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中國功夫的電影比比皆是,且在中國擁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和大批忠實的粉絲。經常看見功夫片闖進票房前十,很是鼓舞人心,增進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但是,現實中卻有另一種不協調的現象,實戰性弱於中國功夫的跆拳道,卻悄無聲息地在全國各大城市,甚至在一些三四線城市遍地開花,且生意興隆,搶佔培訓市場。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首先了解下跆拳道的歷史!
跆拳道兼具觀賞和實戰性
跆拳道是一種主要使用手及腳進行格鬥對抗的運動,起源於朝鮮半島,由朝鮮三國時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來,在民間流行的一項技擊術。
「跆拳道」一詞直到1955年才由韓國的崔泓熙將軍所創,他退伍後在跆拳道中融合民間元素,最後成型。從此,結束了唐手、空手及各種朝鮮古典武道等名稱混雜的局面,跆拳道自此正式開始了它新的歷史創造。
跆拳道以腿法為主,實戰中講究步法的靈活、腿部的威力。腿法使用時多以後腿進攻,重心落在兩腳之間或偏於前腳,身體姿勢大都以側向站位,以便保護身體和下面要害部位,後腿通過擰腰轉髖發力,增加擊打的力量和速度。
跆拳道經常被誤認為花拳繡腿,其實這主要是被跆拳道裡面的特技或者表演所誤導。這些動作區別於實戰,表演者以腿法為主,結合自身的特長做出精彩的動作。像騰空上踢、騰空掄踢、騰空側踢飛人、360掄踢單腳落地等。
這些特技表演動作由於觀賞性的需要,會漏出很多破綻,因此在實戰中很容易被擊敗。實戰中,跆拳道同樣能夠爆發強悍的戰鬥力。以腿擊為主的跆拳道無論在攻擊範圍、攻擊力量等方面都遠遠超過拳法的攻擊。
實戰中,跆拳道不講究花架子,所有動作都以技擊格鬥為核心,要求速度快、力量大、以一擊必破為目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見跆拳道練習者以拳腳擊碎厚厚木板的原因。
適應能力極強的跆拳道
跆拳道自正式出現以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在世界廣泛傳播,生命力之強令人嘆為觀止。跆拳道也於2000年雪梨奧運會成為奧運正式比賽項目。
跆拳道之所以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就在於它兼具實戰和觀賞性,可以針對性地開展宣傳。
另外,在國內開跆拳道館門檻很低,跆拳道教練員資格證書也很容易拿到,只要有個證書就能開館授業。而國內很多跆拳道教練本身就是為了有資格教學才發的黑帶,實戰能力一般,顯然不可能教出能打的學員,水分相當大。
學員絕大部分只是業餘玩票,並不是真的為了練習格鬥技巧,更不願意在中國功夫上吃苦,甚至有時練得鼻青臉腫。跆拳道特技表演的學習就很符合主流學員的心理,既能耍帥,又不需要吃太多的苦。
跆拳道最大的市場是兒童教學,家長既不希望看到孩子太過軟弱,又擔心孩子習武練成傷人技。這樣,跆拳道實戰能力弱於中國功夫的弱點,反而是迎合市場需求的優點。
小結
首先,我們要拋開跆拳道是花拳繡腿的偏見,它在實戰中的表現同樣出色。其次,我們也要認識中國功夫的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
中國功夫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我們炎黃子孫要有民族自信、大力發揚中國的傳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