家康》,閱讀司馬遼太郎的《霸王之家》,閱讀隆慶一郎的《影武者德川家康》。在這些作家的筆下,德川家康顯然是人而不是神,因為我們看到了他夾著尾巴做人的場面,看到了他嚇得小便失禁的場面。但如果是人的話,那為什麼在臨死前留下的遺言,又不說人話而說神話呢?這是個謎。
  • 清州同盟——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的二十年羈絆
    不過,在日本戰國大名之間的同盟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異例,那就是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之間締結的「清州同盟」,也稱「尾三同盟」、「織德同盟」。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締結盟約之後,終其一生都未與德川家康破盟,而德川家康在織田信長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不離不棄地默默守護著織田家領地的東側,也成為了後世稱讚的忠義典範。
  • 真田幸村人生中的軍事巔峰,讓德川家康鎩羽而歸的大阪冬之陣
    1614年秋,豐臣家邀請的真田幸村出山,加入豐臣家一起對抗德川家康。這一邀請點燃了真田幸村內心的火焰,自從1600年的關原合戰兵敗後,真田幸村就和父親真田昌幸就被德川家囚禁在九度山中,如今已經過去了14年。真田昌幸就在這樣的囚禁生涯中死去,而真田幸村卻隱忍了下來,期待一個能夠對德川家復仇,和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 【日本物語】人物|戰國名將德川家康
    そして、この時を境(さかい)に家康の人生は一(い)変(っぺん)する。「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家康第一次和這句話相逢之時是永祿3年,桶狹間之戰結束不久。當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之戰中大破今川義元軍隊之時,年輕的德川家康是今川義元的俘虜。
  • 日本戰國人物:「超長待機」的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日本戰國三傑之一,德川幕府的建立者,又被戲稱為「老烏龜」,因為他特別能「忍」,又特別能活,「熬死」了一個又一個梟雄。德川家康的人生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今川人質、追隨信長、追隨秀吉、建立幕府。清康嫡子松平廣忠藉助今川義元的勢力成為新一代家督,而條件則是讓廣忠的嫡子竹千代(德川家康)到今川家當人質。在將竹千代送往今川家的途中,織田信秀得知這一消息,便出兵將竹千代劫持到了織田家,也因此,竹千代得以認識吉法師(織田信長)。後來由於織田信長的異母兄織田信廣被今川家俘虜,雙方便進行交換,竹千代這才離開了織田家前往今川家。
  • 在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德川家康為何能殺出重圍,建立德川幕府?
    與三國一樣,日本的戰國時代天皇淪為傀儡,失去實權,大名們割據一方,爭奪霸權,就連結束這個時代的梟雄德川家康,也與司馬懿十分相像。德川家康的家系是三河國的國人富豪松平氏,而松平氏又源自藤原氏,但德川家康卻自稱源自源氏,與天皇牽扯上了血緣關係,這一點和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很像。德川家康的祖先松平氏一開始只是一個弱國的小豪族,經過多年的打拼,才佔據了整個三河。
  • 滅頂之災|一場大地震,拯救了德川家康的命運?
    但是,按照秀吉方的陣立書來看,四月的時候,羽柴軍在此地的布陣其實只有六萬一千五百人,即便如此,織田·德川聯軍與羽柴軍的兵力對比仍舊懸殊。羽柴秀吉並不想為了攻打德川家康所在的小牧山城而白白犧牲兵力,為了將織田·德川軍從小牧山城引出,羽柴秀吉制定了以別動隊侵攻德川家康老巢三河國的計劃。
  • 為何豐臣秀吉不殺德川家康?
    原因很簡單,豐臣秀吉必須建立絕對的威信後,才能對德川家康下手,兔死才能狗烹、鳥盡才能弓藏嘛! 本能寺之戰後,有望統一日本全境的織田信長被害,其部下由信長的手下重臣豐臣秀吉接管,后豐臣秀吉擊敗了謀殺信長的明智光秀,並採取了先西後東的戰略方針,以武力平定西國諸國,再與原信長盟友的德川家康結成聯盟,共同完成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