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6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蘭芳
字號內容摘要:培育大學生的法治價值觀是新時代高等院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目標任務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形成法治信仰,具備法律理性思維,養成尊法、守法、用法、護法的意識和習慣,堅守法治並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內在需求,內化為自身的個性品質。反觀高校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的現狀,尚存在理論教化與養成實踐脫節、培育方式單一等問題,需要我們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狀況、遵循人的觀念形成規律和價值觀養成規律,選擇合適的培育路徑,提升培育實效。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培育大學生的法治價值觀是新時代高等院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目標任務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形成法治信仰,具備法律理性思維,養成尊法、守法、用法、護法的意識和習慣,堅守法治並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內在需求,內化為自身的個性品質。反觀高校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的現狀,尚存在理論教化與養成實踐脫節、培育方式單一等問題,需要我們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狀況、遵循人的觀念形成規律和價值觀養成規律,選擇合適的培育路徑,提升培育實效。
課堂教學與日常教育相結合,協同育人。高校在培育大學生法治價值觀方面,應發揮教師、輔導員等教育者的作用,在切實提高其法律素養的基礎上,將課堂教學與日常教育相結合,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首先,應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法律通識課和相關選修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要渠道,也是進行法治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授課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及時關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不斷豐富法治教育內容,如《中華人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後,應在第一時間向大學生闡發憲法修正案修改的內容和意義,推動憲法修正案精神進課堂、進頭腦。同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採用「重情感、重情境、重體驗、重實踐」的教學方式,通過案例分析、情境探究、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課堂教學方式,組織模擬法庭、排練法治短劇、觀看《法治中國》專題片、進行普法宣傳等實踐體驗活動增強課程的吸引力,使得法治價值觀入腦、入心。
目前各高校普遍設立了法學院系或專業,擁有專業法學教師隊伍,應充分發揮其作用,在給本專業學生上好課的同時,開設全校性、跨院系的法律通識課和選修課,擴大法治教育的輻射面,促進大學生法治觀培育。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教學中也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挖掘和法治觀有關的內容,滲透法治意識的培養。
其次,在日常教育中強化大學生法治觀培育。高校學生處、團委和輔導員等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他們在與大學生的組織管理和日常接觸中應重視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如開展以憲法法律宣傳為主題的班會、年級會,針對「校園貸」「網絡詐騙」等特定事件集中開展教育等,幫助大學生提高法律素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依法辦學、治校,營造法治校園環境。高校依法辦學、依法治校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和體現,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法治價值觀培育的環境保障。為此,高校應認真貫徹國家相關法律和教育部相關規定,營造依法規範辦學、依法治理學校的氛圍。依法辦學、依法治校還應建立健全高校和二級學院的各項規章制度,依章辦事。高校領導、教師、管理人員等要有強烈的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以身作則,遵紀守法,率先垂範,真正發揮好主導作用,引導大學生自覺維護校規校紀、參與學校和學院管理,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
同時,高校應積極進行法治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臺、電視臺、戶外樓內LED顯示屏、宣傳欄、展板等宣傳陣地,利用「12·4全國法制宣傳日」「3·15消費者權益日」等契機進行法治教育宣傳,通過舉行法治知識競賽、法治徵文、放映法治專題片等多種活動引導學生,將法治觀培育融入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去,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大學生切實尊重法律權威,形成尊重法律、依法規範自己監督他人的意識、依法辦事的法治習慣,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
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高校要重視法治價值觀培育的載體建設,充分發揮數位化新媒體的作用,利用學校和學院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如法律法規解釋、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例分析、法治熱點聚焦等,佔領校園網絡法治宣傳領地的制高點,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構建高校、家庭、社會三方協作聯動機制,形成培育合力。大學生法治價值觀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高校、家庭、社會三方的協作聯動。
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之一,家庭法治薰陶是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若配合不好,很容易抵消高校法治觀培育的成果,造成學生思想混亂,甚至成為大學生違法犯罪的誘發因素。因此,應進行家校溝通聯動,共同培育大學生的法治價值觀。學校可通過輔導員建立家校聯繫制度,通過平時的溝通和假期裡的走訪等,使家長意識到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注重家庭法治薰陶,通過家校聯合,有效引導監督大學生的行為,使其遵紀守法,提升法治意識。
同時,要重視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積極開發利用社會資源為大學生法治觀培育服務。一方面,要「請進來」,聘請具有豐富法治實踐經驗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擔任兼職教師,作法治報告、講座等;另一方面,要「走出去」,通過參觀法庭、監獄、旁聽庭審、在社區開展法律志願服務等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進行法治體驗和實踐。此外,還應充分利用社會高質量的普法網站、普法節目等資源,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法治價值觀。
在高校、家庭、社會三方的協作聯動機制構建中,高校應找準角色定位,發揮外聯內引的核心作用,促使法治價值觀培育合力的形成。
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增進法治觀培養的積極主動性。大學生在法治價值觀培育中居於主體地位,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不可少。針對部分大學生認為法治建設與己無關或關係不大、主觀能動性低等問題,高校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日常教育管理進行引導,幫助大學生意識到自身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所應有的責任與擔當,認識到增強法治素養對自身、社會、國家和全民族的重要意義,激發積極主動性。
大學生應通過課堂上對法律知識的探究學習,課外利用圖書期刊、網際網路等途徑的自主學習豐富法律認知;通過組建法治社團、開展宣傳服務活動等增強法治體驗,並在此基礎上把理論知識內化為意識態度,增強法律認同感、責任感,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提升法律參與的積極性;外化為行動,積極參與到現實法律實踐中去。一方面,要做到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自覺主動地按照法律法規行事;另一方面,要敢於善於拿起法律武器,通過法律途徑去捍衛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一些大學生能夠在遇到網購陷阱、勤工儉學討薪難等問題時主動訴諸法律手段依法維權,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正是法治觀培育成效的積極體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法治價值觀的培育有利於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增進社會法治意識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高校在大學生法治觀培育方面任重道遠,必須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斷提高實效性。
(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研究」(17CSZJ08)階段性成果)
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王蘭芳
姓名:王蘭芳 工作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職稱: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