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路徑

2021-01-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新時代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路徑

2018年04月16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蘭芳

字號

內容摘要:培育大學生的法治價值觀是新時代高等院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目標任務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形成法治信仰,具備法律理性思維,養成尊法、守法、用法、護法的意識和習慣,堅守法治並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內在需求,內化為自身的個性品質。反觀高校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的現狀,尚存在理論教化與養成實踐脫節、培育方式單一等問題,需要我們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狀況、遵循人的觀念形成規律和價值觀養成規律,選擇合適的培育路徑,提升培育實效。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培育大學生的法治價值觀是新時代高等院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目標任務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形成法治信仰,具備法律理性思維,養成尊法、守法、用法、護法的意識和習慣,堅守法治並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內在需求,內化為自身的個性品質。反觀高校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的現狀,尚存在理論教化與養成實踐脫節、培育方式單一等問題,需要我們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狀況、遵循人的觀念形成規律和價值觀養成規律,選擇合適的培育路徑,提升培育實效。

  課堂教學與日常教育相結合,協同育人。高校在培育大學生法治價值觀方面,應發揮教師、輔導員等教育者的作用,在切實提高其法律素養的基礎上,將課堂教學與日常教育相結合,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首先,應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法律通識課和相關選修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要渠道,也是進行法治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授課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及時關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不斷豐富法治教育內容,如《中華人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後,應在第一時間向大學生闡發憲法修正案修改的內容和意義,推動憲法修正案精神進課堂、進頭腦。同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採用「重情感、重情境、重體驗、重實踐」的教學方式,通過案例分析、情境探究、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課堂教學方式,組織模擬法庭、排練法治短劇、觀看《法治中國》專題片、進行普法宣傳等實踐體驗活動增強課程的吸引力,使得法治價值觀入腦、入心。

  目前各高校普遍設立了法學院系或專業,擁有專業法學教師隊伍,應充分發揮其作用,在給本專業學生上好課的同時,開設全校性、跨院系的法律通識課和選修課,擴大法治教育的輻射面,促進大學生法治觀培育。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教學中也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挖掘和法治觀有關的內容,滲透法治意識的培養。

  其次,在日常教育中強化大學生法治觀培育。高校學生處、團委和輔導員等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他們在與大學生的組織管理和日常接觸中應重視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如開展以憲法法律宣傳為主題的班會、年級會,針對「校園貸」「網絡詐騙」等特定事件集中開展教育等,幫助大學生提高法律素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依法辦學、治校,營造法治校園環境。高校依法辦學、依法治校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和體現,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法治價值觀培育的環境保障。為此,高校應認真貫徹國家相關法律和教育部相關規定,營造依法規範辦學、依法治理學校的氛圍。依法辦學、依法治校還應建立健全高校和二級學院的各項規章制度,依章辦事。高校領導、教師、管理人員等要有強烈的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以身作則,遵紀守法,率先垂範,真正發揮好主導作用,引導大學生自覺維護校規校紀、參與學校和學院管理,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

  同時,高校應積極進行法治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臺、電視臺、戶外樓內LED顯示屏、宣傳欄、展板等宣傳陣地,利用「12·4全國法制宣傳日」「3·15消費者權益日」等契機進行法治教育宣傳,通過舉行法治知識競賽、法治徵文、放映法治專題片等多種活動引導學生,將法治觀培育融入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去,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大學生切實尊重法律權威,形成尊重法律、依法規範自己監督他人的意識、依法辦事的法治習慣,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

  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高校要重視法治價值觀培育的載體建設,充分發揮數位化新媒體的作用,利用學校和學院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如法律法規解釋、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例分析、法治熱點聚焦等,佔領校園網絡法治宣傳領地的制高點,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構建高校、家庭、社會三方協作聯動機制,形成培育合力。大學生法治價值觀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高校、家庭、社會三方的協作聯動。

  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之一,家庭法治薰陶是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若配合不好,很容易抵消高校法治觀培育的成果,造成學生思想混亂,甚至成為大學生違法犯罪的誘發因素。因此,應進行家校溝通聯動,共同培育大學生的法治價值觀。學校可通過輔導員建立家校聯繫制度,通過平時的溝通和假期裡的走訪等,使家長意識到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注重家庭法治薰陶,通過家校聯合,有效引導監督大學生的行為,使其遵紀守法,提升法治意識。

  同時,要重視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積極開發利用社會資源為大學生法治觀培育服務。一方面,要「請進來」,聘請具有豐富法治實踐經驗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擔任兼職教師,作法治報告、講座等;另一方面,要「走出去」,通過參觀法庭、監獄、旁聽庭審、在社區開展法律志願服務等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進行法治體驗和實踐。此外,還應充分利用社會高質量的普法網站、普法節目等資源,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法治價值觀。

  在高校、家庭、社會三方的協作聯動機制構建中,高校應找準角色定位,發揮外聯內引的核心作用,促使法治價值觀培育合力的形成。

  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增進法治觀培養的積極主動性。大學生在法治價值觀培育中居於主體地位,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不可少。針對部分大學生認為法治建設與己無關或關係不大、主觀能動性低等問題,高校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日常教育管理進行引導,幫助大學生意識到自身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所應有的責任與擔當,認識到增強法治素養對自身、社會、國家和全民族的重要意義,激發積極主動性。

  大學生應通過課堂上對法律知識的探究學習,課外利用圖書期刊、網際網路等途徑的自主學習豐富法律認知;通過組建法治社團、開展宣傳服務活動等增強法治體驗,並在此基礎上把理論知識內化為意識態度,增強法律認同感、責任感,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提升法律參與的積極性;外化為行動,積極參與到現實法律實踐中去。一方面,要做到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自覺主動地按照法律法規行事;另一方面,要敢於善於拿起法律武器,通過法律途徑去捍衛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一些大學生能夠在遇到網購陷阱、勤工儉學討薪難等問題時主動訴諸法律手段依法維權,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正是法治觀培育成效的積極體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法治價值觀的培育有利於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增進社會法治意識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高校在大學生法治觀培育方面任重道遠,必須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斷提高實效性。

 

  (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研究」(17CSZJ08)階段性成果)

    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王蘭芳

作者簡介

姓名:王蘭芳 工作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職稱:副教授

相關焦點

  • 時代新人培育的內在要求與實現路徑
    時代新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應當重視道德建設對時代新人的塑造作用,挖掘時代新人蘊含的多重內涵和作用,並分析「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對時代新人培育所提出的內在要求,探索符合教育規律和個人成長規律的時代新人培育路徑。
  •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第十二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
    下面,我就如何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重大意義、基本原則、路徑方法等問題,匯報些學習體會和思考。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建設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靈魂工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我們黨建黨近一百年來始終重視建設價值體系與培育核心價值觀。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時代意涵(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時代意涵(上) 2020-07-05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1國考面試熱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招錄專題 國考信息匯總熱點背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 2020年02月29日 12:41 來源:《紅旗文稿》2020/04  作者:徐斌 字號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文化建設
  • 核心價值觀浸潤人心 凡人善舉匯聚大愛
    幫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要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大學肩負著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任務,有責任幫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為一名高校黨務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對此深有感觸。「青年大學生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 全國政協: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句口號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了重大決定和部署,中共中央辦公廳專門下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今年全國兩會上,與此相關的提案有13件,被列為重點督辦提案之一。
  • 從抗疫中發掘培育大學生時代擔當精神的素材
    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使所有人都無法置身於外,全國上下,眾志成城、萬眾一心,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抗擊疫情,盡顯擔當。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忠誠與擔當是戰「疫」勝利的制勝法寶。以抗擊重大疫情為契機,把災難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以鮮活的現實素材讓大學生在感動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受,在感受中增強他們的擔當精神,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
  • 新合力,新路徑,新突破!法治武昌建設再上新臺階!
    像這樣形式創新的法治活動,武昌區還承辦了很多。在普法過程中,武昌區突出綱領性,始終堅持憲法至上,把新時代憲法學習宣傳作為重中之重。探索青少年普法新路徑以學生帶動家長並輻射社會參與學法普法守法「治國理政是大典,社會生活當寶典,民呼我應真經典,有亮點。」
  • 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 聚力培育時代新人
    社會實踐是新時代大學生增強社會認知、體驗發展進步、強化責任擔當的重要途徑。當前,各高校及相關部門應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體系,聚力培育時代新人。新時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敢想敢做、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但還缺乏社會實踐的歷練,缺乏對人民群眾的了解。要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強化民情認知,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厚植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 探索「援法議事」新路徑,崑山打出一套法治組合拳!
    以推進「鄉村振興」為契機,周莊延續了「吃講茶」的傳統,結合時下社會治理新特點、新需求,打造村民「援法議事」的新載體,並成立民間自發組織的「吃講茶」協會,組建以老黨員、老幹部、
  • 新時代大學生必須學會的事!你還不知道?
    時代復興的大任將由我們來實現。那麼必然需要嚴格要求自己。(1)根本要求: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2)夯實綜合素質基礎,著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1.要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理解二者的關係(1)自我價值:個體的人生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
  • 「中國穩健前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在新時代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將極大地推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極大地推進我國文化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是一個新提法,需要準確理解和把握。它不僅特指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國文化建設發揮引領作用的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而且泛指我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全部文化建設制度。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 陽光法治惠於民——畢節「6543」組合拳探索地方法治建設新路徑
    作為「法治貴州」創建的首個試點,2015年以來,畢節市通過實施「六大工程」、統籌「五類探索」、強化「四級聯動」、著力提升法治建設「三個層次」,打出了「6543」組合拳,為地方法治建設探索了一套實踐路徑和樣板。「六大工程」回應「幹什麼」「陳孝的好日子絕不是偶然,法治就是青山村脫貧的保障。」金海湖新區響水鄉司法所所長陶柿向見證了青山村的變化。
  • 做新時代法治精神的踐行者
    胡國運同志的事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人民法院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將這種財富轉化為強大動力,在工作中錘鍊司法為民的本領,做新時代法治精神的踐行者,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 要更加注重 法治精神培育
    ■ 閆浩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統計調查工作特別是統計法治建設也迎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做好法治宣傳是統計法治建設的基礎,應力求實現由單純注重宣傳統計法律條文向注重統計法治精神培育和養成轉變。
  •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思想淵源和時代意義
    一方面,人民群眾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參與者,主要體現在人民群眾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宣傳者、服務者、踐行者,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紮根群眾、紮根基層、紮根農村,積極引導新文明新風尚,開展移風易俗整體行動,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推動人民群眾組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最廣泛最有力的服務聯盟。另一方面,人民群眾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受益者,主要體現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堅持為民服務的工作方法。
  • 關注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
    《法學教育研究》第三屆專題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本網記者 陸航/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 (記者 陸航)11月16日,西北政法大學主辦,西北政法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法學教育研究》編輯部承辦的以「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
  •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法治強調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對既有法制體系的尊重和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我國法治建設經驗表明,既要加強制度建設,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製度基礎,也要推動法治精神建設,讓法治成為當代中國的一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