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力至上的日本戰國時代,所謂情誼、血緣、結盟成為了戰國大名擴張的手段。在當時的日本出現了許多形形色色的同盟,例如十分著名的由武田、北條、今川三家結盟的「甲相駿三國同盟」,還有織田信秀與齋藤道三的「濃尾同盟」等等。但是同樣在戰國時代,這些同盟的約定大多也如同廢紙一般,早上還互贈禮品給你道賀的盟友,有可能晚上就提著刀闖進你家宣布佔領了你的城池。
不過,在日本戰國大名之間的同盟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異例,那就是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之間締結的「清州同盟」,也稱「尾三同盟」、「織德同盟」。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締結盟約之後,終其一生都未與德川家康破盟,而德川家康在織田信長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不離不棄地默默守護著織田家領地的東側,也成為了後世稱讚的忠義典範。
不過,我們若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來看,清州同盟又與我們往常的認知有何不同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之間的清州同盟的真相。
尾三的恩怨
尾張國的織田家,本來是越前國的一介神官,經過朝倉家的引薦出仕了室町幕府的名門斯波武衛家,成為了武士。大約在公元十四世紀末左右,尾張國被室町幕府封給了斯波家,織田家便被斯波家任命為尾張國的守護代,遷移到尾張國居住。進入日本戰國時代以後,織田家捲入了室町幕府以及斯波家的內亂之中,分裂成了伊勢守家與大和守家兩支,而清州同盟的主角之一織田信長,便是織田大和守家的家臣出身。
三河國的德川家,原本苗字為「松平」,根據《三河物語》的記載,松平家祖先松平親氏本是時宗的僧人,出自南北朝的名將新田義貞的同族,也就是河內源氏的名門望族。新田氏與足利氏在日本南北朝時分屬兩方,戰敗以後的新田氏一族流落各處,因為擔心被室町幕府追殺,因而隱姓埋名。不過,《三河物語》畢竟是後世編纂的史料,松平氏的源氏出身自然也不可信。從一次史料來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松平氏相關文書是戰國時代由巖津城城主松平信光下發的,松平信光是室町幕府政所執事伊勢氏的家臣,靠著他傑出的能力在三河國擴張勢力,奪取了安城城與岡崎城,成為了三河國諸多松平氏的始祖。
松平清康
松平信光往下四代,便是德川家康的爺爺松平清康。大永四年(1523年),十三歲的松平清康繼承了安城松平家的家督之位,開始了自己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松平清康自繼位以來南徵北討,基本上將松平氏一族給統一至自己麾下,還將根據地從安城城遷到了岡崎城。然而,松平清康的叔叔松平信定此時正受封尾張國的守山城,從屬於織田大和守家,與松平清康爭奪著嫡流之位。
天文四年(1535年)十二月,松平清康動員千餘人出陣尾張國,然而就在這個期間,二十五歲的松平清康在陣中被家臣阿部彌七郎誤殺,隨著松平清康的死去,松平軍從尾張國撤軍,松平清康統一的西三河國也瞬間土崩瓦解。
松平清康之子千松丸(松平廣忠)繼承家業時不過十歲而已,根本無法維持安城松平家在三河國的地位。因此在有著織田家支持的松平信定率軍反攻入三河國時,松平廣忠在家臣的護衛之下逃亡伊勢國,直到後來才在駿河國、遠江國的戰國大名今川義元的協助下奪回了領地。
也正是在松平廣忠的時代,織田大和守家的家臣織田信秀開始嶄露頭角,從守護、守護代處獲得了統領尾張國武士的權限,開始對鄰國美濃國、三河國發起侵攻。大約在天文十六年(1547年)左右,織田信秀攻陷岡崎城,松平廣忠不得不表示臣服,將嫡子竹千代(德川家康)送到了織田家中作為人質。
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都說織田信長在這個時候與德川家康相識,不過實際上德川家康當時只是一介人質,二者地位相差很懸殊。並且,織田信長住在城裡,德川家康是被委託家臣看管,住在織田家臣的家裡,兩個人在一起玩的可能性同樣也不高,並沒有史料證明二者自幼相識。
清州同盟
德川家康的父親松平廣忠也是個短命鬼,不久之後就去世了。而織田信秀也因為今川家的介入在三河國節節敗退,接連丟失了岡崎城、安城城等地,最後因為織田信秀的庶長子織田信廣被俘,不得不用德川家康換回了織田信廣。
今川義元
今川義元非常看重德川家康,不僅親自為其舉行了成人禮,還將養女嫁給了他,讓德川家康位列今川家的一門眾。然而,就在德川家康初陣的桶狹間合戰中,今川義元被織田信長率領的織田軍陣斬,今川家也亂成了一團。
今川義元死後,今川家的勢力在三河國衰退,而德川家康也趁著這個機會佔領了父祖時代的岡崎城,宣布在三河國獨立,擺脫了今川家家臣的身份。獨立之後,德川家康便立即與織田信長籤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這便是尾三同盟的雛形。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遊戲、影視作品中,德川家康受邀親自奔赴清洲城與織田信長籤訂了清州同盟,但是實際上這件事並非事實,德川家康也從未前往過尾張國。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的同盟並非是一朝一夕而成的,兩家的同盟也是靠家臣之間的工作,從最初的互不侵犯條約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合作的加深,才逐步上升為了軍事同盟,而不是兩人一碰面一動筆就敲定了今後二十年的走向。
與武田家的戰爭
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奉前將軍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上洛,此時的德川家康雖然沒有親自出陣,但是也派出了松平信一統率德川軍前去參陣。
德川家康
值得一提的是,信長上洛時的德川軍雖說是織田家的援軍,但是當時名義上德川家康仍舊是響應足利義昭的號召才舉兵的。也就是說,此時的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處於同等的地位,都是支持足利義昭的大名之一,德川軍的上洛也是向足利義昭奉公,而非是單純的給織田信長派出的援軍。信長上洛時期的織田家、德川家、淺井家,實際上有點類似於早年大內義興、細川高國、畠山尚順擁戴足利義稙出任幕府將軍的形式。
信長上洛的同年,織田家的盟友武田信玄與德川家康同時對今川家的領地發起侵攻。武田家、今川家本是「甲相駿三國同盟」的成員,但是因為今川義元戰死、今川氏真無能,武田信玄便對今川家的領地有了野心,與德川家康密謀瓜分今川家。消滅今川家以後,德川家康成為了佔有三河國、遠江國二國領地的戰國大名,與之相對的,德川家與武田家之間也少了今川家作為緩衝地帶。
元龜三年(1572年)九月,反覆無常的武田信玄再度破棄了與織田信長、德川家康的同盟,對織田家、德川家的領地發起侵攻,德川家開啟了與武田家之間長達十年的戰爭,這也是「清州同盟」第一次遭遇信任危機。儘管織田信長給德川家康派遣了援軍,但是織田、德川聯軍在同年末仍舊於三方原被武田信玄擊敗,德川家也因此丟失了許多城池。
次年,武田信玄逝世,其子武田勝賴繼承武田家的家督之位,繼續著對德川家領地的侵略。其中,德川家三河國、遠江國交界的「奧三河」地區成為了武田家侵攻的主要目標,若是奧三河地區被武田家佔領,德川家的領地就將被武田家攔腰截斷。在此期間,德川家康在遠江國東部的重要據點高天神城也被武田勝賴奪取,德川家陷入了窘境之中。
長筱合戰
此時的德川家內部也出現了矛盾,許多安城時代就追隨松平氏的家臣們對織田信長抱著極大的不滿,認為德川家對織田信長仁至義盡,而織田信長的重心卻一直在京畿,從未給德川家派出有效的支援,讓德川家不得不獨自對抗武田家,接連丟失領地。
天正三年(1575年)三月末,武田勝賴再度對奧三河地區發起攻擊,此時的德川家康也瀕臨崩潰,給織田信長送去了一封書信。在信中,德川家康表示唇亡齒寒,若德川家被武田家消滅,織田家必然將直接面對武田勝賴的大軍。同時,德川家康還表示,若織田信長再不履行盟約,自己將割讓遠江國與武田勝賴議和,為了彌補德川家失去遠江國的虧損,家康將親自作為武田軍的前鋒入侵尾張國。
或許是德川家康的威脅奏效了,或許是織田信長本來就想著收拾武田勝賴,這一年織田信長的來援非常及時,不僅如此,除了織田信長率領的三萬餘織田軍以外,信長還攜帶了數量相當可觀的鐵炮。
長筱·設樂原合戰一役,武田軍被織田、德川聯軍打得潰不成軍,武田勝賴獨自丟下軍隊逃亡。這一場大勝不僅扭轉了德川家與武田家的攻守地位,還讓本岌岌可危的清州同盟重新凝聚到了一起。
德川家的家臣化
長筱合戰以後,織田信長在京都開始建立起取代室町幕府的新公儀,清州同盟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變味的。
織田信長
在此期間,最值得一提的事情恐怕就是「信康切腹事件」了。根據以往的舊說,織田信長嫉妒德川信康的才能,藉口德川信康內通武田家,要求德川家康處死嫡子。不過,根據對當時史料的發掘,德川家康與德川信康之間其實早有恩怨,織田信長不但沒有插手這件事,反而還是一個「被通知」的傢伙——因為德川信康是織田信長的女婿,如果處置德川信康的話,就有破棄清州同盟的意味在裡面。例如武田信玄幽禁的嫡子武田義信,就是今川義元女婿,武田義信失勢後,武田家就與今川家破盟了。
正是因此,擔心引起信長疑心的德川家康派遣家臣酒井忠次前往安土城,向織田信長解釋德川信康為何被幽禁。織田信長也比較大度,當即表示這是德川家的私事,由德川家康自己處置即可。也就是說,信康之死其實完全出自德川家康自己的手筆,並且在後來建立江戶幕府以後,德川家康為了貶低這個嫡子的地位,還將其苗字從「德川」改回了家格較低的「松平」。
對比元龜年間到天正年間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之間的書信就可發現,早年織田信長給德川家康發去的書信是以平輩的身份自居,並且多用敬語。然而到了室町幕府滅亡以後的天正年間,織田信長書信的格式發生了變化,所使用的言辭也變為了對下位者使用的格式。同樣,德川家康在天正二年開始也對織田信長使用了書信中對最高位者才會使用的「恐惶謹言」的格式,標誌著德川家逐漸被織田家給家臣化。
本能寺之變與「後織德同盟」
天正十年(1582年)六月,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被明智光秀襲擊身亡,信長的三子織田信孝、家臣羽柴秀吉、丹羽長秀等人隨後討伐了明智光秀,並且聚集在了清洲城商議如何瓜分織田信長的遺產。
羽柴秀吉
清州會議結束以後,織田家內部成立了一個獨特的體制,也就是由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三子織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柴田勝家、丹羽長秀、池田恆興、德川家康七人合議的「織田體制」。並且羽柴秀吉還許可德川家康出兵甲信,佔領這塊曾屬於織田家的地盤。可以看出,在這個時期包括織田家的家臣們在內,已經把德川家康視作是織田家的一份子了。
後來織田信雄、羽柴秀吉與織田信孝、柴田勝家之間發生「賤嶽合戰」時,羽柴秀吉也特意派遣了使者知會德川家康、丹羽長秀,表示織田信孝、柴田勝家不遵守清州會議的約定,所以決定擁戴織田信雄為主(織田家的實際家督三法師被織田信孝控制)。連織田家的家督更替之事都需要知會德川家康,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德川家康在當時的地位早就不是織田信長的盟友了。
不過,賤嶽合戰結束以後,羽柴秀吉與織田信雄又反目,羽柴秀吉在織田家內部建立起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將德川家康排斥出政權的核心。在這個時期,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雄重提昔日的「織德同盟」,也標誌著德川家從織田家體制中脫離,重新成為織田信雄的盟友,一個獨立的戰國大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