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智能手錶行業市場現狀和發展前景分析
智能手環是最近幾年比較流行的智能穿戴設備,前幾年,智能穿戴設備市場如火如荼,運動智能手環是最「耀眼的星」。根據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數據:2016年全球智能手環出貨量達到4500萬臺,智能手錶則為3200萬臺,Fitbit、蘋果(Apple Watch)和小米佔據出貨量的前3位,並均擁有千萬級的銷量規模。
從2014年開始,智能手環迎來發展熱潮,小 米、華為等網際網路巨頭接踵而至,不斷在智能手環市場開疆拓土。
無獨有偶, 2011年,Jawbone也開始行動了起來,公司從熟悉的音箱、耳機產品線,轉向了智能手環領域。 到2014年,Jawbone估值就高達32億美元。
國內智能手環的遍地開花還要從小米低價殺入後談起。 2014年,小米智慧型手機以79元超低價進入市場,憑藉高性價比和小米自身的品牌背書,其不僅擊退了一大批山寨追隨者,也在與其他友商的競爭中贏得了先發優勢,迅速開啟了智能手環時代。
與小米用低價打開市場的策略不同,華為智能手環定位中端市場,尤其是在商務領域市場的打開,為其贏得了市場。
但沒過幾年,可穿戴設備行業就退去熱潮,Jawbone倒閉、Fitbit賣身谷歌、國內智能手環銷量下滑,智能手環開始步入冷靜期。
市場風口已過,但競爭並未停歇,小米與華為輪番推出新的支持場景NFC功能、藍牙功能等,或是暗示下一局智能手環爭奪戰還要看其場景拓展的想像空間有多大。
智能手環市場規模已經擴大好幾倍,而且在智能穿戴領域,智能手環依舊是最熱門的品類。
根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0-2025年中國智能手環行業供需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數據顯示:
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環出貨量達到4550萬件,同比大幅增長了65%。小米、蘋果、華為、Fitbit、三星佔據出貨量前五名的位置,前五大品牌的市場份額合計已經逼近70%。
其中,大中華地區同比增速達到60%,市場份額佔全球的40.2%,而亞太地區(不包括大中華區)更是同比暴漲了130%;在中東及非洲地區,智能手環同比增長了64%,北美地區則達到43%。
IDC數據顯示,2020年Q1全球可穿戴設備銷量7260萬臺 同比增長29.7%。其中蘋果、小米和三星分別以23.7%、11.6%和9.0%的比例佔據前三的市場份額。與蘋果、三星用智能手錶坐到龍頭位置不同,小米是憑藉智能手環實現的市場份額第二。
數據顯示,1000位智能穿戴受訪者,9 5%持續佩戴不超過一年,40%持續佩戴不超過一月,智能穿戴者目前只為新鮮感買單。雷軍也曾坦言,現有的智能產品讓消費者很難堅持佩戴。
但從智能手環本身而言,從其被定義為智慧型手機配件開始就註定將與手機廠商有著解不開的聯繫。智能手環的核心是一個傳感器,通過手環底部的傳感器監測,繼而根據算法推算出心率、睡眠、運動情況等數據。與智能手錶相比,不管是在技術研發上,還是價格端,都更具市場優勢,而且 無論打著大健康旗號的水分有多少,智能手環無疑還是填補了這份市場空白。
智能手環的詬病並非空穴來風,其弊端顯而易見,一方面,智能手環蓬勃發展多年,但產品同質化問題卻一直較為嚴重,不僅是外表、甚至是價格、功能上基本是大同小異,用戶很難不出現審美疲勞。
另一方面, 智能手環頂著大健康的旗號,但囿於技術問題並未能說服市場。不管是心率測試還是睡眠數據,用戶表示同時佩戴不同的智能手環數據顯示竟然都不一樣,與專業的大健康領域的設備而言,準確度令人生疑。誠然, 智能手環入局技術門檻不高,但想要把產品真正做出特色,技術仍是個大問題。
智能手環的應用場景仍然有待拓展。
目前,在 出行領域,智能手環已經可以取代輕支付的地鐵、公交、計程車等城市一卡通服務,而且以雪佛蘭、奇瑞為代表的一大批車企也推出了智能手環車鑰匙,開啟出行智能生活。
另外在 金融支付領域、智能家居控制領域,智能手環也有過不少戰績。但從具體產品而言,智能手環還有待出現一柄利器。
對 於智能手環而言,在這個尷尬的市場夾縫中,不得不進一步尋覓市場空白,不斷延展自身的想像空間。比如在運動領域,可以進行運動軌跡追蹤、對於運動比賽中選手的表現進行更為細緻的數據化分析。
未來, 智能手環更像是一個小而美的產品,深耕於不同賽道的玩家或將能夠貢獻出一柄走出「雞肋」圍牆的利器,但若想集健康、運動、智能家居控制、金融支付等功能於一體,智能手錶作為技術以及價格的參考,智能手環囿於自身定位難當大任。
雖然智能手環功能、外形在不斷變化,但消費者對智能手環的要求總是不斷在增強,例如:社交功能、更精準的健康監測功能等等。而在當下,智能手環產品功能同質化、外形大同小異,消費者並沒有太多的可選性,毫無新意成為智能手環市場最大的問題。
想要了解更詳實的智能手環產業研究分析請點擊中研產業研究院《2020-2025年中國智能手環行業供需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