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廣東省文聯成立70周年座談會在廣州舉行。老中青三代藝術家齊聚一堂,守望文藝薪火相傳。曾以嶺南畫派、廣東流行音樂、影視引領風氣之先的廣東文藝,如何在新時代突圍領跑,勇攀文藝高峰?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採訪戲劇、電影、電視、美術、音樂、曲藝等文藝領域領頭人。
傳統出新 助嶺南文化吸引年輕人
潮劇《秘密交通站》
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留住老觀眾、吸引新受眾,是許多傳統文藝門類面臨的考驗。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丁凡認為,包括廣東四大劇種粵劇、潮劇、漢劇、雷劇,以及各地的小劇種,都在不斷探索,雙管齊下,不丟掉傳統的好東西,又不斷創新創造,有新鮮感。
「一方面復排重演經典好戲,另一方面,結合重大節點進行創作,發出戲劇人的時代心聲。」丁凡介紹,近年來的新創作中,湧現不少用心用情的創作:新編粵劇《夢·紅船》講述上世紀三十年代粵劇藝人對中國傳統戲曲的堅守;粵劇《清水河畔》聚焦鄉村振興主題;潮劇《秘密交通站》則以紅色革命史實為素材進行創作。
粵劇《清水河畔》
「在青年舞者的演繹下,客家杯花舞、潮汕英歌舞、瑤族舞蹈以及湛江儺舞等嶺南舞蹈,在更廣闊的舞臺大放異彩。」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專職副主席汪洌介紹,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自2005年舉辦以來,提倡舞者關注本土文化,湧現大量具有嶺南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現代街舞領域,也融入了傳統嶺南舞蹈元素。在第二屆全國街舞創作作品展演中,CHUC廣東街舞聯盟的《英歌舞》,以潮汕英歌文化為基礎,將英歌舞與街舞結合,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氣勢磅礴。
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街舞作品《英歌舞》。受訪者供圖
廣東省曲藝家協會主席梁玉嶸坦言,粵曲傳承需要年輕觀眾群體。「我們探索傳播曲藝新方式,打造『雲曲藝』,與新媒體協同發展,打破嶺南傳統文化『久在深閨無人識』的困境。」據介紹,早在2016年,省曲協率先整合網絡直播、微信平臺推送等「網際網路+」方式開展曲藝晚會現場直播,點擊率累計超過100萬人次。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創造性和創新性是廣東美術發展必須也是必然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廣東省文聯主席、省美協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認為,新時期更需高舉嶺南畫派大旗,將「融匯古今,折衷中西」的創新理念與當代的創新思維結合,充分利用現代媒介也十分重要。
「蹬技疊椅」「滾杯」等炫目雜技動作輪番登場,英歌舞、紅頭船、小公園等潮汕元素貫穿全劇……在今年7月的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中,汕頭雜技團首創的雜技報告劇《心燒·眷戀》創新地將戲劇、舞蹈等表演符號融入雜技,令觀眾領略潮汕特有的僑鄉文化。
雜技報告劇《心燒·眷戀》
民間文藝是一座豐富的礦藏。如何挖掘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中國民協副主席、省民協主席李麗娜認為:「田野是嶺南文化發展的根基。」一直以來,省民協積極開展廣東民間文化搶救工程,搶救保護了一大批民間故事、民間工藝、民間歌謠、古村落,讓優秀的嶺南文化大放異彩。
再創文藝精品 走進千家萬戶
在全國舞蹈藝術最高獎——荷花獎的舞臺上,向來不乏演繹嶺南故事的廣東佳作。舞蹈《日出》《夫妻哨》《與妻書》《無眠夜》,舞劇《醒·獅》先後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
首屆中南六省(區)「十佳青年領軍舞者展演」,《沙灣往事》劇照
「每逢大事必有歌,每到節點必發聲,這是省音協歷來的傳統。」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專職副主席金旭庚總結。2016年起,省音協組織開展了「我的中國夢」「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主題歌曲的創作徵集、推廣展演,產生了一批量多質優的廣東原創好歌曲,展現了廣東音樂界的蓬勃生機。
重振影視重鎮輝煌,廣東近年來湧現出一批展現地方文化、講述發展故事的本土電影佳作。廣東省電影家協會主席王垂林補充道:「多形式、多題材的影片正不斷豐富廣東電影的創作生產。」尤其廣東戲曲電影發展迅速,《傳奇狀元倫文敘》《柳毅奇緣》《白蛇傳·情》《刑場上的婚禮》等粵劇電影紛紛上線。
在廣東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專職副主席邢瑛瑛看來,除了打造重點精品項目,熟練掌握並運用新媒體技術,有利於推介好作品。「疫情期間,我們在線上推出了『100期抗疫作品展』,包括微電影、微記錄、歌曲等都在新媒體以微視頻形式展現,以精品為全國戰『疫』鼓舞鬥志。」邢瑛瑛說。
「書法應該有地方特色。」廣東省書法協會主席張桂光說。為了凸顯廣東特色,省書協舉辦多個交流展,從「廣東·上海書法篆刻上海邀請展」「廣東·重慶書法聯展」,到中韓書法交流展、中日青少年書法比賽,為廣東書法開闊眼界、博取眾長。
培養優秀人才 打造「文藝粵軍」
談及人才培養,丁凡介紹,廣東省劇協採取中青年、少兒等多鏈條的培養模式。每三年一屆的廣東省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積極推動中青年戲劇人才的成長,往屆大賽如歐凱明、曾小敏等十多位金獎獲得者先後斬獲了中國戲劇表演的最高獎——梅花獎;還有許多榮獲演藝大賽金獎的中青年演員,已成長為省市各大戲劇院團的擔綱主演。而每年一屆的廣東省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讓戲曲百花園湧現更多「小梅花」,是人才培養鏈條的第一環節。
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主席李永祥則希望更多演員能從作品裡走出來,找到自我價值,打造個人影響力。在今年10月舉辦的首屆中南六省(區)「十佳青年領軍舞者展演」中,多位廣東青年舞者脫穎而出。「不斷為優秀舞者提供高品質、專業化、個性化展示平臺,提高舞者信心,打造更多精品。」李永祥表示。
「新的文藝思潮來臨,或文藝作品引起公眾熱議時,文藝評論一定要到場。」談及未來,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林崗告訴記者,許多年輕人關注的熱點作品,往往是傳統評論家較難及時、準確把握住的,未來要繼續培養新一代評論人才,覆蓋到動漫、電影、網絡文學等新出現的文藝體裁。
「筆墨當隨時代。」廣東書法院院長李遠東談到,廣東書法院積極推進書法文化普及,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開展書法人才培養,廣東書壇備戰「蘭亭獎」「隸書展」「行草展」「南雅獎」等衝刺班,為廣東書壇挖掘大批新秀。
廣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李潔軍告訴記者,自2011年推出以「中國攝影之父」鄒伯奇命名的全國創意攝影大展,發掘了一批批富有創意的攝影佳作和新人,成為中國攝協的品牌展覽。「未來廣東攝影人應進一步激發創作活力,更加注重廣東本土攝影,關注地方特色文化和風俗,宣傳廣東形象。」李潔軍說。
【記者】徐子茗 黃楚旋 見習記者 王昕桐 實習生 孫羽嘉
【統籌】李培
【作者】 徐子茗;黃楚旋;王昕桐;孫羽嘉;李培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