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吉祥經》,我用藏文念一遍,當然這些經文我沒有傳承,但為了校對念一遍。同時,發心人員中有會巴利文的,一會兒也念一遍。
今天簡單講一下南傳佛教的《吉祥經》,後來發現有不同的版本,南傳佛教把這個經放在重要的典籍當中,經常誦,藏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沒有那麼重視。這部經給人們帶來各方面的吉祥,雖然文字很短,但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議。
《法句譬喻經》中講,人們對吉祥認定不同,他們後來去找佛陀,佛陀給他們講了吉祥品,和這部經內容有相同,也有不同的。那部吉祥品主要針對在家人,吉祥圓滿。以前我去道場他們也經常用《吉祥經》祈福。每個家庭、社會,每個人都需要吉祥。
雖然沒有傳承,也是為表示一個緣起,南傳佛教那麼重視,北傳佛教、藏傳佛教也可以念誦。
吉祥品最早是唐朝之前,有些吉祥的發願文和這裡的比較相同。
今天以這個《吉祥經》字面解釋,希望我們學習也獲得釋迦牟尼佛的加持,日吉祥夜吉祥,晚上夢吉祥,白天生活也吉祥,日常生活中需要這樣的福蘊。
如是我聞,一時,
是某一個時候,我曾經中這樣聽到的,
佛住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有一次到了夜深人靜時,有一天人發出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天神以偈白佛言:「所有的眾天神與人類,他們都希望獲得利益,這樣的幸福需要怎樣獲得?請示最吉祥。」很多人,不管什麼膚色的人都想吉祥。有些人認同金子是吉祥的,有些認為銀子最吉祥的,還有不同節日穿不同服裝來表吉祥的。
世間人不懂什麼是吉祥,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各種裝飾,但也許吉祥,也許不一定的。
如果按照這裡講的去做,應該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不要親近愚痴人,應與有智慧的交往,還要尊敬有道德的人,是為最吉祥。 與愚痴的人交往會自他毀壞的,如果與有智慧的人就算是結仇也會帶來利益。
《成實論》:遠離愚痴人,親近有智者,可敬者則敬,是為最吉祥。所謂皈依三寶,皈依僧,是有智慧的人,遠離貪嗔痴,勤修戒定慧,這樣的人去依止。
居住遠離貪嗔痴適合自己的地方,這樣的地方曾經有德行的高僧大德呆過,置身在那裡修道,這裡自然有加持,是為最吉祥。如果大城市裡不一定有這樣的地方,可以依止聖者加持過的地方、寺廟等帶來益處。
智者所依止的四種法:住善處、依善友、發善願、種善根。
這樣的地方會加持自己有修證。世間人認為散亂比較豐富的地方是好的地方。實際上,帶來善法的人群是善友。
多聞工藝精。
應該廣聞博學,包括技術、工巧這些方面都要精通,如果什麼都不懂,生活有點兒困難。所以應該有利的多聽聞好點,流言蜚語少聽一點。現在每天都日新月異,沒有聽過可能會被時代淘汰。所以有意義的事應該多聽一點、多學一點、多想一點。反之,少聽一點。自他有利。
嚴持諸禁戒。
比如說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等都應該受持。衣服破了可以補,行為的缺陷可以戒來彌補。
學習多聞持戒,要對自己的行為多束縛,世間人也是這樣。佛教有戒律,可以行持善法,《諸法集要經》:是心能作罪,亦能修福業,了彼如幻化,常依於正道。這顆心也可以造罪,也可以行善,知道這顆心顯而無自性的,要修正道,如果心很好,行福德可以做得特別好。
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說話應該讓人心愉悅,當然有些人說話經常得罪人,不知不覺當中傷害很深。真正修行人要有善說。《四分律》:善說於言者,令已無熱惱,亦不侵他人,是言為善說。對別人語言沒有熱惱,也不侵害他人,自己不煩惱,別人也很快樂的。該說的話表達得很清楚,別人也很快樂。怨和親大多數是由語言而導致的。
總結起來,多聞、持戒律、說話悅人是最吉祥的。
孝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
在家的人一定要先奉養對自己有恩德的父母親,不管東西方哪個文化,都一定要這樣的。作為在家人要愛護自己的妻子與子女,女性要護持自己的丈夫。
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工作從業最好不要殺害、欺騙眾生,行持偷盜等行為。是為最吉祥。《瑜伽師地論》也講過允許的六種行業,人們正確的活法。
家族要和睦,工作要不傷害眾生的。找工作要觀察,否則意義不是很大。
身心健康、物質條件好、還要有福報享受生活,這是種很好的福報。要有好的一種修行,否則,只是世間的一個生活。動物只要有吃有穿就可以了,但作為更高的人類需要學習和修行。
有些人想變成一個很好的佛教徒,應該按照這裡面表達的做,這裡很清楚。
布施好品德。
要愛布施好品德,有資具自己享受同時要愛布施。
對眾親眷也要樂於幫助。有些出家人不愛幫助他們。如果你自己有能力的話,對學費有困難的人幫助一些也很好的。我有個表弟說他以前有錢時幫助那些親戚孩子,但沒有錢時他們對他不好。大乘布施不求報答好一點兒。我助學的過程中,吃的沒有問題了,他們經常會帶來糌粑、酥油。他們也會有報恩來的。法王如意寶也講過,只要去布施,財富自然而然會來的。布施不是為求果報的,不清淨。《雜寶藏經》:有八種人應決定施,不復生疑。父、母與佛及弟子,遠來之人,遠去之人,病人,看病者。八種人布施,不用懷疑。
有些出家人說對父母不能供養,有因果報應。當然供佛的、供法本的不能給。但別人對你有信心供養的可以幫助父母。尤其剛學佛的人,儘量去幫助。有些沒有住處,想辦法借房子給他。我剛來時經常都是換房子,現在條件很好了。那個時候伸緩手幫助他非常有利的。我聽到有些人沒有住處、生活物質,也是很難過的。有些是業力的原因吧,經過一點苦行,也會遣除業力和煩惱。
有能力的人應該對居士也好,或者包括學佛的群體當中,有些人福報非常好,能解決很多人的就業生存,救一個等於救一個家庭。供養上師們不是很重要的,哪怕幫助身邊一個人的燃眉之急,每個人有一點兒愛心、每一滴會積聚的。有些人重視供養佛、僧眾,對悲田不太重視。
行為無暇疵,是為最吉祥。
至少做人,自己有自己的規則。根本的一些行為應該有所對治。
邪行必須禁止,克制自己不飲酒,美德永不退失,是為最吉祥。行為儘量考慮到別人,包括有些道友念誦不考慮別人,晚上也是響木魚聲音很大,鄰居有影響的。很小的行為即要考慮自己,也要考慮別人。飲酒很多人變成瘋狂者。高尚的行為永遠一樣,不會變來變去的。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印光大師: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以前弘一大師,別人對他頂禮,他也會給別人頂禮。對別人越來越恭敬,別人也會對你恭敬。謙讓,對別人寬容。要有感恩報恩的心。聞法知法,《正法念處經 》:聞法故知法,聞法故信佛,智者聞法故,能解脫眾苦。智者經常聞法很多痛苦自然消失的。反之,愚者沒有聞法緣故不知法.有些人每節課都不放過,聞法的精神很堅定的,我也從很多方面能看得出來,不管經歷什麼樣的風風雨雨的都能堅持。
《經律異相 (卷8)》:善信菩薩,可能是一個修行人,很想聽聞佛法,但出世處沒有佛法。有一天,空中聲曰。其此東方一萬由旬,彼有一國,王名曰善住。昔有如來出現於世,久已滅度。像法衰微有一女人。生自卑賤,形貌醜陋,但是她有半句一偈佛法。他想不管怎麼樣一定要聽,有一遊泥,縱廣萬裡,踐者即沒。乃至鳥飛不能過,毫毛不能勝。汝今困瘵手足斷裂。云何而能更復前進。
我聞踴躍,馳起東行,至淤泥所。分捨身命以軀自投本期陷沒。我擲身時。當身所觸。出一小路。潔白修直。我踐其上無復眾難。徑至彼國入善住城。哀號自咎不睹世尊。見此女人處於卑陋。屋室穿穴。人形凡鄙。而我恭敬視如佛想。瞻奉禮拜,圍繞讚嘆。仰請女人以為大師。願垂教示,得遂深信。
女人答曰。諸佛妙法無量無邊,我之所聞,唯一半偈。若欲聞者,今便說之: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我聞此語,身心清涼,諸根寂靜,自然調伏。誦習在心,思惟其義,洞達斯旨。即獲神通,飛還本國,遍宣此偈。以此功德,我於佛法得堅固信,不可沮壞。眾魔啟伏一切歸化。未有此信我常在生死。為眾生故開示此信,令得奉行。
高僧大德們也為這麼一句法要苦行,我們還有教法在世,條件也很好,但求法難得的心不如以前。我們最初開始求法的情景,現在有些人不相信,再過幾十年、幾百年,可能更難相信。
得到解脫的法門很重要的,生命是無常的,今年《聖大解脫經》能講成功是很嚮往的,能讓很多眾生能得到利益,很清淨的傳承,希望大家學的好一點,給別人弘揚佛法要有信心。
總體上大家為法付出很多的,都在努力當中。如果有信仰但對法義不懂,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聽聞過佛法和沒有聽聞過佛法的人有差別的,修行過佛法和沒有修行佛法的更有差別。聽了以後,還要思維與修行,與生死大事相比,很多世間的事情沒有那麼的重要。
修安忍,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什麼事情儘量隨順別人。得見眾沙門,應該說一些信仰、信心、解脫、出事間的話,沙門行為與其他人是有差別的,其他人要求一些法,少說一些過失,是為最吉祥。
做為在家要,自理生活要清淨的生活,修行真正領悟八正道,最好即生當中通過空性的法門,實證涅槃,是為最吉祥。
世間八風不動搖自己的心,不被吹到。無憂心情天天樂呵呵地。行為也好,自己的行為一切無汙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凡夫心情此起彼伏的,很可憐的,但經常祈禱上師三寶、發菩提心,行為會有很大的差別。變化不是一日之間的,至少不退轉。否則,不值得的。應該自己觀察自己學了法有多少年,最重要的法一定要修五加行。時輪金剛、格魯派有些寺院都有很多這方面要求。
修行是為了調伏自己,而現在有些人為了聽密法和上師討價還價。至少修完五加行,自己會調柔一些。我個人是對認真的、實事求是的評價也說「是、是、是」,我以前是更差的。小時候偷白蘿蔔,晚上一直等著,看園子的人一直不睡,外面下大雨,很長時間過去了我倆衣服淋溼靠在一起睡著了,突然睡來看到看園子的人睡著了,偷了一大堆。路上看到父親等了一晚上擔心來找我們,一直罵我們,回去後吃蘿蔔時就不罵了,很開心的。所以,沒有修行的時候是這樣的,但現在我不會去偷蘿蔔了。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個人學習筆記,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