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病變比較容易發生在中老年人群。這是由於髖關節發生病變和人體老年病變及退化有一定的關係。但是,目前在我國,髖關節受累是強直性脊柱炎(AS)致殘最為關鍵的部位。AS是一組慢性、進行性、致殘性的疾病。
AS大約25%--50%左右的人會出現髖關節病變,地區差別較大。有數據顯示,在我國南方,有9%左右的強直性脊柱炎病人其首發症狀為髖關節病變。在一些較為偏僻的山區以及比較落後的區域病發率會更高一些。
有部份人會把髖關病變誤認為是股骨頭壞死,其不然,這兩種病從本質上來講是兩碼事,只是症狀較為相似,那麼髖關節病變的症狀有哪些呢?
髖關節病變早期症狀
髖關節病變早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疼痛或者酸痛,髖關節的伸屈活動會輕度受限,如果運動量大一點,爬山或者負重行走稍久就有勞累的感覺。如果出現超過兩周以上髖關節出現疼痛的症狀,就需要去看骨科醫生或者關節科醫生,體查髖關節活動度,「4」字試驗等,做腰椎/骨盆正位及骶髂關節X片等;體檢之後醫生會根據X光片看有沒有其他的毛病,看看有沒有風溼病,是否外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如果病人髖關節持續疼痛超過2周,病人兼有腰肌勞損症狀,早上起來腰背疼痛,而醫生診斷有些困難,可能需要做髖關節等部位的磁共振片,必要時還要做血液學檢查,如風溼三項,HLA-B27等。
髖關節骨關節炎中醫辨證分型
中老年人骨關節炎的中醫辨證分型是大同小異的,一般來說分以下幾個型:第一型最常見,肝腎不足;第二型氣滯血瘀;第三型溼熱下注;第四型風寒溼痺。但中醫骨科認為肝腎不足型和氣滯血瘀型較為常見。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中醫的治療,認為退行性骨關節炎的本質是「本虛標實」,所以臨床多用補肝腎和氣血的中醫藥去進行治療。
在中早期可以保守治療用一些補肝腎和氣血的中藥,對於頑固性疼痛,可以加全蠍、蜈蚣、烏梢蛇等搜風通絡之品;也可以用拐杖保護減少病人的髖關節負重;在下肢肢體不等長的時候,可以用鞋墊使肢體平衡。另外還會用到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藥,如複方丹參片、複方丹參滴丸等,可以改善局部髖關節的血液循環,減輕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