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疫情熱點裡,有個歐洲小國對中國的特殊情誼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它的總統公然在電視上宣講中國是他們唯一可以指望的對象,還親自到飛機場迎接中國的援助醫療隊。
中國也沒有辜負對方的深情厚誼,而是將對方列為了援助的最優先等級,竭盡全力支援對方的抗疫需求,這個國家就是塞爾維亞。
要問塞爾維亞為何和中國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出生於上個世界90年代之前的中國人可能都還有印象:一切都源自1999年那場北約對當時的南聯盟進行了78天的大轟炸。
在那場轟炸中,中國駐南聯盟首都貝爾格勒大使館也被三枚精確制導炸彈"誤炸"波及,《人民日報》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朱穎不幸犧牲殉職,三位記者的紀念碑至今仍矗立在中國大使館舊址前。
在轟炸之後,南聯盟最終分裂成黑山和塞爾維亞兩個國家,貝爾格勒成為新獨立的塞爾維亞首都。
那麼,在塞爾維亞和中國之間締結起用鮮血凝結而成友誼的這場大轟炸,到底來龍去脈是怎麼樣的呢?
兄弟鬩於牆,反引外侮
一個國家,如果內部精誠團結,齊心協力,外部勢力是很難討到便宜的。上個世紀的南聯盟卻偏偏走向了它的反面。
南聯盟脫胎於二戰前的南斯拉夫王國,塞爾維亞人一直掌握著國家的主要行政權力,王國包括如今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馬其頓、黑山等國。
二戰後,在原王國的基礎上成立了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狄托擔任領導人。南聯盟內部各個國家本來同屬斯拉夫人,語言也十分相近。
宗教和經濟水平的差異卻使得各個民族之間關係並不和睦。身為克羅埃西亞族,狄托在任上沒有彌補好裂痕,為了削弱大塞爾維亞主義的影響。
他不斷打擊塞爾維亞族在國家政權裡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塞爾維亞境內兩個自治省的權力: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和南部的科索沃。
其中科索沃境內佔70%以上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族穆斯林,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在此地為少數,正是這個決策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狄托死後,沒有了強力領導人的聯邦日益鬆散,最終在經歷了蘇東劇變和蘇聯解體之後,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波赫先後也宣告獨立。留下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組成新的南聯盟,由出身於共產黨的米洛舍維奇擔任領導人。
米洛舍維奇早就對處於阿爾巴尼亞暗中支持下的科索沃分裂勢力不滿,一直對阿爾巴尼亞族想要把塞爾維亞族和黑山族擠出科索沃的行為多有壓制。
1996年,科索沃境內成立了阿爾巴尼亞族激進分子的武裝組織"科索沃解放軍",開始採取暴力分離方針。
米洛舍維奇對此態度強硬,果斷派遣軍隊和警察進駐科索沃鎮壓分裂分子。
數年間,雙方武裝衝突不斷,數十萬人流離失所成為難民,形成了科索沃危機。原本是兄弟民族同室操戈的悲劇既然造成了血腥,那就會引來嗜血的狼群。
各懷鬼胎的大國
巴爾幹半島上的動蕩局面當然不會逃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一軍事集團的目光。北約集團內各方勢力出於自己的盤算,開始幹涉塞爾維亞和科索沃之間的紛爭。
剛剛重新統一沒幾年的德國對於幹涉南聯盟內戰表現出了異常的積極。
這是因為德國和法國在新成立的歐盟裡屬於事實上的領導者,而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可以通過歐盟實現納粹德國當年未能達成的野心:主導歐洲。
但是工業的血液——石油的主產區卻在巴爾幹半島彼端的中東,削弱南聯盟有利於德國建立從歐洲到中東的石油管道。
在能源問題得到解決之後,歐盟以及背後的德國新發行的歐洲貨幣——歐元將會得到堅實的支撐。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德國自然是無法自己出面派遣軍隊的,而北約正好可以拿來當作德國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掩護,美國強大的武力將成為歐盟擴充勢力的最好打手。
另外作為歐洲大陸上僅存的共產黨領導人,米洛舍維奇在意識形態上也難以為西歐諸國所容,無論英法,都視他為最後的"紅色政權",必欲除之而後快。
常言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歐洲的這點小心思在掌握全球霸權的美國看來如同兒戲。美國自身的戰略考量要深遠得多。
不像歐洲那般著重於意識形態,鑑於在籤訂結束波赫內戰的代頓協議時的靈活表現,美國務實的外交姿態一度把米洛舍維奇視為一個可以打交道的對手,然而隨著局勢發展,美國逐漸改變了這個想法。
首先是米洛舍維奇和俄羅斯之間仍然有著藕斷絲連的親密關係。由於斯拉夫族和社會主義政權歷史的雙重影響,俄羅斯一直是南聯盟的主要政治盟友,顛覆米洛舍維奇政權有助於美國扶持親美勢力上臺,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緩衝空間。
其次是可以通過幫助"弱小"的阿爾巴尼亞族,展示美國"人權衛士"的身份。最後一點則比以上兩點重要得多:
在美國眼裡,新成立的歐元已經構成了對美元的嚴重挑戰,如今歐盟各國竟然主動要求自己打擊歐洲大陸上的南聯盟,這豈不是睡覺時遞上的枕頭嗎?
在歐洲製造動蕩,勢必會投資歐洲的資本,也就必然會打擊到歐元。更何況這是應歐洲所請採取的軍事行動,對方即便將來認識到這點,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戰略的分歧最終指向了同一條道路,那就是對南聯盟展開攻擊,迫使米洛舍維奇政權倒臺。北約內部就此事形成了一致,戰爭行動已成板上釘釘的事情。
由於俄羅斯在安理會的否決權,軍事行動不可能在聯合國獲得授權,不過當時的北約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在美國撐腰下悍然決定繞過聯合國發動對南聯盟的空襲。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北約做出了軍事幹涉南聯盟內戰的決定,剩下的就是選擇發動戰爭的時機和藉口,自然,在內戰狀態下,這樣的藉口隨手便可取得。
1998年起,南聯盟政府軍和科索沃解放軍之間的武裝衝突愈演愈烈,儘管國際社會多次調停,雙方絲毫沒有想要降溫的跡象。
為了裝出"公平""中立"的假象,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先是於1999年1月12日施壓科索沃解放軍釋放8名南聯盟政府軍。
而到了當月16日,該組織駐科索沃觀察員發布消息稱,在科索沃南部一個山谷裡發現了45具阿爾巴尼亞族平民屍體,在國際輿論上激發了軒然大波。
儘管米洛舍維奇翌日發表聲明表示歐安組織是在散布謊言,聯合國時任安理會主席仍然在18日發表聲明對這起"屠殺事件"表示"強烈譴責",並要求展開全面調查。
北約等於拿到了"開槍"的指令。1月20日,北約的軍事調動即緊鑼密鼓地展開,準備正式介入科索沃危機。
為了堵住世人的口 ,從2月到3月,西方各國又拉著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雙方舉行多次談判,強令雙方接受美國起草的協議。
該協議將賦予科索沃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包括科索沃由自治省成為共和國,塞族武裝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當地治安力量按人口比例分配以及北約維和部隊進駐科索沃等。
由於科索沃在協議中獲得了實質性自治,阿爾巴尼亞族在最後關頭籤署了協議。這樣不能接受國家分裂事實的塞爾維亞族就成了造成"最後外交努力"失敗、"侵犯人權"的"罪魁禍首"。
3月24日,南聯盟未能答覆北約的最後通牒,空中轟炸降臨到了這個多災多難的小國頭上。
一直到6月3日米洛舍維奇最終屈服,接受由俄羅斯、芬蘭、美國共同起草的和平協議之前,北約對南聯盟長達78天的大轟炸遍及所有軍事設施以及大量民用目標。
南聯盟境內的工廠、橋梁、道路、電視臺、通訊、電力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設施遭到野蠻的破壞。
1800多人死亡,6000多人受傷,百萬人口淪為難民,國民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喪心病狂的北約飛機甚至連醫院和學校都不放過。
中國駐貝爾格勒大使館遭到精確制導炸彈"誤炸"就發生在1999年當地時間5月7日。
是日夜間23時45分,五枚自B-2隱形轟炸機投下的炸彈造成我方三死兩失蹤,二十多人受傷的慘痛後果。
而美國事後面對全中國強烈抗議的解釋,竟然是輕描淡寫的"一份過期地圖",——令人作嘔的傲慢施加在弱者頭上是不需要掩飾的。
英勇的塞爾維亞軍民將有生力量分散保存到山區和地下設施,在絕境中展開有限反擊,取得了擊落包括F-117A隱形飛機在內61架飛機、30架無人戰機、7架直升機、238枚飛彈的戰績,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事件餘波
歐洲列國在空襲南聯盟前後上竄下跳不遺餘力,戰後回過神來,卻發現歐元對美元已經貶值三成,自己的一切行為竟然不過是為美國做了嫁衣裳。
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各國此時想要後悔也是為時已晚。美國在戰前的戰略設想均一一達到,成為了軍事行動的最大贏家,再次證明自己打贏冷戰贏得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靠得可不是運氣。
中國人民為大使館之奇恥大辱深深刺激,在增強國力的道路上更加專注。我們永遠記得西方霸權主義者那醜惡的傲慢嘴臉。
沒有國家的主權強大,國民人權在列強面前不過是隨心殺戮的藉口。悲慘的南聯盟戰後進一步分裂成黑山和塞爾維亞,米洛舍維奇也被送上國際法庭接受不公正的審判。
科索沃也獲得了部分國家承認的獨立地位(我國和塞爾維亞均未承認),這一切追根究底,實在是錯誤民族政策種下的惡果。
2006年,米洛舍維奇在海牙國際法院不幸突發疾病身亡。在他遺體被運回塞爾維亞安葬當天,前來送行的民眾多達五萬餘人。
10年之後的2016年,海牙國際法庭頒布針對米洛舍維奇的判決書,其中第1303頁寫道:
"法庭不認為此案中,有關方面提出了足夠證據證明,米洛舍維奇曾認同將波士尼亞與克羅埃西亞人逐出塞爾維亞人所要求的地區。米洛舍維奇無罪。"
"人權"二字,終究淪為了"強權"手裡塗改歷史的抹布。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