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
道家丹道概論
一、道與三才
道,後天之先,萬物之母。道自虛無生一炁,一炁升降交合而生萬物。清者上升為陽,以天、日象之。濁者下降為陰,以地、月象之。清濁交感而陰陽相雜,則以人和萬物象之。
天地人,為三才。三才共生於道,同稟一炁。合則為一,分則為三,混而交感,不可獨存。故丹道之極者,為天地人和。即老子所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為陰符經所講: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二、人身三寶
人乃萬物之靈,為靈中之長。人既由一炁所生,感萬物而並存,則一身之內亦必有天地萬物、日月星辰之象。陰符經旨之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故身中也有一炁,一炁也有升降。其清者升而為陽,為性,為神。其濁者下降為陰,為命,為體,為精。精炁神,是為人之三寶。三寶分則為三,合則為一,若冰之為水,水之為氣,氣凝為液,液凝為冰。故心印經曰:三品一理,妙不可聽。神依炁生,精依炁盈。其聚則有,其散則零。
精氣神三寶,有先天後天之別。先天者,合而為一凝於內;後天者,分而為三感於外。先天之精,稟於父母,受於天地,即父精母卵者。後天之精,水谷之精微、身中之血、液、唾、涕者。先天之炁,身中之元炁,生命之先天動力,藏於腎。後天之氣者,呼吸之氣、脾胃之氣,或曰宗氣、營氣、衛氣,本於脾。先天之神者,不動之神,不神之神,無心之心,本元之神,或曰元神。後天之神者,喜怒哀樂思憂驚恐,色香味觸意,感物而發,有情而生,或曰識神。先天後天,互相為用。先天得養則後天足,後天調和則先天無損。
三、三寶之載
載精者,形體。形體者,有五臟六腑,即:心,肝,脾,肺,腎;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有奇恆之府:腦,髓,骨,脈,卵,女子胞;有皮肉筋骨、毛髮指甲;血、液、唾、涕、精。
載炁者,經絡。經絡亦有五。
1、為橐龠脈,乃由喉嚨到下田之虛空一管;
2、為奇經八脈:即督脈,任脈,帶脈,衝脈,陰礄脈,陽礄脈,陰維脈,陽維脈。督脈起於會陰,沿脊柱上行百會,前至鼻唇,又名黑道。任脈行於體前正中,歸於下田,又名赤道。衝脈出下田,下行會陰,走氣衝穴,任脈旁開一寸左右各一,上行咽喉口唇,通於目。帶脈繞腹一圈而歸於下田;陰維脈起於腿內側三陰交,上行分別與足太陰經、足厥陰、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前額,後會和督脈,到肩經掖後下行軀幹部,腿外側下與少陽膽經合。陽蹺脈則由腿外前側上行到眼,向後至風池;陰蹺脈由腿內前側上行到眼。陰礄脈,陽礄脈,陰維脈,陽維脈可調節肢體運動及眼瞼開合。
3、為十二正經。即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十二正經運行方向為:手三陰經由胸腹走手連接手三陽,手三陽經從手走頭連接足三陽,足三陽經由頭走足連接足三陰經,足三陰經由足走胸腹連接手三陰。
4、為中黃正脈,又名黃道,無孔笛。乃督任正中由百會、前頂向下貫通三田七魄之脈。
5、為無數絡脈、孫脈、乃至八萬四千毛孔,每一毛孔皆一脈。
橐龠、八脈、十二經、中黃,絡脈、孫脈乃至八萬四千脈,乃一整體,互通焉,互調焉。橐龠通則神氣得交水火既濟而炁生,炁生則十二經通,繼八脈通,八脈通則進而十二經炁滿,所謂八脈若湖海、十二經若江河也。進而則純乾之炁燒開頂骨通中黃,則周身經脈乃至八萬四千脈無不開矣。悟真曰: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易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載神者,泥丸百節。經曰:泥丸百節皆有神。泥丸百節,人體所有器官之謂,精之所聚、炁之所生、神之所載也。頭有九宮,面有眼耳口鼻舌,頸有喉嚨氣管,胸有心肺,腹有脾胃肝膽腸,有手足腿膊關節。乃至皮膚、毛髮、指甲,而皆有其精其炁其神。
四、魂魄意論
神者,炁之升降者,乃魂魄意之三靈之總稱。分而言之,炁升為魂,靜則為意,降則為魄。所謂精魄、炁意、神魂者,乃言附精之靈為魄,附炁之靈為意,附神之靈為魂。精足形固則魄壯,炁足神定則意寧,神足慧明則魂靈。精炁神合則魂意魄停而返先天。精藏於腎,魄藏於肺,腎精足則肺魄壯。炁歸於中,意藏於脾,中炁定則脾意寧。神藏於心,魂藏於肝,心神足則肝魂靈。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此精炁神、魂魄意焉。象即神、物即炁、精即精。
魄有七魄,中黃正脈之七元也。七魄者:英、精、中樞、力、氣、靈慧、天衝。英魄者,海底會陰也,乃精氣神之根,主生殖、主身心合一、七魄之根。精魄者,關元下田也,元精元氣之所生處,主全身精微營養之吸收,主一人之志,又名腹腦。中樞者,肚臍之內或曰黃庭中宮,全身之中心,主脾胃之氣機,心神之決斷。力魄者,檀中、心內也,主一身之氣血,亦主心胸慈悲、寬廣、喜悅。氣魄者,喉嚨十二重樓,主氣之清新,言之空靈。靈慧魄者,印堂、明堂、泥丸之神也,主靈慧。靈即神通特異直覺,慧即思辨分析領悟。天衝魄者,天靈蓋、天門也,神入虛空天人合一之門,主虛、空、元神。
魂有三魂曰天魂、地魂、命魂。天魂,上田之清虛爽靈;地魂,中宮之虛華寂照。命魂,下田之幽冥見白。 命魂,元精之神;地魂,元炁之神;天魂者,元神之神。神依精生,魂以魄靈。天魂賴天衝、靈慧二魄以靈;地魂賴氣、力、中樞三魄以靈;命魂賴精、英二魄以靈。
五、內丹與外丹
精炁神魂魄意,元和內運,皆歸於中,即為內丹之道。金丹之道,惟收其神以合其炁,聚其炁以固其精,精神若一;返其魂以合其意,定其意以壯其魄,魂魄相合。如此精神魂魄四象合於意,則意定炁伏,定中水火既濟,內丹可就。內丹既結,精固炁壯神靈,以內丹外通於萬物,與天地相通,則把握陰陽,提契天地,而外丹可成。
內丹者,返後天還先天之道也。又曰煉己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或曰三年煉己、百日築基、十月養胎。其以中宮為釜,以下田為爐,以上田為鼎,以炁為火,迴風混合,炁變純乾,最終凝於中宮。
外丹者,外通天地萬物之真也。又曰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或曰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其以內丹為爐,以萬物為鼎,以虛為釜,一炁外通乎萬有,萬有皆化於太虛。外丹既成,實則顯俗應物,或聖或凡。成於術,立於業,奉獻社會,成就自我。虛則體化太陽,身若雲煙,映徹太虛,渺渺無邊。丹經所謂:明誦造化機;神炁充而天人不隔,知見擴而物我不分;智周萬物,神化無方。齊萬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皆言外丹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