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 聚力培育時代新人

2020-12-23 華聲在線

唐青 何濤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青年「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社會實踐是新時代大學生增強社會認知、體驗發展進步、強化責任擔當的重要途徑。當前,各高校及相關部門應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體系,聚力培育時代新人。

明確價值引領,強化國情、社情、民情認知

要明確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引領,教育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牢固樹立遠大理想、增強愛國奮鬥精神、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情感,自覺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

建立家國坐標,強化國情認知。廣泛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增強對國情的體悟和認知,深刻理解並強化自己的使命擔當,厚植愛國情感、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堅定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建立基層坐標,強化社情認知。搭建大學生志願服務平臺,拓展大學生深入鄉村城鎮、廠礦企業、扶貧一線的社會實踐途徑,組織大學生到基層開展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志願服務,以科技助力農村貧困地區脫貧,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關懷教育,促進基層各項事業發展。引導大學生在深入了解基層需求的基礎上增強紮根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的信心和決心,在服務基層的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建立人民坐標,強化民情認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新時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敢想敢做、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但還缺乏社會實踐的歷練,缺乏對人民群眾的了解。要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強化民情認知,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厚植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聚焦主題實踐,培養愛國、奮鬥、勞動精神

聚焦某一主題的社會實踐,內容集中、形式多樣、效果突出,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特色,育人優勢明顯。

聚焦重大事件主題,培養大學生愛國精神。應結合重大事件、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主題社會實踐。比如圍繞疫情防控、防汛抗洪、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迎接建黨一百周年等組織專項社會實踐,並注重結合大學生專業背景和身心特點,拓展社會實踐途徑、創新社會實踐形式,引導大學生們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和自信,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夯實愛國情懷。

聚焦「四史」主題,培養大學生奮鬥精神。歷史是最鮮活的思政教育素材,應聚焦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組織學生去博物館、歷史館、名人紀念堂參觀訪問、調查研究,開展重走革命根據地、緬懷先烈活動,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領悟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真諦;組織學生現場了解新農村建設情況、感受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和豐碩成果,珍惜現有美好生活。

聚焦勞動主題,培養大學生勞動精神。勞動可以樹德、增智、育美,應在形成校內日常勞動教育機制的同時,組織大學生走出學校,積極參與勞動、掌握勞動技能、增強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養成勤儉節約、踏實肯幹、熱愛勞動的品質。要注重組織學生到高新技術開發區、信息科學技術企業開展實踐活動,讓他們體驗勞動的新形態、新特徵,從而緊跟時代步伐、增強勞動本領。

利用各類載體,提升社會實踐的時代性、創新性、實效性

堅持傳統與創新結合、線上與線下融合、內容與形式耦合的原則,充分利用載體、積極搭建平臺,不斷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時代性、創新性、實效性。

用好項目載體,彰顯時代性。按照教育部門和共青團系統部署安排,項目化運行、科學化設計、精細化實施好「牢記時代使命,書寫人生華章」「百萬師生追尋習近平總書記成長足跡」「百萬師生重走復興之路」等社會實踐精品項目,開展好「追尋紅色足跡」「絲路新世界」「助力新時代」等系列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打造成培育時代新人的良田沃土。

用好網絡資源載體,突出創新性。開發優質網絡資源,創設更多大學生喜聞樂見線上「雲」實踐平臺,開設線上實踐課程,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實踐育人作用。

用好第二課堂載體,增強實效性。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考核評價機制,將社會實踐學時與第二課堂學分掛鈎,細化學分計算辦法,錄入學生檔案。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目標監督、過程監督和結果監督,確保其育人作用得以真正發揮。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加強勞動教育 培育時代新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前不久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勞動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為新時代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勞動教育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價值彰顯。
  • 時代新人培育的內在要求與實現路徑
    時代新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應當重視道德建設對時代新人的塑造作用,挖掘時代新人蘊含的多重內涵和作用,並分析「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對時代新人培育所提出的內在要求,探索符合教育規律和個人成長規律的時代新人培育路徑。
  • 西安工業大學召開2020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總結暨表彰大會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胡玉清 記者 薛紅紅)11月17日,西安工業大學2020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總結暨表彰大會在圖書館報告廳召開。學校黨委副書記王軍周出席並講話。黨委宣傳部、黨委教師工作部、黨委學生工作部(處)、教務處、研究生院,各學院黨委副書記、各學院團委書記、指導教師代表、各學院學生代表參加了大會。
  • 培育知行合一的時代新人
    為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明確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社會和民族發展的角度看,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之重要訴求。
  • 綜合施策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學校教育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徑。當前,高校應當從大學生文化教育的供給側為切入口,通過融入課程教學、完善校園文化、開展實踐活動來培育文化自信。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推動文化自信進教材,通過革命歷史、革命故事、革命先烈事跡等促進大學生了解革命文化。在課程體系的設計過程中,要結合專業特質推進文化自信進課堂,通過教師系統全面的講解,促進大學生更加深入學習掌握文化自信,對文化認知產生積極影響。
  • 新時代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路徑
    新時代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培育路徑 2018年04月16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蘭芳 字號 內容摘要:培育大學生的法治價值觀是新時代高等院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
  • 加強政治引領 培育時代新人
    在新的徵程上,我們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尤其是要加強對青年的政治引領,在廣大青年中加強和改進理論武裝工作,動員廣大青年把報國之志轉化為實際行動,使廣大青年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看到,加強政治引領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 解讀好「時代新人」的時代表達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豐富拓展了「時代新人」的意蘊內涵。從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時代新人」概念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關於時代新人的重要論述,是指導我們理解明晰時代新人特質內涵的時代表達。
  • ...論壇網評 | 以「立德樹人」為綱,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積極探索教育工作新格局,努力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教育戰線繼往開來、開拓進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 武夷山市舉辦新時代文明實踐觀摩活動
    武夷山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2019年首批省級試點、2020年第二批全國試點。15日,我市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現場觀摩活動,進一步促進各實踐所(站)工作落到實處,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武夷山樣板」。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彭秀蓮出席交流會。
  • 「平語新時代」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
    新時期,廣大青年肩負沉甸甸的歷史使命,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特別需要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與培育時代新人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我們要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積極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促進青年一代成長成才。愛國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基本前提。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習近平強調:「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例如,通識教育的模式選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通識課程體系應當如何安排,等等。本文結合中國政法大學通識課程的建設現狀,對通識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展開討論,旨在進一步推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通識教育的立體閉合型課程體系  以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中國政法大學於2005年正式啟動了通識教育改革。
  •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思想淵源和時代意義
    三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全面踐行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因地制宜開展經常性、面對面、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切實提高基層群眾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法治觀念,更好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時代新人的培育。  (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論,是由黨的宗旨和性質決定的。
  • 「上海交大特色」社會服務合作體系愈發完善
    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領導下,學校社會服務明確了指導思想,不斷發展完善服務工作體系,提升了服務成果質量,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學校相關部門深入貫徹實踐「國家有戰略、地方有需求、學校有能力」發展方針,形成了面向國家戰略,服務區域創新發展,展現交大特色的社會服務合作體系,使「國家任務、戰略支撐和專項合作」的社會服務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
  • 文法學院與黃島區兒童康復訓練中心等3家機構舉行大學生社會實踐與...
    12月16日,文法學院與青島市黃島區兒童康復訓練中心、青島市黃島區康馨殘疾人安養中心、青島西海岸新區星夢佳園兒童成長中心三家機構舉行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基地揭牌儀式。三家機構負責人張玉軍、黃島區兒童康復訓練中心校長安潔、文法學院學工辦主任(團委書記)郭婷婷及全體輔導員出席,學生會志願服務實踐部成員及志願者代表參加了揭牌儀式。
  • 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十五)|雙溪村精準扶貧情況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編者按:  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從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中,感悟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堅定理想信念,近期,共青團湖南省委員會、湖南省學生聯合會、湖南廣播電視大學組織「湖南青馬在線」2019-2020學年度參訓學員及參訓高校在校學生開展了「講好家鄉故事
  • 漢中市: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
    11月13日,在「德美漢中之理想信念美——弘揚延安精神,爭做時代新人」徵文、演講、講故事比賽現場,來自鎮巴縣初級中學康張運同學慷慨激昂的演講,感染著在座的每一位觀眾。「德美漢中之理想信念美——弘揚延安精神,爭做時代新人」徵文、演講、講故事比賽決賽選手合影。
  • 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賦能學生終身發展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從2013年起開展了綜合素質培育的二類學分制教學改革,旨在提升學生的核心能力。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學校提出並構建了地方高校學生核心素養「1+6」培育體系,即源素養:目標與自主;核心素養:道德與責任、溝通與合作、科學與理性、健康與審美、信息與技術、實踐與創新。該培育體系涵蓋了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各要素。 做好頂層設計。
  • 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社會治理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
  • 我國社會政策的實踐特徵與社會政策體系建設
    面對不同的經濟社會問題,不同國家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政策理念和政策體系,甚至同一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對社會政策內涵和價值的理解也有不同①。簡單說來,社會政策的內涵是不斷變化的。比較一下140年前德國經濟學的新歷史學派對社會政策的認識和現在德國社會政策的實踐,不難發現二者已有很大差異。英國在伊莉莎白濟貧法時代實施的社會政策與其宣布進入福利國家之後的社會政策宣稱和實踐差別巨大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