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輩子都知道自己的視力是多少,卻不一定知道聽力是多少。」今年的3月3日是第21次全國「愛耳日」。而對彭駟慶來說,應該是第四或第五次「愛耳日」才對,「因為過去許多年裡,自己並沒意識到聽力的重要,也沒意識到這個節日的存在」。
直到他和石城川、陳國強三位好友一同投身信息無障礙事業中,自主創業研發了幫助聽障人士與健聽人士交流的音書軟體時,「聽」這件事才開始令他格外重視。「很多人以為聽力就只是聽障人士需要關心的事情,其實不是的,它是需要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的健康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國「愛耳日」遇上疫情防控期,全國各地許多的線下科普及公益諮詢活動都轉為線上進行。而為了讓更多人保持對聽力健康的關注,廣東省聾人協會與音書以及多家公益組織、愛心企業聯合展開線上愛耳日公益活動,讓人們可以在家裡測量自身的聽力水平,同時也為全國各地的聽力障礙患者提供專業的聽力服務。
世界衛生組織的宣傳海報
容易遺忘的數字:全球大約有 4.66 億多人存在聽力障礙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 4.66 億多人存在聽力障礙,在聽障人士人數居多的國家裡,中國也位列其中。據估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9億多人出現殘疾性聽力損失。」彭駟慶投身信息無障礙事業才4年,但關於「聽」的一系列數據早已經熟記於心。
即便是國內,據官方統計,也有約2千萬人存在聽力障礙,而有的市民可能存在一定的聽力損失,卻沒有關注到,實際上,存在聽力損失問題的人可能更多。在他看來,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今年全國「愛耳日」的主題,正是「保持聽力,終生受益」——不讓聽力損失影響您的生活!
世界衛生組織上的相關數據
「這就意味著,愛耳日不僅僅是聽障群體的一個節日,更應該是一個全民對於一個重要健康議題的關注日子。」彭駟慶告訴記者,據相關機構統計,全國約有7200萬人存在聽力方面的障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老年人,由於對聽力問題的認知度不夠,導致老年聽力障礙者無法對自身的聽力問題有全面直觀的了解。另一方面,相比於視力情況,大部分的健聽人群對自身的聽力情況也了解的非常少。
針對大眾對於聽力問題的知曉度,廣東省聾人協會、音書科技以及多個公益組織、愛心企業聯合推出了「你的聽力是多少『度』」愛耳日公益活動。彭駟慶說,該活動通過音書軟體提供免費的在線聽力服務,通過人工智慧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讓人們可以在家裡測量自身的聽力水平。
巧妙的科普:視力能測,「為什麼聽力不能測」
「大家每年都會體檢,但往往能看到視力測試,卻不見有聽力測試,但聽力真的就是完全割裂為『正常』和『障礙』嗎?」彭駟慶分享道,年輕人們其實也是耳鼻喉科的「常客」:熬夜工作、長期戴耳機後,耳鳴、中耳炎等問題經常找上門來,稍不留意就會影響聽力。
實際上,記者了解到,人們對視力的關注度和了解程度遠高於聽力,一定程度也源於聽力測試的難度。據悉,相比於只需視力檢測圖,在測聽方面,醫院一般配備專業的測聽室,類似一個隔音的小屋子。
該活動通過音書軟體提供免費的在線聽力服務,並給出相關聽力說明
而測聽分為主觀測聽和客觀測聽,主觀測聽最常見的為純音測聽。患者進入測聽室,佩戴專業的測聽耳機,檢查者通過測聽儀器重複給出不同響度不同頻率的聲音,測試患者能聽到的最小聲音,叫做聽閾。客觀測聽則包括畸變耳聲發射、聽性腦幹誘發電位等等,也是通過各種不同設備測試患者的聽力程度。
「人們很難接觸到,但並不意味著聽力是個小事情,永遠不變。」彭駟慶說,他們希望通過移動端的一個聽力測試,儘可能地讓公眾了解聽力原來是可測的,和視力一樣有「度數」。他補充道,聽力測試結果僅供參考,如發現聽力問題,建議前往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多項活動走近無障礙:除了測聽力,還可以免費學手語
彭駟慶說,疫情期間出行不便,不僅僅希望大家在家即可了解聽力情況,掌握自己的聽力變化,及時保護好聽力,關注到自身的聽力情況,也希望有聽力障礙的人士可以了解到獲取聽力服務的途徑。
「不僅僅聲音是彼此溝通的方式,手語也是。」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聾人協會在疫情期間還聯動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手語協會聯合推出了疫情防控手語微課堂。廣東省聾人協會會長範宜濤告訴記者,「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各屬不同單位的微課堂工作人員不方便線下研討課件,更不能聚在一起使用專業設備錄製視頻,老師們和志願者們克服種種困難,各自在家使用手機錄像錄音。」
手語老師張輝分享「隔離不隔愛」的手語
「依法科學有序防控疫情」「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隔離不隔愛」「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範宜濤告訴記者,正值疫情防控期間,也是希望以此為契機,一起傳承知識、服務社會、科學防控、共同戰「疫」,讓愛「聽」得見。
範宜濤透露,希望接下來通過在線測驗的方式,在2020年全年開展10次測驗(50題),2次大考(期中、期末),加上手語微課堂的方式,帶動廣東全省1000位以上的愛心人士參與手語學習,完成全年的通用手語推廣。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蘇贊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