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發射之後: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徵途中,深度學習能做什麼?

2021-01-12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參與:蛋醬、杜偉、小舟

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徵途中,深度學習能做什麼?

在繞地球飛行了 19 個小時之後,Space X 的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了。

這次飛行堪稱載人航天史上的裡程碑事件:不僅是 Space X 的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全球商業航天史上的第一飛,也是近 9 年來,美國太空人第一次從本土乘坐國產火箭進入太空。

北京時間 5 月 31 日 3 時 23 分,龍飛船載著兩位 NASA 太空人成功進入太空,全世界為之矚目。

一切都按照計劃順利進行:升空約 2 分鐘後,完成一級火箭分離;9 分半鐘後,一級火箭成功在海上平臺著陸回收;第 12 分鐘,完成二級火箭分離。

當然,這對於馬斯克來說,也許只是計劃中的一部分。他真正的目標是「火星殖民計劃」,包括 Space X 一直以來在做的火箭回收——也是為了讓火箭變成和飛機一樣可重複利用的交通工具,最終實現往來太空與地球之間的大規模人口運輸。

相比於完全由政府主導的「軍用」航天時代,隨著模塊化衛星和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更多的小型或私人機構得以參與到太空領域的探索工作中。與此同時,機器學習也在這一領域有著更加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近年來興起的深度學習技術。

在今年 1 月份的一篇論文中,來自牛津大學和三星 AI 的研究者介紹了深度學習在太空探索實踐中的應用。

論文連結:https://arxiv.org/pdf/2001.10362.pdf

深度學習技術與太空的相遇

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徵途中,深度學習能做什麼?

深度學習技術可以實現複雜的智能計算,在完成各項太空任務和降低操作成本方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太空領域的深度學習應用也是移動和嵌入式機器學習的發展方向之一。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闡述了包括機器學習在太空數據處理方面的多項應用(比如衛星影像),並描述了深度學習在太空設備上如何改進飛船操作,比如通過降低通信成本或者促進導航等方式。

此外,研究者詳細介紹了衛星的計算平臺、嵌入式系統以及資源受限環境下的最新深度學習研究。

深度學習在太空領域的兩大應用範疇

深度學習在太空領域主要有兩方面的應用,首先是有效載荷數據的分析,具體又分為氣候和環境監測、植被和地被植物分類以及目標檢測和跟蹤。

地球觀測衛星,無論是高軌道衛星(GEO)還是低軌道衛星(LEO),軌道上所攜帶的傳感器包括用於雲層檢測的 RGB 成像儀,以及用於氣溫、溼度、風向以及氣態成分等其他大氣特性的傳感器。來自輻射和光譜傳感器的數據通常是在地面基站裡使用經典機器學習和手寫專用算法進行處理,地面和空間傳感器模態的相似性使得機器學習 / 深度學習能夠很好地適應有效載荷數據。

另一方面是太空飛行器的操作,同樣又分為通信以及自動控制和導航。

作業系統包括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以及通信、動力和推進系統。NASA 已經定義了 4 個層次的太空飛行器自主權,最低一層關聯的是地面控制任務,最高一層則期望能夠獨立地重新評估目標。當前自動化普遍是由機載控制應用程式(OBCPs)提供的。當在 Rosetta、Venus、Herschel & Planck 等衛星上被使用且檢測到事件時,OBCPs 初始化一系列預定義的行為。通過更好的事件檢測和後續計劃,深度學習能夠改進的不只是 OBCPs,還有跟進的系統。

深度學習在空間硬體和軟體方面的應用

計算資源通常已經被高度細化並緊密聯繫整體。相比於地面硬體系統,太空由於遠程且環境相對較差,計算系統要求高效、抗輻射,並且允許出現錯誤。另外,被送入太空的系統必須經過徹底驗證。因此,太空系統,尤其是硬體,大大落後於現代計算水平。

表 1:不同類型的空間硬體和配置。

首先是系統平臺,包括系統軟體和作業系統、內存和計算能力、功率預算。

太空飛行器的設計和任務獨立高度相關(上表 1),其中專門設計的硬體(ASICs)或高端微控制器為較老的太空任務提供動力。然而,這樣的系統成本高、無彈性且體積大。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專門化在幾個方面(功率、成本、重量、體積)變得不可行。為了降低開發成本,越來越多的系統開始使用現成的組件(COTS)。在 CubeSats 等小型太空飛行器和大型太空飛行器中都有使用。

其次是抗輻射加固,又包括物理加固和基於電路的加固。

在太空中,設備不再處於地球大氣層的保護之下,因此會受到更多太陽輻射的影響,這可能會導致偽誤差( spurious error)或者設備電路中的電晶體阻塞。輻射會通過累積方式(總電離輻射劑量,TID)或單粒子效應(SEE)來損壞硬體。

可恢復的 SEE 稱為單粒子翻轉(SEU),會影響內存的邏輯狀態。抗輻射加固則使得計算組件能夠承受此類錯誤。和常規組件相比,抗輻射組件的計算速度是常規組件的兩倍,並且價格是常規組件的很多倍。這就使得使用太空級 CPU 方面的開銷通常比 DSP 和 FPGA 產生的開銷大得多。

最後是對 DL 負載的適宜性。

目前,一些深度學習系統正在進行初步測試。Schartel[39] 訓練了 SqueezeNet 模型,旨在將其轉變成一個空間嵌入式系統;Buonaiuto et al.[5] 利用配置有 CUDA 深度神經網絡庫和 TensorRT 軟體的英偉達 TX1 硬體;此外還有 Xilinx Artix-7 和 Xilinx Zynq-7020 等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s)等,用於神經形態晶片和圖像分析。首個專門針對深度學習有效負載的太空系統也已經投入生產。

案例分析:深度學習有助於捕獲設備衛星影像(On-device Satellite Imagery)

獲取衛星影像是太空飛行器硬體最普遍的用途之一,但發送和接收大量數據卻功耗極高。上文已經提到,研究人員正嘗試在太空飛行器的高度受限環境中使用深度學習方法加持的硬軟體以及算法。接下來研究者探討了這些深度學習方法如何選擇相關成像數據並進行壓縮,結果表明,深度學習至少可以節省一半功耗。

大多數成像傳感器可以捕獲橫跨電磁波譜的數個波段(通常在 IR 和 UV 之間)。現代化的傳感器能夠做到捕獲 31cm 物體可見的高解析度圖像,合成孔徑雷達(SAR)甚至可以捕獲更高解析度的圖像。人們現在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大量的原始和預處理高光譜數據集。

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左)和光學傳感器(右)的成像圖。

捕獲的數據需要傳輸至地面衛星接收站進行匯總和分析,耗時且成本高昂。藉助深度學習技術,可實現數據的機載預處理,丟掉不相干的圖像區域(如被雲遮蓋的部分),使得衛星減少傳輸的數據量。此外,對於專門部署的衛星,如用於檢測船隻或鯨魚的衛星,神經網絡也可以幫助衛星完成主要任務,只傳輸任務相關的圖像。

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探索太空領域的深度學習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研究者列舉了前進路上面臨的一些挑戰以及最有發展潛力的應用領域。

其一,地面深度學習視覺模型是為光學(窄頻)數據創建,而大多數太空圖像數據卻是高光譜的。因此,需要進一步開發適用於高光譜太空圖像數據的深度學習模型。除了單模態方法未被充分開發利用之外,多模態深度學習系統也因為計算缺乏而未進入太空應用領域。多模態方法將全方位地改進太空飛行器和有效負載操作,如融合磁強計、地面和太陽傳感器數據用於 GNC 操作,以及融合 SAR 和 HSD 用於地形特徵描述。

其二,太空飛行器深度學習模型的特徵描述必須不局限於準確率。模型的執行能力不僅取決於其結構,還與內存、功率、計算和可靠性受限的環境息息相關。因此,效率的定義必須擴展至硬體和情景感知特徵描述。計算單元上的深度學習模型效率必須進行多軸度量,並且要在整個太空飛行器運行的大背景下進行特徵描述。

其三,當前 ECSS-E-ST-10-02C Rev.1 和 ECSS-E-ST-40C 上列出的太空系統和軟體驗證標準對於太空飛行器深度學習系統來說是不足夠的。鑑定過程的核心包含四部分內容:分析、測試、檢查和證明,它們應用於深度學習系統時會出現較大的不同。因此,太空深度學習系統需要增加一些視角分析,如準確性、魯棒性、效率和可解釋性。

相關焦點

  • SpaceX又完成一次重要發射!將第三代GPS衛星送上太空
    今天凌晨,北京時間2020年7月1日4:10,SpaceX用一枚全新的獵鷹9號火箭完成一次重要發射任務,將美國第三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III的第三顆組網衛星SV03成功部署到中地球軌道。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發射八分多鐘後,獵鷹9號第一級平穩回落到海上無人回收船上,這是SpaceX第一次在執行美國國家安全發射任務中進行火箭回收。GPS可以說是美國的大國重器,軍用為主,民用為輔,原本歸屬美國空軍,現劃分至2019年12月剛成立的美國太空軍。
  • 神十一成功發射:太空探索的「中國式逆襲」
    1972年7月美國「阿波羅號」系列飛船最後一次載人登月,將太空探索中人類留下足跡的紀錄也定格在了那一年,人類太空探索進入「後阿波羅時代」。此後美蘇太空競爭的重點轉向太空梭製造和空間站建設,但無論是投入的力度還是取得的成就,都沒有再現載人登月那樣的輝煌。與後冷戰時代國際政治格局一樣,「後阿波羅時代」的太空探索也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美國應該把他們的太空探索項目交給私人公司-甚至可以交給其他國家來做。但是那些致力於讓人類成為真正的宇宙民族的人們提出反擊,他們認為太空探索會在各領域為人類帶來切實的利益,諸如健康、礦藏以及安全,在精神層面也大有益處。這裡列舉最強有力的論據來說明太空探索的必要性。10.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本文是Michael Roston對新一年人類在太空探索方面將要完成事件的梳理和預告:一、中美阿探測器2月齊聚火星在2021年開始約一個月後,三艘來自不同國家的宇宙飛船將相繼抵達火星附近,分別為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美國NASA的毅力號和阿聯的希望號。這三個國家的火星探測器均於2020年7月發射升空,預示著今年將是一個忙碌的太空探索之年。
  • 月球,人類太空探索目標的交匯之地
    肉眼看不見的新冠病毒,攪得地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甚至,連太空探索公司的老闆埃隆·馬斯克都未能倖免。然而,這並不能阻止人類探索太空之夢。 從20世紀中葉美蘇爭霸時期超級大國之間的太空競爭,到如今,人類探索太空的方式在發生著改變。
  • 倍適登與Space X搭載的特斯拉跑車一起奔向太空
    >特斯拉的跑車給送到了太空。| 圖片來自spacex的instgram據數據顯示,獵鷹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在世界各國的現役火箭中是最強的,一次能將63噸的物資送入近地軌道。SpaceX的 創辦者Elon Musk真是有趣又浪漫。 他把自己的特斯拉敞篷跑車發射到太空,方向盤旁邊的顯示屏寫著「Don't Panic」,跑車上還帶著《銀河系搭車指南》與此書裡提到多次的towel,車上放的音樂是《Space Oddity》。
  • SpaceX什麼時候能把人類送到國際空間站?
    2012年,SpaceX使用他們的龍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成為第一家進行太空運輸的私營企業。但是何時SpaceX會把人類送上空間站呢?在這段視頻中,我們將看到SpaceX的龍飛船2號,它的目標是帶著人類往返於國際空間站以及更遠的地方。我們還將研究SpaceX和龍飛船2號之間存在的問題,以及SpaceX與波音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
  • 【好書推薦】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孩子從小應該多去了解世界、探索世界,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慢慢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你可以搭乘火箭飛入太空,可以和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漫步,還可以在國際空間站裡飄來飄去……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不止這些,越來越多的人正投身到這項事業中來。
  • 明晨SpaceX將進行人類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這份攻略請收好
    美國佛羅裡達州東海岸的甘迺迪航天中心一直是見證歷史的地方,它曾在著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完成了 13 次 「土星五號」 發射任務。 2011 年,美國太空梭時代結束。美國航天局亞特蘭蒂斯號載人太空梭最後一次從佛羅裡達州發射到國際空間站。從此之後的9 年中,所有美國太空人都只能在哈薩克斯坦乘坐著俄羅斯的火箭前往國際空間站。
  • 航天深度報導二:非載人航天——發表在SpaceX的載人航天之後(下)
    遺憾,看了SpaceX和龍飛船,載人航天與火星移民可能是個偽命題…(由於採訪內容的碎片化,因此本文暫為討論整理版本,僅供於參考)經過上篇《航天深度報導一:非載人航天解讀——發表在SpaceX的載人航天之後》的介紹,航天君學習到不少航天業知識,更是感覺到我們身處在一個好時代
  • 航天深度報導一:非載人航天——發表在SpaceX的載人航天之後(上)
    SpaceX的星際飛船原型機爆炸之後,不禁發問:載人航天,有必要這樣不安全嗎?不少人才捏著冷汗看完龍-2飛船的兩次發射,直看到太空人順利進入空間站後懸吊的心才算安穩下來,但馬上消息又傳來,馬斯克的StarShip的星際飛船SN-4原型機在兩天前的測試中發生爆炸,現場一片火海。
  • Spacex公司吊打俄美航天
    spacex公司吊打俄羅斯航天和美國航天,馬斯克的三點獨門絕技馬斯克今天利用獵鷹9號衛星,為美國國家航天局發射了GPS三代衛星。目前spacex公司的發射成功率達到了98%,而且是在一級火箭可回收狀態下達到的成績,開創了世界上航天工程的歷史紀錄。最近,俄羅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長莫伊謝耶夫說,這家只有6000人的私企,卻已經與擁有25萬員工的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相當。
  • 除了特斯拉,人類還曾將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送上了太空
    既買不起奔馳又買不起特斯拉的我,只有強行轉移關注點——除了特斯拉,人類還把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送上過太空?一查之下,還真有不少。不過,這些動物在太空中的經歷恐怕並不愉快——太空中生長的蝌蚪回到地球之後全都溺水身亡,幼兒猩猩在太空中無法擠做一團取暖、也很難找準猩猩媽媽的乳頭吸奶,蜘蛛織出的網厚薄不一等等。但總體而言,它們的生存能力比人類要強——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生事故,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而同機的蠶、大木林蛛、木蜂、螞蟻和線蟲動物都還活得好好的。
  • SpaceX,商業的力量和人類的浪漫
    從2002年成立至今,這家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已經多次創造歷史,但5月底的這次發射仍有非凡意義。發射後8分58秒,第一級火箭安全抵達回收平臺;12分鐘後飛船順利進入近地軌道,朝國際空間站進發;19 個小時後,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飛船上的兩名美國太空人與三位已在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正式見面。
  • 即將發射升空的SpaceX載人龍飛船:是什麼?為什麼?
    SpaceX載人龍飛船:是什麼?SpaceX,是著名企業家馬斯克於2002年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英語: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的商業名稱簡稱,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霍桑的民營航天製造商和太空運輸公司。
  • 史上最全SpaceX火箭數據開源,核心、組員艙、起落架、發射信息全都有!
    這些能拿來幹什麼?拿到數據之後,就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了,r/SpaceX列出一些示例應用,並且大多開源,可以上手學習。△app列表比如表中的SpaceXLaunches.com網站,能實時記錄SpaceX最新發射消息。
  • NASA和ESA公布「宇宙之吻」太空任務太空人名單,將於2021年發射
    執行「Crew-1」任務的「龍」號太空船按計劃停靠在國際空間站執行「Crew-3」任務的太空人預計將乘坐一艘以前飛行過的太空船,即目前已對接至空間站的「Crew-1」任務中的「韌性」號太空船。SpaceX公司載人航天項目高級主管本吉·裡德(Benji Reed)今年9月表示,「Crew-3」任務的最後發射日期將由「Crew-1」返回後對「韌性」號太空船的翻新結果來決定。「Crew-1」的太空人計劃在大約6個月後從國際空間站返回。「韌性」號太空船將穿越地球的大氣層,在降落傘的幫助下在大西洋濺落。
  • 「太空葬禮」是否可行?人類屍體在太空中有何歸宿?是永恆的嗎?
    "太空葬禮"是否可行?人類屍體在太空中有何歸宿?是永恆的嗎?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如今,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也是越來越深了。記得在很久之前,人類對太空還是一無所知,那時候人類以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體都是圍繞著地球轉的。
  • 神秘的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內部是什麼樣子的?跟隨埃隆•...
    神秘的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內部是什麼樣子的?跟隨埃隆•馬斯克一起遊覽吧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在洛杉磯國際機場附近,有一座火箭工廠,佔地面積龐大,停車場裡滿是最新型號的摩託車和特斯拉電動汽車。這個工廠曾經是波音公司用來生產 737 的地方。
  • 為什麼說SpaceX載人發射是NASA野心邁出的一大步
    美國以前也這樣做過,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美國宇航局在58年前首次將人類送上太空軌道,在51年前將人類送上月球,並在近40年前開始發射太空梭進入軌道。 「SpaceX這次發射對於恢復我們控制太空未來的能力是巨大的,」科魯斯說。 分析師使用了各種歷史類比,來解釋為什麼美國以前做過載人發射,但是SpaceX這一次的載人飛行尤其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