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小視頻在網上迅速傳播開來。
一個老奶奶,帶著小男孩乘地鐵,小男孩大概六七歲的樣子,
他衝著奶奶大吼大叫:我警告你,你給我起來,他奶奶說,你要在這樣一會兒我就自己回家,我不要你了。
小男孩繼續粗暴的對著奶奶大喊大叫,旁邊的人看不下去了,就說了幾句小男孩,小男孩怒對旁人,幹你的事去,你算什麼,要你管。
六七歲的小男孩,言語粗暴,不懂得尊重父母,也不懂得尊重旁人,表面是孩子的不禮貌,背後可能就是孩子成長環境及父母潛移默化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變成這樣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父母的溺愛
現在這個社會,早已不是那個吃飽喝足就可以的年代了。
以前,每一家最少也就是三四個孩子,沒有誰關注你的情緒變化,也沒有誰會在意你的開不開心,說白了就是一個達爾文進化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現在就不一樣了,孩子成為了國寶,家家都只有一兩個,一大家子寵著一個孩子,簡直就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捏在手裡怕碎了。
只要孩子高興,就是天上的星星都得摘下來滿足他。
還記得那個16歲斷奶的男孩嗎?
演員狄鶯在節目中表示,她對兒子非常寵愛,12歲才斷奶,一直同床到孩子16歲,這樣的寵愛無疑不驚呆眾人,當然在這樣你愛下的孩子必定是要為他的生活買單的。
後來,她把兒子作為交換生送去了美國,可沒過多久,他的兒子就因為亂搞犯罪被警察逮捕了。
想要呵護孩子無可厚非,想要養在溫室裡成長也無所謂而,但是我們不能忘了我們呵護孩子的初衷,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心裡的肉,沒有人希望孩子將來變成狄鶯的孩子那樣。
我們希望的是孩子將來擁有在這個社會生存的技能,用這些技能去抵抗這個這個社會的殘酷,而這些技能不是溺愛就能學會的。
每一種技能都應該在經歷中去磨練,讓他去學習去體驗不是不愛他,而是更愛他,不要因為一時的寵愛而毀了孩子的一生。
2、缺少父母的陪伴
比起溺愛的另一方面,就是孩子太缺愛,因為生活的壓迫,很多父母選擇了背井離鄉,而把孩子都留給了自己父母,孩子成了留守兒童。
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愛是肯定的,但是,至於教育與陪伴還是不能與父母相提並論。
首先,爺爺奶奶與父母的時代不同,接觸的東西不同,所謂的生活觀,人生價值觀都與時代相差甚遠,從而對孩子的教育自然還停留在他們自己的年代及理解上。
其次就是陪伴,我們一般都說老年人是幫我們帶孩子,並非是代他們自己的,這就說明他們只是幫個忙,可盡力,可不盡力。
我若是開心,心裡舒坦,自然對著你的孩子開心,我若是不開心,不舒服,我哪裡還能有好脾氣對著你的孩子。
我與老公是上班族,朝九晚五,兩個孩子均由我的爸爸媽媽帶著,我們下班後回去帶一會兒,我父母對他們是極其寵愛,可孩子還是每天期待著我們回家。
每到下班的點還沒到家,孩子便表現得十分失落,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我們帶著孩子說普通話,孩子就說普通話,和爺爺奶奶也是。
可要知道,我們每天陪的時間每天不超過三小時,而孩子的習慣幾乎都與我們一樣,而不是像每天時時刻刻陪伴她的爺爺奶奶。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缺愛的孩子,自然會有一些不好的情緒表露,我們不能因為孩子有出息就誇誇其談,孩子不聽話就非打即罵,得去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與苦楚,給他解釋自己的機會。
3、父母的言傳身教
2017年在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上,一個來自上海的小姑娘「武亦殊」脫穎而出,成了節目中最亮的仔。
而她不僅僅是只會詩詞歌賦,還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清華大學理科實驗班,如此優秀的孩子,並非是天降英才,更多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首先,他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生,父母首先對女兒也有一個好的期待。
父母並不是一意孤行的逼著孩子學習,而是,先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樣板,用自身的行為去感染孩子。
在家裡,父親通常是坐在沙發上看書,閒暇之餘母親也是在看書,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看著都在看書的父母,自己也只能學著看書了。
錢鍾書與楊絳的女兒也是如此,從小生活在書堆裡的錢圓,即便因為身體的原因沒能去學校上課,每一次的考試成績都是班裡的佼佼者,最終成了清華大學的教授,也是少有的才女一枚。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你想要你的孩子將來成什麼樣子,你就把自己過成什麼樣子。
我們總說什麼樣的父母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孩子的行為一定可以折射出父母的行為,不要一味的去責備孩子的過錯,更多的是要反思自己,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是哪裡沒有教好,還是自己的哪一種行為影響了孩子的判斷。
要想改正孩子的行為,就先端正自己的行為,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更多的引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可刪
荒山野百合,一個努力讓生活過得更有趣,有愛,有靈魂的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