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郭水平1957」公眾號
郭水平
自述
攝影/關芸
定襄人,生在并州。孿生出世,父恐二人火旺,起名字時水上添水——哥水萍、弟水浩。乳名曰大蠻、二蠻。水平(戶口簿如此,將錯就錯)30年爬格子,初通文墨,公文、新聞、雜文(詩詞、散文、隨筆),敢說安身立命,不求成名成家。華牌(拱豬)技長,太鋼比賽三連冠;收藏(毛澤東出版物、文革瓷)頗豐,家中藏書五書櫃。從小喜文藝、愛唱歌,但難遂願。近年,公園、室內中老年合唱團隊風起雲湧,哥倆樂此不疲。有文字把弄,有歌曲狂飆,平生足矣!
鸛雀樓聽鸛雀鳴
□郭水平
黃河邊的鸛雀樓是中國歷史四大名樓之一,與江南的嶽陽樓、黃鶴樓和滕王閣齊名。
名樓是一座地標,嶽陽樓之於嶽陽,黃鶴樓之於武漢,滕王閣之於南昌,皆因樓而聲名鵲起,名冠天下。名樓是一道風景,範仲淹成《嶽陽樓記》,凝結萬千氣象,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傳遞著正能量;崔顥吟「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讓詩仙李白身臨其境而"眼前有景道不得」;王勃即席作《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素稱千古絕唱。
而今,當我登臨鸛雀樓,憑欄眺望時,卻又覺著名樓是一段歷史。它在風雨長河中飄搖,疊加著悠悠歲月的足跡,慢慢地走來,又漸漸地遠去……
北周時期,北齊與之對峙。北齊政權為了和北周政權爭取和平,公元557年前,高洋在太原羈押了宇文護的母親和周武帝的姑母,這讓身為驃騎大將軍的宇文護,如鯁在喉,大為不爽。為了將北齊徹底趕出境地,宇文護決定聯合突厥,大舉伐齊。權宜之計,齊武成帝歸還了周武帝的姑母,以換取暫時的和平。宇文護的母親卻仍然被羈押在太原。齊武成帝讓宇文護的母親寫了封家書並附上宇文護小時候穿過的衣服,一併傳遞給了宇文護。家書寫的非常痛切,飽含了思念兒子的感情。宇文護接到母親的家書後,悲切痛心,不能自已,當下給母親回了一封信,表示非常思念母親。母子之情在兩個國家的戰爭縫隙中顯得那樣真摯、悽切。之後,母子之間一直多有書信往來。
也不知從何年何月起,蒲州城外多了一道景觀——鸛雀樓。其時,鸛雀翔舞的歡鳴聲,提醒了建造者,就叫鸛雀樓吧!有記載這鸛雀樓結構精巧,三層四簷,平面呈方形。重簷十字歇山頂,矗立在一個高大的石砌臺基上,各層周已圍廊,明間隔扇,層層鬥拱承託著梁架和屋簷,鬥拱翻飛,翼角申挑。近看四周勾欄護衛,上下迴廊繞樓;遠觀樓高約十丈,雄偉高大,氣勢磅礴。佔河山之勝,據柳林之秀。
因為建造者是駐守蒲州城的宇文護,後人便多了一些想像空間。也許洲渚之上覓食歸巢的鸛雀與等待哺育的黃口幼雛,子啼母喚聲聲鳴叫的情景,觸動了他的軟肋,讓英雄思母,潸然淚下;也許秋雨綿綿大河水漲,咆哮的激流,拍岸的驚濤,讓他頓感危機四伏。畢竟彈丸北周,猶如諸侯列國砧板之肉,只要戰端一開,蒲州前有悍敵,後臨黃河,立時就身陷任人宰割之境。該如何是好呢?
順勢而為,那就建一座瞭望樓吧!登高一望,與私,鸛雀樓位於蒲州城西南,正是前往太原的起始之點,文護將軍是不是可以憑欄遠眺,以寄思母之情呢?與公,兵丁們日夜值守觀敵瞭哨,若有風吹草動,也可未雨綢繆,以撫庶民懸浮之心呢?
如果說,北周時武將宇文護建造的是一個物質世界的鸛雀樓的話,那末,到了大唐文人王之渙建造的則是一個精神世界的鸛雀樓。
那一定是鸛雀的啼鳴聲吸引了才子的目光。一個晴朗的傍晚,他信步出城,登上了鸛雀樓。前瞻中條山秀,下瞰大河奔流,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黃河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情景交融,詩人娓娓道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好一個恬靜、自由的精神家園!
不幸的是,鸛雀樓歷經隋唐、五代、宋金,僅存700餘年。金元大戰的一把火,讓鸛雀樓化成一片廢墟,但人們心中的鸛雀樓依然長存,這應該歸功於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唱《登鸛雀樓》。也讓鸛雀聲隔著時空穿越古今。
眼下的鸛雀樓,是今人新作,樓依然是坐南朝北,四簷三層,黑瓦朱楹,鬥拱翻飛,直插雲霄。在晨晚薄霧籠罩之時,遠遠看去,鸛雀樓就像是披上了一襲淡藍色的薄紗,如詩如畫。導遊小姐示範著,站在距樓一定的距離,只要你屏聲靜氣拍拍手,就會依然聞聽到鸛雀的鳴叫。
如今,鸛雀樓已然成為黃河文化的符號,聲聲雀鳴早已匯入滔滔激流。人們從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博大境界中,所尋求的是那生生不息、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圖片來源網絡)
2014/07 《綠色印象》發表
2020-08-23 於若水文案工作室整理重發
點擊 加關注↑
點擊 加微信↑
往 期 精 彩
圖說:我倆的2019「現演」(上)
圖說:我倆的2019「現演」(中)
圖說:我倆的2019「現演」(下)
第一推薦┃郭水平:腳下路 心中道(上)
第一推薦┃郭水平:腳下路 心中道(中)
第一推薦┃郭水平:腳下路 心中道(下)
滹沱河灣撈故事①|定襄「小爐匠」在歷史上鬧出的大動靜
滹沱河灣撈故事②|吹打樂《大得勝》何以催開人們的笑臉
滹沱河灣撈故事③|常遇春屠城後,死裡逃生者可能的去向
滹沱河灣撈故事④|忻州定襄原平一帶「撓羊賽」的前世今生
獲獎作品||汾河北中環橋賦
獲獎作品||遠去的炊煙
滹沱河灣撈故事⑤|徐向前與閻錫山——隔河相望的歷史巨人
滹沱河灣撈故事⑥|忻口與東峪兒的那隆隆炮火,那血刃疆場……
滹沱河灣撈故事⑦|追問遺山:緣何能使元好問如此青睞?
【隨筆雜談】君子修為常問水
【隨筆雜談】鹿泉山上拜「壽星」
【散文·回味】大雪落石樓
【隨筆雜談】城裡人的「綠色」嚮往
【隨筆雜談】大佛與古城的守望
【世事·戲說】柳氏股上市以後
【散文·遊記】五爺廟看戲
【隨筆雜談】留條路給藏羚羊
【世事·戲說】京城路堵出段子
【隨筆雜談】陳蕃何以掃天下?
【散文·回味】「防空洞」那些事兒
【隨筆雜談】「剩宴」之下說其「食」
【散文·回味】藍天對花兒的表白
【打油詩】為某君雅賞題圖
【打油詩】龍城·穀雨雪(題圖四首)
【打油詩】公園style(題圖四首)
【隨筆雜談】掛在臉上的「指數」
【散文·回味】秋葉飄落
【圖文·紀實】午夜,琴師邀約
【散文·回味】美在汾河雪飄時
【散文·回味】笙歌秀苗嶺
【新體詩】我眼裡的四季(題圖四首)
【隨筆雜談】扮靚自己的「城堡」
夜話賢哲點水①|子貢問水
【歌名詩】我和你
夜話賢哲點水②|上善若水
【打油詩】五寨溝剪影(題圖四首)
【隨筆雜談】「有機」味道:擋不住的誘惑
夜話賢哲點水③|水無常形
【打油詩】三灣溼地看天鵝(題圖五首)
【打油詩】古城新韻(題圖四首)
【散文·遊記】那是一座運鹽的城
【打油詩】在修復的土地上(題圖四首)
【打油詩】秋日走多倫(題圖四首)
夜話賢哲點水④|智者樂水
【打油詩】重上黛螺頂(題圖四首)
【打油詩】詩意龐泉溝(題圖四首)
【散文·回味】汾河美景醉紙鳶
夜話賢哲點水⑤|以石投水與以水投水
【打油詩】黃河·壺口風情(題圖五首)
【打油詩】春染五老峰(題圖五首)
夜話賢哲點水⑥|一口吸盡西江水
龍灣大院的拳友們①|水浩「攀」上名師
【打油詩】太行·沁水河畔(題圖五首)
【打油詩】青海·熱貢風情(題圖五首)
龍灣大院的拳友們②|秋花義辦「學堂」
夜話賢哲點水⑦|雲在青天水在瓶
【打油詩】西藏·天湖觀瀾(題圖五首)
【文言敘事】疾人取鳶
【打油詩】太原·晉祠擷英(題圖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