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伊對:以「網絡紅娘」模式實現戰略型CSR)
不久前,由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主辦的2020年全國網絡扶貧現場推進會上,一批大型國企和知名科技、網際網路企業與貧困地區籤訂了對口幫扶協議。這次推進會也體現了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態度和行動。在企業名單中,除了中國移動、阿里巴巴、蘇寧、聯想等公司之外,還有一家年輕的公司——伊對。
伊對對口扶助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支持建設當地網紅夜市和跳蚤市場,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該項目將覆蓋莎車縣巴格阿瓦提鄉11個行政村及周邊鄉(鎮)的7萬名群眾。
檢索發現,伊對早在去年就開始在新疆開展公益活動,此外,年初疫情爆發時,向武漢地區捐贈醫療物質;夏季南方洪災,向安徽捐賑災善款。一家成立只有兩年的網際網路公司,在持續地做公益活動,而且每一次都踏踏實實地"接地氣"。伊對開闢的"網絡紅娘"自由職業,突破了傳統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將公益納入了企業戰略和日常運營中。
從反應型CSR到戰略型CSR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和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它要求企業超越"利潤唯一"的傳統理念,關注人的價值,強調對環境、消費者、社會的貢獻。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社會責任運動開始在歐美發達國家逐漸興起,它包括環保、勞工和人權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導致消費者的關注點由單一關心產品質量,轉向關心產品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和勞動保障等多個方面。一些涉及綠色和平、環保、社會責任和人權等的非政府組織以及輿論也不斷呼籲,要求社會責任與貿易掛鈎。很多歐美跨國公司紛紛制定對社會作出必要承諾的責任守則,或通過環境、職業健康、社會責任認證應對不同利益團體的需要。今天,企業社會責任對於每個企業都不陌生,CSR的理論和實踐也在不斷的完善和進步。
競爭理論創始人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將CSR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應型CSR,如公益捐助、妥善處理廢物排放;一類是戰略型CSR,其著眼點是尋找能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共享價值的機會,例如價值鏈上的創新、對競爭環境的投資以及企業在核心價值主張中考慮社會利益,使社會影響成為企業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麥可·波特,哈佛商學院教授,被譽為"競爭戰略之父"。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在麥可·波特看來,反應型CSR是一種傳統的社會責任理論,履行反應型CSR給企業帶來的競爭優勢通常很難持久,只有通過戰略性地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才能對社會施以最大的積極影響,同時收穫最豐厚的商業利益。企業社會責任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運營活動和競爭環境的社會因素這兩者間找到共享價值,從而不僅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改變企業和社會對彼此的偏見。
商業生態系統與長期主義
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越來越多的企業明白,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國家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大家需要彼此合作、需要對外界做出貢獻才能實現各自的目標。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的戰略型社會責任顯得更為突出。
與之相關的"商業生態系統"以及"長期主義"被人們不斷提及。國內不少專家和企業紛紛強調"長期主義"的意義。著名學者陳春花認為,研究全球優秀的企業案例會發現,這些企業將自身視為"共生生態"下的一分子,其與環境、供應商、顧客的關係是"共生關係",是互為主體的關係,不是主客體關係。今天,如果要把企業做得很好,企業家所遭遇的挑戰不僅是能不能把企業內部的事情做好,而且還要在社會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上積極發揮影響。
"生態系統"最早是一個生物學的概念,被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穆爾(Moore)引入到社會科學領域。他在1993年出版的一期《哈佛商業評論》上首次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概念。所謂"商業生態系統",是指以組織和個人(商業世界中的有機體)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在這一商業生態系統中,雖有不同的利益驅動,但身在其中的組織和個人互利共存,資源共享,注重社會、經濟、環境綜合效益,共同維持系統的延續和發展。
那麼,在這個企業所處的生態系統中,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與環境、與產業鏈各個環節良性互動的一種必要的手段和實現方式。除了納稅、維護員工權益、保護環境、做公益等傳統社會責任之外,企業有必要考慮將社會責任真正融入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中,成為企業業績增長的一部分。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伊對所創造的"網絡紅娘"模式,值得業界更加高度地重視。
伊對紅娘與戰略型CSR
伊對App是北京米連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產品,上線於2018年,立足於交友和戀愛市場,主打視頻和直播。短短兩年時間,伊對實現了非常好的業績增長。這個App積累註冊用戶4000多萬,用戶活躍度也很高,每個月平臺上舉行的線上相親活動近1000萬場次。2019年,伊對營收近10億元。2020年,伊對完成B輪投融資,包括小米、雲九資本、人民網文化產業基金、順為資本、光源資本跟投、藍馳創投、XVC創投等都是伊對的投資方。
據伊對創始人透露,通過前期的大量市場調研,伊對發現有"媒人"破冰的相親方式要比單身異性直接溝通要容易得多,因此,伊對App在開發時就將"人工紅娘服務"作為產品的一部分。對於這些服務人員的來源,伊對創造地提出了不在企業內部招聘,而是堅持網際網路"人人幫助人人"的理念,將工作機會提供給了平臺上的用戶。
打開伊對App,在視頻交友的地方,都有人工紅娘作為主持人。他們的工作近似《非誠勿擾》節目中的主持人孟非,首先會對連麥中的男女嘉賓做介紹,如年齡、職業、交友條件等,在相親過程中,也會實時地插話和引導,保證相親活動不會偏離方向或者出現冷場。事實表明,這種有"媒人"特色的服務受到了單身網友的普遍好評,也幫助了伊對App用戶數量的快速增長和活躍度的保持。
(視頻相親中的網絡紅娘。圖片來源:伊對App視頻相親截圖)
這些紅娘都是伊對App上的用戶。有的已經在平臺上找到了另一半,抱著一種感恩的心態繼續留在平臺為其他網友服務;有的仍在尋覓,但有著一顆服務別人的愛心。他們在滿足一定的上線時間之後就可以申請成為紅娘。他們在服務別人的同時,相應的可以獲得收入。據媒體報導,伊對App上已經有4萬多名這樣的紅娘,多數人的收入可以達到當地平均收入水平,有的甚至更好。
伴隨著平臺的發展,伊對的紅娘數量還在持續增加。而"網絡紅娘"的模式得到業界的模仿,已經成為視頻戀愛社交類應用的"標配"。預計在這個行業,至少有幾十萬紅娘從事這種自由職業,分布在全國各個大小城市甚至是縣城。在上半年復工復產的大潮下,這種兼職模式得到了媒體和業界的高度關注,其在解決就業的問題上,受到普遍的肯定和讚譽。
伊對App的"網絡紅娘"模式開闊了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視野。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反應型CSR,使戰略型CSR成為可能。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在戰略層面,完全嵌入到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中,成為戰略的一部分,而且直接為企業的利潤服務。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通過促進"就業"這個社會課題的解決,不斷增加社會的福利。正如所麥可·波特教授所期望的那樣,"在運營活動和競爭環境的社會因素這兩者間找到了共享價值,從而不僅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