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報輔導班的問題可以說是當下學生學習的一個熱點話題,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總的來說最起碼是在網絡上反對報班的聲音是更強烈一些的。
當然,我想這個「反對」的背後並不是說這些人都不給自己孩子報,實際上可能他們給自己孩子報的班比誰都多。之所以還是「反對」,更多的其實是在發洩對這一學習方式的不滿——然而即便是再有不滿,因為又沒有更好地解決辦法,所以還是得向現實低頭……
這些年來我一直有留意一個問題:明明是報英語輔導班的比率最高,但是我們往往看到的卻是人們更加反對的是報諸如奧數這樣的輔導班;明明是很多人都在反對「超前教育」,但是更多的人在孩子英語學習上還是會選擇能快則快的原則……
為什麼人們對於英語報班這件事情很容易接受?
我想這跟英語學習的難度本身是有關係的——多數人並不能夠很好地掌握英語學習,所以主觀上是認可需要額外補充學習的。
事實上關於英語學習一直以來都為很多人所詬病,實際上包括我在內,儘管認可英語學習是有必要的,但是把英語的重要程度尤其是在中小學階段提到如此之高的地步還是不太能夠認可的。
而且英語本質上應該是一門語言,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學習英語最起碼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還是應該以應用為主。
比如可以進行簡單的交流,比如可以閱讀一般的期刊報紙,就足夠了。
但是我們現在的英語學習基本上是以「考倒你」為目標的。
明明有「大綱詞彙」,但是每次考試都會有超綱的,美其名曰是對學生能力的檢驗……
明明有正常一些的尤其是比較常用的語法考查,非要考你用的比較少的、書面的……
所以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僅靠課本學習是不夠的!
而偏偏外面的一些很多機構尤其那種比較側重「早教」的機構,反而在「語言學習」的這方面做得功課比較足,他們的一些教學方式反而更接近語言學習的本身特點,或者說是更符合語言學習規律。
我這麼說不是鼓勵大家都去報班,實際上等孩子上了學之後尤其是到了高年級之後,真的再去這樣學的話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會變得更加焦慮——因為這樣的學習真的很難在短時間內就讓孩子的成績得到明顯的改變。
所以我們會發現高年級之後的英語機構或者英語補習更多的其實還是側重「應試」,因為這樣的學習更有針對性,更容易在成績上得到體現。
但實際上這樣的學習往往一直都是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
現實中我們往往會發現明明英語也是「主科」,明明也是「語言」,明明也很難,但是它的課時安排卻遠不如數學和語文……
而且你會發現英語教材或者說英語的教學本身「跳躍性」還是挺大的——可能在前一個年級孩子學的還是不錯的,但是升入了下一個年級之後即便是孩子還是按照過去的學習方式去學,卻發現成績卻一直在下降。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初一到初二的英語學習。
很多初一的學生覺得英語並不難,而且成績也不錯,但是上了初二開始突然就發現成績變差了,會遇到更多不會做的題目,成績也開始不斷下降。
最關鍵的是這個時候不少學生即便是開始背單詞、背課文也發現短時間內無法改變這一個問題。
焦急之下往往就會選擇報班,而去報班了之後發現其實還是背單詞、學語法、刷題……
現實中大多數的學生會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拿出非常非常多的時間來學習英語,這門課。而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學習僅僅是是為了應對考試,而不是掌握一門語言……
這個矛盾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因為我們的教和考之間的矛盾導致的。
如果這麼說很多人因為對英語有點陌生了而不理解,那麼可以參考最幾年語文的學習——課內語文更側重的是語言學習,而考試則更側重素養的考察……
想要解決這個矛盾光靠學校( 老師)是來不及的,我們做家長的還是應該儘量提前考慮一下,不說一定要去給孩子報個班,因為上面也說了, 上學之後的英語輔導班其實更多的也是側重應試學習。
我是建議我們在有時間的時候多引導孩子往「語言學習」上靠,多想想我們學「漢語」是如何學的,就比如我們常說學好語文一定要多閱讀,那麼同樣作為語言的英語是否也應該多做點這些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