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真正的意義在哪裡?保險真正的作用是什麼?保險存在的意義是轉移我們面對的各種風險,真正的作用就是保障,那保障的基礎是什麼?或許90%買保險的人不知道。
活著就要面對無處不在的風險
我們活著,作為個體,面對的風險無非兩種:意外和疾病。我們辛辛苦苦的工作為了什麼?是不是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而當意外和疾病降臨在我們身邊時,工作已經不重要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如何活下去。有人說我命好,意外很難發生在我身上,這無非是賭命而已,因為一旦發生了意外,可能不要命,但一定會要錢的,毋庸置疑吧。
意外要錢,疾病更需要錢,尤其是重大疾病,先看一個簡單的統計數據:急性或亞急性重症肝炎,這種病的併發症多,需要長期藥物治療,平均4~5萬元每年。
治療淋巴瘤的美羅華,其單支價格在2.5萬元左右,5支每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就是12.5萬。
面對上面的這兩種疾病,一個普通家庭,如何承擔醫藥費。即便是有醫保,這種費用,醫保能報銷嗎?能管嗎?
僥倖是我們人都有的心理
心存僥辛,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對待同樣的事情,比如交通事故,有人覺得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真正的意外來臨時,誰能躲得過死神的追擊呢?就像五月份蘭州本地發生的交通事故,即便你小心翼翼地應付著周圍的汽車,也難以躲避迎面撞來的大卡車,這種時候,面對這樣嚴重的交通事故,我們每個人都在祈禱沒有傷亡,可結果不會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改變。早晨出門的我們,再也回不到家裡了!
而這種交通意外事故,每時每刻都在上演,每天都有慘劇發生。
醫保包治百病,為什麼還要線上眾籌?
我有醫保!很多人理直氣壯地說;我公司交五險一金,很多人驕傲地說。而想活下去時,看著手中無能為力的醫保,我們只能開啟眾籌模式,畢竟十幾萬,幾十萬的醫療費,有好幾億人是掏不起的。國務院總理提到,有六億人的月均收入在一千元時,這不就硬生生的反映出了我們六億人面對的一個社會困境和人生選擇嗎?面對醫療費用要十幾萬,幾十萬的重疾,我們是選擇救人還是一了百了?!很現實的一個問題,也是一個極其殘酷的問題,更是一個殘忍的選擇。
重疾不重,那你要有錢。意外不會來,那你是看不到親人的痛苦。
在看一組數據:2019年重大疾病幾個保險公司的平均理賠額:
陽光人壽:5.4萬
平安人壽:7.4萬
新華保險:7.3萬
發現了什麼問題?
想問一下,在物價高速飛漲,醫療膨脹加速的今天,幾萬的理賠金能做什麼?要知道,重大疾病的治療費用,很多都是自費項目,沒辦法通過社保報銷。舉個簡單的例子:治療某些癌症的質子重離子療法,存活率可達90%,但費用呢?一個療程三十多萬,社保不報!
買保險到底買的是什麼?
有人說我買保險買的是保障,這句話非常對,壽險十萬是保障;意外三萬是保障;重疾八萬是保障,都是保障,道理是不是我們都明白。那麼,如果你出事了,嚴重點,死了,全殘,保險公司按照合同約定給到你年邁的父母或者幼小的孩子幾萬元,在當今的社會,能做什麼?
所以,買保險到底買的是什麼?一定要知道,買保險買的就是保額,保額,保額。重要的事多說幾遍。
關於保額的事,這裡說幾點
一、資金不足,先買定期,比如定期壽險,定期重疾險。如果資金充足,考慮終身。
二、一律不要返還,只要消費型的保險。返還型保險保費貴是一方面,同時要知道,十年後的十萬可能是今天三萬的購買力,不懂,請回憶一下幾年前的蘋果價格。
三、拉長繳費周期,能十年交就不要選擇五年交,能二十年交,就不要選擇十年五年交,為什麼這麼選擇,道理同上兩點,實在不懂,請留言。
四、資金實在緊張,先配置重疾險和壽險,買足保額,重心一定放在家庭的經濟支柱身上。
最後說一下:保險是長期規劃的過程,別想著一次投保,今後萬事無憂了。
針對這個問題,簡單地說一下。前面提到的通貨膨脹是一方面,要知道還有醫療膨脹呢。有孩子可能會規劃孩子的教育金,同時也規劃自己的養老問題,這個時候投保的中心可能偏向理財險了。不同階段,不同的配置方法和策略,隨時調整保險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