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心理學中有一種認知偏差現象叫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應,它是指我們受到社會的影響,對某一類人或某一類事物,總是持有一個穩定不變的看法。不可置否的是我們向來都喜歡以貌取人,我們總是會因為別人的穿著和打扮,在第一時間將他歸類為某一類人。
相親中的女士荷葉就遇到了這麼一個男士,碩士畢業的她在一所大學當輔導員,工作也還算穩定,通過親戚的介紹她認識到了她們本市的一個公務員男子,在相識初期兩個人還算聊的投機,彼此感覺良好。
然而有一次在約會時荷葉穿了一條裙子,穿裙子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相親對象無意間看到了她身上的紋身,從此以後那個男子對她的態度就180度大轉彎。
在追問之下,那個男子解釋道,他覺得有紋身的女人有故事,不乾淨他不喜歡。然而荷葉身上的紋身是高中時期就紋上的,也僅僅是因為新奇才紋。
男子片面的評價,讓荷葉氣憤不已。
以貌取人、刻板印象是人的天性
通過某一外在的事物,對整個人做出的評價顯然是不合理的,畢竟連人都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大部分人都是善與惡的共同體,紋身也從來都不是乾淨,善良的反義詞。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們總是會通過第一時間獲取到的外貌和著裝方面的信息,對一個人進行評價。
這其實也是人的天性,因為在第一時間之內我們接觸到的只能是他的穿著和打扮,短時間內我們無法獲取全部的信息。
之前看到過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實驗者故意將自己的身上貼滿紋身,並且打扮得十分花哨,誇張,在坐火車時就遇到了一對夫婦,想要與別人換位置。
然而這對夫婦詢問了身邊的很多人,在請求一個學生裝扮的姑娘時,這對夫妻的醜惡嘴臉昭然若揭,他們一邊說好話,一邊道德綁架女學生,女學生不得已讓出自己的位置。
然而這對夫婦唯獨沒有詢問貼滿紋身的實驗者,事後了解到因為實驗者的裝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好惹,不能惹。
這就是以貌取人,刻板印象的表現,人們通常不會對學生裝扮的人持有一定的警戒心,通常會對裝扮誇張,滿身紋身的人有很多主觀上臆斷與認知偏差。
所以相親中的男子在看到荷葉的紋身以後就自覺地將荷葉歸為某一類,因為大多數時候在大部分人眼中紋身是一個貶義詞,有紋身的人就一定有著某些不好的作風。
認知偏差來自於片面的,狹隘的思維
為什麼是認知偏差?因為偏差這個詞語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示了對現實的曲解,對事物的片面看法與狹隘的思維。
在情緒ABC理論中, A代表的是這個世界和現實刺激本身,B代表的是我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和觀念,C代表的是這個觀念下的行為和結果。
情緒ABC指出了我們為什麼會對同一個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是因為我們的認知出現了一些差異,導致的評估結果不盡相同。
其實大部分認知偏差現象,很多時候都是來自不合理化信念,不合理化信念一般有三種:過度概括,糟糕至極,絕對化。
把紋過身的人歸結為不好惹的人,不乾淨的人就是一種絕對化的表現,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存在一些片面的狹隘的思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能克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因為這些不合理信念其實也是大部分人的天性。
對事物的刻板印象就是一種錯誤的認知,片面的認知,因為大部分時候是都是在變化的,我們不能以一個穩定不變的標準來評判一個具有變化性的事物。
用這種靜止的評判標準來評判運動的事物,顯然就是一種不合理的思維,那麼不合理的思維往往就會導致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出現一定的曲解。
結語:
然而我們人類也能用很多方式避免一些認知偏差現象,這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溝通與交流。
在與人溝通與了解之中,我們就可以轉變一些不合理的觀念,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做出一個主觀上的臆斷,是我們沒有了解到事情的全貌的時候。
在慢慢地了解到了事情的全貌之後,可能就會轉變自己的觀念。其實出現認知偏差不可怕,出現片面的認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還執拗於自己這種狹隘的認知中,不願改變。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