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 何濤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青年「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社會實踐是新時代大學生增強社會認知、體驗發展進步、強化責任擔當的重要途徑。當前,各高校及相關部門應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體系,聚力培育時代新人。
明確價值引領,強化國情、社情、民情認知
要明確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引領,教育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牢固樹立遠大理想、增強愛國奮鬥精神、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情感,自覺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
建立家國坐標,強化國情認知。廣泛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增強對國情的體悟和認知,深刻理解並強化自己的使命擔當,厚植愛國情感、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堅定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建立基層坐標,強化社情認知。搭建大學生志願服務平臺,拓展大學生深入鄉村城鎮、廠礦企業、扶貧一線的社會實踐途徑,組織大學生到基層開展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志願服務,以科技助力農村貧困地區脫貧,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關懷教育,促進基層各項事業發展。引導大學生在深入了解基層需求的基礎上增強紮根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的信心和決心,在服務基層的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建立人民坐標,強化民情認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新時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敢想敢做、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但還缺乏社會實踐的歷練,缺乏對人民群眾的了解。要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強化民情認知,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厚植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聚焦主題實踐,培養愛國、奮鬥、勞動精神
聚焦某一主題的社會實踐,內容集中、形式多樣、效果突出,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特色,育人優勢明顯。
聚焦重大事件主題,培養大學生愛國精神。應結合重大事件、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主題社會實踐。比如圍繞疫情防控、防汛抗洪、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迎接建黨一百周年等組織專項社會實踐,並注重結合大學生專業背景和身心特點,拓展社會實踐途徑、創新社會實踐形式,引導大學生們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和自信,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夯實愛國情懷。
聚焦「四史」主題,培養大學生奮鬥精神。歷史是最鮮活的思政教育素材,應聚焦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組織學生去博物館、歷史館、名人紀念堂參觀訪問、調查研究,開展重走革命根據地、緬懷先烈活動,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領悟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真諦;組織學生現場了解新農村建設情況、感受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和豐碩成果,珍惜現有美好生活。
聚焦勞動主題,培養大學生勞動精神。勞動可以樹德、增智、育美,應在形成校內日常勞動教育機制的同時,組織大學生走出學校,積極參與勞動、掌握勞動技能、增強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養成勤儉節約、踏實肯幹、熱愛勞動的品質。要注重組織學生到高新技術開發區、信息科學技術企業開展實踐活動,讓他們體驗勞動的新形態、新特徵,從而緊跟時代步伐、增強勞動本領。
利用各類載體,提升社會實踐的時代性、創新性、實效性
堅持傳統與創新結合、線上與線下融合、內容與形式耦合的原則,充分利用載體、積極搭建平臺,不斷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時代性、創新性、實效性。
用好項目載體,彰顯時代性。按照教育部門和共青團系統部署安排,項目化運行、科學化設計、精細化實施好「牢記時代使命,書寫人生華章」「百萬師生追尋習近平總書記成長足跡」「百萬師生重走復興之路」等社會實踐精品項目,開展好「追尋紅色足跡」「絲路新世界」「助力新時代」等系列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打造成培育時代新人的良田沃土。
用好網絡資源載體,突出創新性。開發優質網絡資源,創設更多大學生喜聞樂見線上「雲」實踐平臺,開設線上實踐課程,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實踐育人作用。
用好第二課堂載體,增強實效性。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考核評價機制,將社會實踐學時與第二課堂學分掛鈎,細化學分計算辦法,錄入學生檔案。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目標監督、過程監督和結果監督,確保其育人作用得以真正發揮。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