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大戰青獅精,或涉明朝皇帝一個秘密?烏雞國國王原型之謎!

2020-12-14 白馬晉一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烏雞國,烏雞是什麼意思?可以肯定的是這裡的「烏雞」不是指家禽的種類,因為裡面的故事與禽類無關;要是有關也只能是取其諧音「禽」,是不是要罵裡面的某個角色像——禽獸?如果故事中要是有「虎」、「豹」之類的,倒也能坐成這一假設。

「烏雞」二字的諧音在土族語言中是指「喝著」的意思,跟酒水之類有關。《西遊記》故事中,烏雞國王在水井底下被淹了三年,用「烏雞」為該國題名,很明顯是要影射一位明代被水淹死的皇帝了。

在明朝有十六位皇帝,被水淹死的就有兩個:一是正德朱厚照,二是天啟朱由校。《西遊記》作者是無法見證朱由校被淹的經歷。從劇情角色全真道人是一頭被閹割了的雄獅幻化的,烏雞國王要影射的只能是朱厚照!因為朱厚照沒有留下子嗣,他駕崩後皇位留給了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

被閹割的青毛獅子精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他下界為妖是為了了結烏雞國王和文殊菩薩之間的一段恩怨,這是《西遊記》故事要講的「明線」。也就是說在本章回中要在烏雞國要講一講佛教的——因果報應理論。「暗線」只能用暗示、明示、影射、象徵等手法進行表現,要讀懂《西遊記》必須要有一定的綜合知識儲備才行。下面對文學手法「象徵」作一科普:

象徵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藉助於某一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徵,寄寓藝術家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手法。象徵的本體意義和象徵意義之間本沒有必然的聯繫,但通過藝術家對本體事物特徵的突出描繪,會使藝術欣賞者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從而領悟到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含義。運用象徵這種藝術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可使複雜深刻的事理淺顯化、單一化,還可以延伸描寫的內蘊、創造一種藝術意境,以引起人們的聯想,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象徵可分為隱寓性象徵和暗示性象徵兩種。象徵不同於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內容更為深廣,有的作品的藝術形象,甚至全用象徵手法表現出來。

《西遊記》要講什麼?

至今,人們仍然拘泥於《西遊記》的神魔故事之中不能自拔。實際上在講述神魔故事的字裡行間,埋伏著大量的用來象徵明朝社會現狀的象徵本體,將這些本體摘錄出來,通過「頭腦風暴法」羅列其可能要象徵的客體意義,結合作品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推斷出作品要反應的主體思想,這不可以是一種解讀《西遊記》的方法嗎?

我們通常認知的《西遊記》故事,是一段段完整的、符合神魔邏輯理論的、能與讀者產生強烈共鳴的神魔故事。但這些都是虛幻的,除了作為遊戲之外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不得不承認讀者群體對中國社會歷史等各種綜合學科的認知程度是分層次的。因此《西遊記》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能讓各個階層的讀者都能歡喜如狂,糾其原因就是西遊作者所講的故事本身也就分有多個層面。比如在車遲國章回中有一句話:「呀!那車子裝的都是磚瓦木植土坯之類;灘頭上坡坂最高,又有一道夾脊小路,兩座大關,關下之路都是直立壁陡之崖,那車兒怎麼拽得上去?」若讓小學生讀,這句話是說一群和尚在拉車,路很陡峭;如果讓道士讀這段話,他會說這是教人在練功,「夾脊小路」是指人的脊梁骨,「兩座大關」是指脊背上的兩個穴位,傳說中的如來從他娘親的第三根肋骨下出生,指的就是這個練功運氣很重要的穴位之一;如果讓和尚讀,會不會說道士們搶了他們的飯碗,並一直在受壓迫?西遊中的豬和尚可是只記得吃啊!假如讓西遊作者來解釋,他又會怎麼說呢?

筆者是土族人,從《西遊記》中認出了只有土族獨有的土族文化,這不:孫悟空來到烏雞國——行者道:「和尚,我不打你。我問你:「這寺裡有多少和尚?」僧官戰索索的道:「前後是二百八十五房頭,共有五百個有度牒的和尚。」

數字「二百八十五」?很具體!「五百」在《西遊記》中是常用詞。通過這數字能聯想到什麼呢?

當筆者看到《西遊記》第三回的一段敘述時,就認定孫悟空的原型是——吐谷渾。這段話是:悟空執著如意棒,徑登森羅殿上,正中間南面坐上。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來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裡,捧出五六簿文書並十類簿子,逐一查看。裸蟲、毛蟲、羽蟲、昆蟲、鱗介之屬,俱無他名。又看到猴屬之類,原來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裸蟲,不居國界;似走獸,不伏麒麟管;似飛禽,不受鳳凰轄。另有個簿子,悟空親自檢閱,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號上,方注著孫悟空名字,乃天產石猴,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

這段話中的兩個數據都與吐谷渾政權的重大歷史節點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孫悟空的名字不在猴屬之類!人們都說孫悟空是猴子,《西遊記》中也是以猴子形象出現,但在這段文本中明示孫悟空不屬猴類,而是人類。且在另一個冊子上,說明孫悟空不屬於大唐人。《西遊記》中這些描述都是隱寓性象徵手法。

西遊作者在寫這一章回時肯定是感慨萬千——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麼這等難行?我記得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秋殘冬至,有四五個年頭,怎麼還不能得到?」行者聞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謊,人間就有這般大門?」行者道:「兄弟,我們還在堂屋裡轉哩!」沙僧笑道:「師兄,少說大話嚇我,那裡就有這般大堂屋,卻也沒處買這般大過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孫看時,把這青天為屋瓦,日月作窗欞,四山五嶽為梁柱,天地猶如一敞廳!」

感慨之餘,也透露了作者自己的心靈軌跡:「烏雞國」在神魔層面已經遠離大唐國,也就是早到了西方外國,實際上作者要講的真正故事卻是本國的故事,也就是還在大明朝的「堂屋」裡,堂屋是一個家庭的主屋,象徵的則是一國的統治中心——皇宮。

實際上本章節的標題「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也明示了下面要講的故事:正面講佛教的因緣,旁門要講明朝的故事。「見月明」只是託詞,「明」字才是關鍵!

唐僧舉步出門小解,只見明月當天,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來侍立。因感這月清光皎潔,玉宇深沉,真是一輪高照,大地分明,對月懷歸,口佔一首古風長篇。詩云:「皓魄當空寶鏡懸,山河搖影十分全。瓊樓玉宇清光滿,冰鑑銀盤爽氣旋。萬裡此時同皎潔,一年今夜最明鮮。渾如霜餅離滄海,卻似冰輪掛碧天。別館寒窗孤客悶,山村野店老翁眠。乍臨漢苑驚秋鬢,才到秦樓促晚奩。庾亮有詩傳晉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麵寒無力,清映庭中健有仙。處處窗軒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

這是一首極美的詩,表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情,但詩句「庾亮有詩傳晉史,袁宏不寐泛江船。」點出了本章回真正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詩句中的庾亮是東晉名士。

當然,如果只想泛泛地作表面理解,「庾亮」只是指被月光照亮了的、依山而建的房子而已;但別忘了劇情中行者是這樣說的——行者近前答曰:「師父啊,你只知月色光華,心懷故裡,更不知月中之意也。」為了理解這「月」中之意,我們再作引深無妨。

不妨科普一番庾亮。

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規。潁川郡鄢陵縣(今河南鄢陵北)人。東晉時期外戚、名士,丞相軍諮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

庾亮姿容俊美,善談玄理,舉止嚴肅遵禮。早年被琅邪王司馬睿召為西曹掾,先後任丞相參軍、中書郎等職,頗受器重。其妹庾文君又嫁世子司馬紹(晉明帝)為妃,他與司馬紹也結為布衣之交。王敦之亂時,以左衛將軍協同諸將平叛。

司馬紹駕崩後,庾太后臨朝,庾亮名義上與王導等人共同輔政,實則擁有決斷政事之權。他執政後,一反王導的寬和,依法斷事,又殺南頓王司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後執意徵流民帥蘇峻入京,造成了蘇峻之亂。京師陷落後,庾亮逃奔尋陽,與江州刺史溫嶠共推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平定了動亂。亂事平定後,庾亮出鎮豫州。陶侃死後,又代其為徵西將軍,兼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諸軍事。

鹹康五年(339年),庾亮部署諸將,意圖北伐,但遭朝臣反對。不久,重鎮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憂悶成疾,終於鹹康六年(340年)逝世,年五十二。獲贈太尉,諡號「文康」。

《西遊記》烏雞國這一章回中,牽扯出名人庾亮,筆者猜測有兩種含意:其一、庾亮是東晉名士,西遊作者是想將讀者的視線引到永嘉「八王之亂」時代,因為就在這段時期,吐谷渾率七百帳人馬毅然西遷,在青海建立功勳。作者將僧舍、度牒和尚的數目巧合於吐谷渾國的生辰年、餘部後裔被羈糜的期限等,為的是夯實他想要影射象徵的對象。這裡的「度牒的和尚」是指拿有國家頒發的、有執照的和尚,這也象徵吐谷渾政權在中央王朝視覺中的合法性。其二、西遊作者很可能仰慕名士庾亮的、為了國家利益而勵精圖治的精神,還有可能覺得作者自己的遭遇與庾亮的經歷類同的地方!

唐僧對著月亮發呆,筆者又想起了《西遊記》中與月亮有關的一首詩: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生命無他說。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洩。休漏洩,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裡種金蓮。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其中的「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西遊記》作者直接點明了他要譏諷的對象:「明朝的烏龜忘八旦!」

唐僧師徒接著還要揭月中所藏的秘密了——行者近前答曰:「師父啊,你只知月色光華,心懷故裡,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月至三十日,陽魂之金散盡,陰魄之水盈輪,故純黑而無光,乃曰晦。此時與日相交,在晦朔兩日之間,感陽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陽現,初八日二陽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繩,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陽備足,是以團圓,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陰生,二十二日二陰生,此時魂中魄半,其平如繩,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陰備足,亦當晦。此乃先天採煉之意。我等若能溫養二八,九九成功,那時節,見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詩曰: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採得歸來爐裡煉,志心功果即西天。」那長老聽說,一時解悟,明徹真言,滿心歡喜,稱謝了悟空。沙僧在旁笑道:「師兄此言雖當,只說的是弦前屬陽,弦後屬陰,陰中陽半,得水之金;更不道水火相攙各有緣,全憑土母配如然。三家同會無爭競,水在長江月在天。」那長老聞得,亦開茅塞。正是理明一竅通千竅,說破無生即是仙。八戒上前扯住長老道:「師父,莫聽亂講,誤了睡覺。這月啊:缺之不久又團圓,似我生來不十全。吃飯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說有粘涎。他都伶俐修來福,我自痴愚積下緣。我說你取經還滿三途業,擺尾搖頭直上天!」三藏道:「也罷,徒弟們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這卷經來念一念。」行者道:「師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時的經文,那本不熟?卻又領了唐王旨意,上西天見佛,求取大乘真典。如今功未完成,佛未得見,經未曾取,你念的是那捲經兒?」三藏道:「我自出長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時的經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閒,等我溫習溫習。」行者道:「既這等說,我們先去睡也。」他三人各往一張藤床上睡下。長老掩上禪堂門,高剔銀缸,鋪開經本,默默看念。

在這一段對話中,師父與徒弟之間的認知水平完全被顛倒了!唐僧呆呆地望著月亮在想家,孫悟空大講「月相變化」與「五行」之間的關係,沙和尚在講「五行」相生相剋之理,豬八戒似乎在講宋人呂蒙正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及明人馮夢龍的「吉人自有天相」。

徒弟們變成了高人,唐僧在這裡變成了懵懵懂懂的小學生,他從徒弟們給他的講解中頓悟的神情也步步在提升:一時解悟,明徹真言;亦開茅塞,正是理明一竅通千竅,說破無生即是仙;但聽完八戒的真言,只說了兩個字:「也罷」!

實際上,那個徒弟講出的話是最厲害的真理呢?筆者認為八戒的才是,八戒的意思是:「閒話少說,耽誤了我的瞌睡!」因為有詩云:「樓頭初鼓人煙靜,野浦漁舟火滅時。」到了睡覺的時刻安靜地睡覺,這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作為讀者之一的筆者的感悟卻只有四個字——韜光養晦!

因為沙僧剛說過:「三家同會無爭競,水在長江月在天。」據《法演禪師語錄》卷三(大正藏47冊,667頁上中。):送蜀僧

相聚淮南四十年,而今歸去路三千。

有人若問西來意,水在江湖月在天。

在這裡《西遊記》作者借沙僧之口也在懷念他與「公安三袁」等士人朋友們之間相處的日子,也借這首《送蜀僧》暗示自己跋涉「路三千」、蹉跎來「西塞」的經歷。至於這「三家同會無爭競」中的「三家」,可以有多種象徵意象,筆者感覺是指烏雞國王、全真道人、皇太子這三個角色會在一起是為了象徵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小說中,將同一個人物原型的數個特徵由數個文學角色來表徵是常有的事。

烏雞國王可以代表朱厚照的本象,他被推入井底被孫悟空所救,象徵朱厚照落水但沒有立即死亡;被閹割的雄獅顯化的全真道人代表朱厚照的替身,象徵朱厚照該完成的國事功課推給太監們去完成;太子打獵的情節代表朱厚照滑稽的行為,孫悟空幻化成兔子,是故意讓太子射中的,象徵朱厚照在親徵叛王寧王時,把早已擒拿歸案的寧王放回去再作亂,由自己親手擒回。孫悟空幻化的兔子的顏色,也很有講究:是白色,後又稱之為「玉兔」。這是影射朱厚照的一名孌童被賜名為:「羊脂玉」!

《西遊記》在講神魔的同時,還在講著更為精彩的歷史故事,但把重點要講的歷史故事「隱匿」了。按道家的陰陽學說,歷史故事應該為「陽」,神魔故事應該為「陰」,但在《西遊記》中被顛倒了。這正所謂的「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這也是唐僧與師徒們在月下進行師徒角色轉換的寫照,也是對大明王朝倒懸於水火之中的再現!

下面羅列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奇葩故事,以補充《西遊記》中殘缺的「陰」的一面: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

朱厚照從小機智聰穎,喜歡騎射。即位後史書上出現兩極評價,一方說他處事剛毅果斷,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而且,他在位時臣下仍有不少賢才,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位帝王治下總體上仍有可稱道之處。應州大捷大敗韃靼軍,立下了一戰功。在應州一戰中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所以說他又是一個好的將領。

另一方面說他為政期間荒淫無道,國力衰微,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很多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但武宗雖嬉遊玩樂,卻也有抵禦邊寇之功,大事上從不怠慢。

然而通過近些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歷史學家對此頗有分歧,人們對武宗的認識有所改變,武宗只不過只是喜歡玩樂,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為人卻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人。從其所指揮的應州大捷來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皇帝。(筆者批:評價一位皇帝,不能用評價普通百姓的標準,評價皇帝應該用評價皇帝的標準,歷史上有很多明君可以作為參考)

朱厚照生母為張皇后,兩歲時即被立為皇太子。由於明孝宗一生只寵愛張皇后,而張皇后只為其生了兩個兒子,次子朱厚煒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聰明,老師教他的東西總是能很快學會,按理說他應該成為一個很好的皇帝,但是周圍的太監,毀了這個聰明的孩子。

東宮隨侍太監中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太監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稱為「八黨「,後又號作「八虎「。他們橫行無忌,利用皇帝的寵愛,肆行排擊反對他們的大臣,朝中內閣只有李東陽與焦芳二人。為討武宗歡樂,每天都進獻鷹犬、歌舞、角牴等戲,當時的東宮被人們戲稱為「百戲場「。年幼的武宗不能抵禦這些東西的誘惑,於是沉溺其中。後來讓人修建豹房,整日沉溺於女色,而且武宗在豹房的寵嬖中有為數不少的孌童,學業和政事當然也就荒廢了。

武宗曾以各種方法搜羅男寵,他從宮裡的太監中鱗選孌童作貼身隨從,當然也與他們進行性娛樂活動。他在外出遊幸活動中亦四處搜羅孌童:武宗南幸,至楊文襄家,有歌童侍焉。上悅其白皙,問何名,曰楊芝。賜名曰「羊脂玉」,命從駕北上。先是上出宣府,有歌者亦為上所喜。問其名,左右以「頭上白」為對,蓋本代府院中樂部,鎮守太監借來供應者,故有此諢名。上笑曰:「頭既白,不知腰間亦白乎?」逮上起,諸大璫遂閹之。蓋慮聖意或欲呼入內廷,故有此問。

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王子伯顏叩關來襲。朱厚照大為興奮,火速回京布置親徵。其時距土木堡之變不到七十年,朝臣聽到「親徵「二字不禁神經過敏。於是又是一輪的規勸、教訓,甚至威脅,但朱厚照決不願意放過這次實戰機會,終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統兵出戰。作為懲罰,他不給任何一個文官隨駕的榮幸。

雙方大戰幾天,朱厚照親臨前線同敵人戰鬥,據說還親手斬敵一人,不過也險象叢生,「乘輿幾陷「。朱厚照親自指揮的這場戰鬥,取得了殺敵十六名,己方傷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人的戰績,這當然也算得上一次勝利,因為韃靼軍終於被打退了。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久懷異志、陰謀作亂的江西寧王朱宸濠殺死朝廷命官,率眾起兵作亂。朱厚照找到藉口,再次御駕親徵。為圖個耳根清淨,下旨「再言之,極刑「。群臣已經領教了皇帝的執拗,自己也精疲力竭,只好隨他去了。

同年八月二十二日,朱厚照率領大軍從北京出發。按慣例出師是不能帶內眷的,朱厚照和他寵愛的劉娘娘相約在潞河會面。劉娘娘相贈一簪,以為信物——如此看來,這皇帝老爺確實有點兒浪漫。孰料朱厚照縱馬過盧溝橋時把簪子顛掉了,遂按兵不行,大索三日不得。如此領兵,簡直是兒戲。

八月二十六日後,大軍走到涿州,卻傳來了再壞不過的消息——南贛巡撫王陽明絲毫不懂得體察聖意,居然不等朝廷降旨就率軍徵討,三下五去二就把不爭氣的寧王活捉。厚照聞報跌足不已。叛賊已平,還親什麼徵呀?但朱厚照自有他的鬼聰明,他隱匿捷報,繼續南行。軍至臨清,依約派中使去接劉娘娘,但劉美人不見信簪,辭謝說:「不見簪,不信,不敢赴。」武宗見美人心切,沒有辦法,便獨自乘舸晝夜兼行,親自迎接美人。

十二月一日,武宗抵達揚州府。第二天,武宗率領數人騎馬在府城西打獵,從此,天天出去打獵。眾臣進諫無效,便請劉美人出面,終於勸住了好玩成性的皇帝。十二月十八日,明武宗親自前往妓院檢閱各位妓女,一時花粉價格暴漲,妓女身價倍增。

這一鬧足足八個多月。王陽明早在六個月前就把寧王押到了南京,苦求皇上受俘,朱厚照一概不準。最後王陽明終於福至心靈,重新報捷說所有功勞全是大將軍朱壽先生的,靠他老人家的威德和方略,以及他身邊的一幹功臣,才能迅速平亂,自己親冒矢石、大戰鄱陽的事跡自然一字不提。這一本遞進去,旋即準奏。

受俘之後,朱厚照總算勉強同意北返。走了一陣子,又突發奇想:要把寧王放回去再作亂,由自己親手擒回。臣下聞之如五雷轟頂,勸諫的話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回程路上,武宗遊鎮江,登金山,自瓜洲過長江。八月,經清江浦,武宗見水上風景優美,魚翔淺底,頓起漁夫之興,便自駕小船捕魚玩耍。結果,提網時見魚多,武宗大樂,盡力拖拉,使船體失去平衡,他本人也跌落水中。明武宗在北京長大,不懂遊水,入水後手忙腳亂,一陣亂撲騰,親侍們雖然把他救起,但水嗆入肺,加之惶恐驚悸,身體便每況愈下了。也可能他是受驚之後,加上秋日著涼,引發了肺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武宗一行才回到北京。正月十四日,武宗仍舊強撐,在南郊主持大祀禮。行初獻禮時,武宗皇帝下拜天地,忽然口吐鮮血,癱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大禮不得不終止。三月,武宗已處於彌留狀態,他對司禮監太監說:「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言畢崩駕於豹房,時年三十一歲。

唐僧師徒在接下來的兩個章回中完成了讓烏雞國王還陽、降妖的工作,完善了對佛學「因果報應」理論的闡釋,唐僧入住寶林寺,睡前還溫習了兩部經卷《梁皇水懺》和《孔雀真經》。

佛教中經目很多,但《西遊記》為什麼要安排這兩部經卷讓唐僧在寶林寺進行溫習呢?第一部《梁皇水懺》是《西遊記》作者對《梁皇寶懺》稍作改動而得名。《梁皇寶懺》是梁武帝為了超度皇后郗氏而制的《慈悲道場懺法》,後來就簡稱為《梁皇寶懺》。其內容是皇后郗氏在生前不尊佛、作惡,死後變成蟒蛇後來找梁武帝懺悔的佛教故事。讓唐僧溫習《梁皇水懺》是為了烘託文殊菩薩與烏雞國王之間的因果恩怨的。

《孔雀真經》是傳入華土漢地最早的密教經典之一。公元317年,即東晉元帝建武元年,西域僧,帛尸梨蜜多羅譯《大孔雀王神咒》。到了盛唐時期,不空大師翻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和《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畫像壇場儀軌》,並在皇宮裡設孔雀法壇,灑淨作法,祈雨祛災。在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三百餘年的發展,孔雀經曾有八次滾動翻譯。孔雀法的弘傳在盛唐達到了高潮。

筆者最為驚嘆的是《孔雀真經》的翻譯是在公元317年!這一年吐谷渾王吐延帶箭歸西。做這樣的安排有可能為了夯實對吐谷渾生辰年的暗示效果,也有可能為以後朱紫國中的佛教故事——「雌孔雀帶箭歸西」作一鋪墊。更有可能是筆者自身神經過敏所致,但《西遊記》作者要把唐僧師徒下榻的寶剎取名為「寶林寺」,肯定是想用「寶」字的諧音迎合朱厚照的別墅——豹房的「豹」字,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相關焦點

  • 烏雞國的獅猁怪與獅駝嶺青獅精是同一隻獅子嗎?原來他們差別很大
    諸如擺下「釘耙宴」的黃獅精,為子孫報仇的九頭元聖,烏雞國的獅猁怪,以及獅駝嶺上的青獅精。他們無一不是武藝超群的妖怪,可謂是讓孫悟空吃盡了苦頭。西遊記中的這幾位獅子精中,除了黃獅精之外,其他都是天庭上神仙的坐騎。其中九頭元聖是原始天尊的坐騎,而獅猁怪與青獅精卻都是文殊菩薩的坐騎。
  • 《西遊記》烏雞國——大明王朝的一個縮影
    結果在《西遊記》裡,烏雞國也是一個很亂套的國家。這個亂,寫得很形象。很有諷刺意味。因為,寫小說的人,就是想通過烏雞國的亂象,來諷刺《西遊記》作者所在的明朝嘉靖年間那種黑暗的政治朝局。我們首先來看國王。這個國王很昏庸。為什麼那個妖道全真會來惑亂朝綱?按小說中敘述,這是因果報應,國王做壞事了。三年前文殊菩薩見他樂善好施,化成凡僧來度化國王,結果,幾句話不對付,惹惱了國王,把它捆到河裡,淹了三天三夜。
  • 他是《西遊記》版哈姆雷特叔叔,害國王,搶王位,兩次與孫悟空交手
    第一次是在烏雞國的時候,這頭獅子精在御花園裡害死烏雞國國王,變作國王的模樣當了國王,並且「霸佔」了王妃。儼然成了《王子復仇記》裡哈姆雷特的叔叔。 如果不是碰到唐僧師徒,他這輩子就當國王了。
  • 青毛獅子怪之謎:獅駝嶺烏雞國為何各有一隻?孫悟空或許知道答案
    而我們看,孫悟空以前打妖怪,都是以趕盡殺絕為目標,下手狠辣。可是孫悟空降服青毛獅子怪的時候,卻是處處留情。證據二,咱們假設文殊菩薩有兩隻青毛獅子怪,那麼,孫悟空降服這隻獅子後,他是不是得去看看另外一隻獅子在幹啥呢?而兩隻青毛獅子怪,一隻在烏雞國,一隻在獅駝嶺,按理說他不可能不知情啊,本來就是他有意為之。
  • 與悟空交戰不過三回合,青毛獅子精憑啥霸佔了三年烏雞國國王?
    八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有兩匹坐騎,一個是烏雞國的妖精是青毛「獅猁怪」;另一個是獅駝嶺的大魔是「青獅精」。有人說他倆妖精是同一個,筆者認為他們倆並非同一個,而且兩頭獅子實力差別很大,獅猁怪與孫悟空交戰三回合便狼狽逃竄,而獅駝嶺的大魔卻能與孫悟空大戰二十回合不分勝敗。讓人覺得奇怪的是,與悟空交戰不過三回合,青毛獅子精憑啥霸佔了三年烏雞國國王?
  • 朱紫國背後的歷史密碼:孫悟空大戰賽太歲,或藏明朝皇帝一個秘密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唐僧師徒經過朱紫國,國王因失去心愛的金聖宮而生病,孫悟空用瀉藥「巴豆」、馬尿(馬肚靈)、龍王的口水鼻涕為國王「洩其火」、「安其神」、「壯其陽」治體病,再降妖找回金聖宮治其相思病。在這一回中,孫悟空懸絲診脈說:「診此貴恙是一個驚恐憂思,號為雙鳥失群之證。」
  • 《西遊記》探秘:孫悟空大鬧比丘國,或藏明代皇帝一個秘密?
    至於「道德」,表面上看是道家用語,實際或暗指在金殿之上「皇權」與「道德」的關係,是為士人一族世世代代進行著的博弈和永恆的傷痛……百回本《西遊記》產生於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的士人之手(筆者傾向於指代萬曆年間故事),其主旨早在百回本世德堂刻本《西遊記》序言中說的很清楚了:「孫悟空是心猿,比喻心神,白龍馬是意馬,比喻意識。八戒,是要戒除八種不良,比喻肝氣,屬木。
  • 第210集烏雞國皇宮內孫悟空與妖怪對質
    話說孫悟空與豬八戒把烏雞國國王從井裡撈出來,又上天向太上老君處借了九轉還魂丹救活了國王。國王感激唐僧等人的救命之恩,願意服侍他們一直到西天以報恩情。悟空見國王知恩圖報,是個明君,就下定決心必然要打殺妖怪替他報仇。
  • 烏雞國國王還有一重身份,降服獅子精後,悟空才明白
    說來西行路上的烏雞國國王也是一個背景深厚之人,烏雞國王的遭遇都是他自己種下的因所得的果罷了。烏雞國唐僧一行人借道烏雞國,卻不想發生了怪事情。唐僧居然夢到烏雞國真正的國王被淹在水井裡面已經三年了,而現任的那個烏雞國王是個妖怪變的,而且沒有一個人發現這件事情。唐僧可是金蟬子轉世,佛根深厚之人,是能避免邪祟之物的影響的。
  • 西遊記中比較厲害的三位國王都是誰?
    若是一個普通的凡人,他什麼本領都不會,遇到妖怪之後,下場只會有一個,就是死亡。若是很牛的凡人呢?結果就大有不同了,他們可以想方設法把妖怪鎮住,甚至是降服妖怪。接下來筆者就來跟大家講一下《西遊記》中有哪些厲害的國王。第一,比丘國王。比丘國王年紀很大,但他卻有一顆年輕的心,儘管自己擁有無盡的財富,他都不怎麼在意,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夠返老還童。
  • 《西遊記》中的最慘國王,因為冒犯了菩薩,讓自己假死了三年……
    ▲烏雞國國王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小插曲」,它涉及到的人物,就是一個國王和一個菩薩。這個國王因為平時喜歡修行,所以聽他就希望最後可以修成正果。因此文殊菩薩就化作一個和尚來考驗他修行的根基。這個國王就是後來託夢給唐僧,被豬八戒和孫悟空從井裡救上來的烏雞國的國王。那麼他作為國王,他為何為什麼會落入自己皇宮的後花園中的井中?僅僅是因為他一時失足,不慎掉入井中這麼簡單?顯然不是,相信看過《西遊記》的人都是知道的,他是被變成道士的一個獅子精推入井中的。然後這個獅精變作國王的模樣,在烏雞國當了三年的國王。直到唐僧的到來,才就過把國王救活,趕跑了獅子精。
  • 文殊菩薩被烏雞國王五花大綁,泡在水中三天三夜,你看他說了什麼
    唐三藏師徒四人跋山涉水,別了金銀角大王之後,來到了烏雞國。臨近傍晚時分,一行人找到了一家寺廟借宿,原本以為他們將跟往常一樣,次日吃了早飯之後前往宮殿,找國王換取通關文牒。誰知,唐三藏做了一個夢,打破了所有的寧靜。
  • 第214集佛祖選擇青獅精禍亂烏雞國的原因
    話說孫悟空在烏雞國朝堂之上揭破了妖怪的陰謀,二人大打出手。妖怪自然不是悟空的對手,就在悟空將要打殺時,文殊菩薩前來阻攔。他說此怪乃是奉佛旨來此,以報當年三日水災之仇。悟空說妖怪侵佔龍位,禍亂後宮,那些妃子們的名聲都被敗壞了。
  • 文殊菩薩為何被烏雞國王浸水裡三天三夜?他的法力不高嗎?
    (六石映像第639期)有人說文殊菩薩的法力其實並不高,能被烏雞國王的侍衛輕輕鬆鬆地就捆了。後文在獅駝嶺輕鬆降服自己的老司機青毛獅子怪,是因為青獅身上有類似孫悟空的緊箍咒一樣的東西,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不急,咱們先去看原著:西遊記第77回,如來佛祖率大隊人馬來降服獅駝嶺三兄弟,青獅還想反抗,文殊、普賢,念動真言喝道:「這孽畜還不皈正,更待怎生!」唬得青獅白象不敢撐持,丟了兵器,打個滾,現了本相。
  • 西遊記中烏雞國的獅子精和獅駝嶺的獅子精是同一個妖怪嗎?
    唐僧師徒第一次遇到獅子精是在烏雞國,這個烏雞國國王乃是妖怪所化,真正的烏雞國國王被獅子精害死了,後來孫悟空與豬八戒救活真的烏雞國國王,揭穿了假國王的真面目。最終救出烏雞國國王,找來了文殊菩薩,將獅子精帶走了。
  • 獅駝國原來真的存在,就在印度
    2、烏雞國(今我國新疆境內)小說第三十六回至第四十回,烏雞國被假國王統治了三十年,真國王的魂魄向唐僧求救。根據考證,烏雞國的原型是歷史上的阿耆尼國,《大唐西域記》裡西域開篇就寫的是阿耆尼國,據說,之所以演化成烏雞國,是因為這個國家有一個別名「烏耆」,經歷史的誤傳,加上想像力,變成了小說家筆下的烏雞國。
  • 難怪烏雞國王不想當菩薩,與文殊菩薩談崩,不是錢的問題!
    《西遊記》故事裡,有一個國家,喚作「烏雞國」,烏雞國王,好善齋僧,驚動了西天如來佛祖,要把金身羅漢的位置賞賜給烏雞國王。沒錯,就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功德圓滿之後,西天如來佛祖賞給沙僧的封號。「金身」代指佛與菩薩,所以,金身羅漢是菩薩果位,負責掌管十八羅漢。
  • 《西遊記》解密:比丘國國王為何敢吃小孩的心?暗藏嘉靖皇帝之謎
    既然說到了小說《西遊記》是諷刺社會的,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小說《西遊記》中最經典的「諷刺場面」,他就是比丘國的皇帝。各位看官回想一下,縱觀整部小說《西遊記》,有哪個皇帝像比丘國國王一樣要吃一千一百一是一個小兒的心?就算是車遲國這般信任道士,那也頂多是讓和尚當個苦力。
  • 歷史上孫悟空的原型是誰?敢罵皇帝,被埋7天不死,一生磊落光明
    但是明朝時期有一個人,其經歷與孫悟空極為相似,他很有可能就是孫悟空的原型。他是誰呢?他就是明朝諫臣——陳諤。正直膽大的言官,罵皇帝是家常便飯陳諤,字克忠,番禺人(今廣州市番禺區),《明史》卷第162有對他的詳細記錄。明朝永樂年間,陳諤以鄉舉人入太學,官拜刑科給事中。刑科給事中為六科之一,主要職責為掌管侍從、拾遺、補闕六部百司等事,屬於我國古代的言官之一。
  • 第199集孫悟空施法引誘烏雞國太子,唐僧初見太子
    話說唐僧在寶林寺做了一個烏雞國國王求救的夢,他便讓悟空解夢。悟空看了放在臺階前的白玉圭認為此夢必定是真,於是與唐僧謀劃一番準備除妖。他們先要把太子引誘前來。第二天天剛亮,孫悟空就讓唐僧在佛前念經,自己則駕雲前去烏雞國查探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