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慢阻肺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約6億人患有慢阻肺。我國40歲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高達13.7%。然而,逾九成患者對患病毫不知情, 由於僅有咳嗽、咳痰等表現,病人往往不去就醫,失去了早期發現的機會。醫務人員提示, 40歲及以上人群有吸菸史、職業粉塵暴露史、化學物質接觸史、生物燃料煙霧接觸史、慢阻肺家族史等情況,應警惕慢阻肺,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肺功能檢查。
延伸閱讀:
慢阻肺五點有跡可循
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慢阻肺也有「沉默的殺手」之稱。作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慢阻肺在全世界發病率高達11.7%,僅次於腦血管病、心臟病和急性肺部感染。11月18日是世界衛生組織設立的世界慢阻肺日。根據我國流行病理學調查顯示,我國40歲以下人群發病率達13.7%,50歲以上達15.5%,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我國每年大概有96萬人因慢阻肺死亡。冬季正是慢阻肺病的高發季節,尤其是對於氣道已經存在慢性炎症的病患,冷空氣刺激氣道,容易導致發病甚至急性加重,因此更需注意防護。
呼吸不順暢是典型的症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徵的常見慢性肺部疾病,持續呼吸症狀和氣流受限是慢阻肺的典型特徵。通常是由於人體長期暴露在有毒氣體和有害顆粒下,對氣道和肺泡產生影響所致。因此,吸菸人群和一些特殊職業人群如老師、礦工、化工行業工人等,都屬於高危人群。另外,一些木柴等非清潔燃料的燃燒,以及炒菜油煙等也會產生有毒氣體和顆粒,長期處於該環境下,也有較高的慢阻肺風險。
因慢阻肺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到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出現較嚴重症狀。慢阻肺的早期臨床表現是咳嗽、咯痰,但大多數情況下不被患者在意,常被認為是普通咳嗽;而當慢阻肺發展至人體活動耐力下降,又常被認為是年齡增大或缺乏鍛鍊的原因。直到患者出現呼吸不暢、行走困難症狀時,肺功能受損已十分嚴重,並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事實上,慢阻肺的症狀是有跡可循的。」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戴潔琛提醒。第一,慢阻肺的咳嗽反覆,急性感染期間,濃痰液明顯增多,早上更為明顯。第二,慢阻肺會使患者活動耐力下降,表現為與同齡人相比更差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第三,急性感染加重的情況下,患者呼吸伴有張口抬肩的喘息。第四,患者可能會有心慌、胸悶症狀。第五,患者可能會食慾減退、消瘦。對年齡大的患者,慢阻肺還可能導致骨質疏鬆。
如何讓慢阻肺不再「沉默」?戴潔琛提出了5點自檢自查重要條件:一,年齡超過40歲;二,反覆咳嗽咳痰;三、活動耐力下降,與同齡人相比體力更差;四、呼吸不順暢;五、屬吸菸人群和高危暴露人群。只要發現自己符合以上條件任意三點,都應儘早去醫院,進行肺功能檢查。只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最大限度地預防或者降低慢阻肺病的危害。
(原標題:慢阻肺患病知曉率不足1% 警惕身邊的「沉默殺手」)
來源:綜合@央視網、羊城晚報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