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朋友在學習修辭手法的時候,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容易把比擬和比喻弄混,擬物當作比喻,要麼把比喻當作擬人。
看到這,你可能嘆口氣說∶"我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但是有什麼辦法呢?這兩種修辭手法很難區分。"
這兩種修辭手法真的很難區分麼?
有一個區分它們的秘密武器——從這三種修辭手法的定義下手,區分各自的特點,集中對比分析,找出它們的不同點。
首先,我們來看看它們的定義各是什麼。
擬人是指把物當作人來寫,或者用表現人的特性的詞來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變成人。比如,下面的兩個句子就運用了擬人手法∶
大山的中央有一潭溫柔的綠水。
清風撫摸著她的臉頰,好像在說∶"睡吧,別擔心。"第一個句子中的"溫柔"本來是形容人的形容詞,這裡用來形容綠水,所以綠水就有了人的特性。
第二個句子,清風本來不會說話,但是把人特有的動作加在清風身上,清風就有了人的特性。
那麼擬物手法又是什麼呢?
擬物就是把人當作物來寫,使人具有物的動作、情態等。或者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比如∶
月光靜靜地流瀉在草地上。
"公平"多少錢一斤?
這兩句話就是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第一個句子裡把月光"比擬成"流水",瀉到草地上。第二個句子是把"公平"擬作貨物。
而比喻,是根據兩個事物的相似點,把一個事物比作另—個事物。所以,在比喻裡,喻體一定要出現,本體可以不出現。而在比擬中,本體一定要出現,擬體可以不出現。
看完下面這組句子,你就知道比喻和比擬應該如何區分了∶
黃河從懸崖跌落,滾滾前進。———黃河從懸崖跌落,猶如千軍萬馬一樣前進。
這兩個句子中,前面的一個是比擬,因為只出現了本體。而後一個是比喻,因為喻體出現了,本體和喻體有明顯的主次之分。
因此,區別比喻和比擬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
運用比喻,喻體必須出現;
運用比擬,本體必須出現。
怎麼樣?小朋友,看了上面的分析,你知道該怎麼區比喻和比擬了嗎?
區分比喻、比擬.使用比擬的小竅門:
(1)有"物"的句子——利用典型例句分清比喻和擬物。
比喻和擬物應該是最難區分的兩種修辭手法了。
其實,要想分清這兩種修辭 ,並不難。已經總結了一個好方法——在同一個句子裡同時使用比喻和擬物,通過前後對比,找出兩者的不同。
有一個小學生為了分清比喻和擬物,專門收集了一些句子,這些句子同時包括比喻和擬物。
比如,這個句子∶"鄱陽湖就像一面大鏡子,而湖邊的山丘是那樣蒼翠,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端。"
前半句∶"鄱陽湖就像一面大鏡子",用"像"連接本體和喻體,是比喻。而後半句中的"流動",這是流水才有的動作,所以這半句不是比喻句,而是比擬句,賦予山丘以流水的動作,是把山丘當作流水。
如果我們像這個小朋友一樣,把比喻和比擬放在同一個句子中,通過前後對比分析,那麼兩種修辭手法的區別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2)有"人"的句子—並不一定都是擬人。
有"人"的句子就一定是擬人嗎?
估計很多小學生一看到這個問題就會說"是",有沒有"人"並不是判斷擬人的標準。
比如,這個句子:"大地,你寬廣的胸懷緊緊擁抱住山川草木,你有力的臂彎託起了美麗的家園。"
這個句子並沒有出現人,但是,直接用"你"來形容大地,而"你"是用來形容人的人稱代詞,所以小朋友,記住了,這個句子雖然沒有"人",但它卻是典型的擬人句。
同樣的道理,有"人"出現的句子也不一定是擬人句。比如∶"寬大的芭蕉葉像是古代美女的衣袖。"
雖然有"美女"出現,但是這個句子可是不折不扣的比喻句。因為有本體,有喻體,還有比喻詞"像"。
所以,小朋友,判斷擬人句的時候,要從擬人的定義出發,有"人"的句子可不一定都是擬人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