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家族簡介

2021-02-07 滄洲鄉裡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免費關注


蕭氏族譜

"蕭"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殷商時期;據《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為周代宋國微子啟的後裔。《通志·氏族略》:"蕭氏,古之蕭國也,其地即徐州蕭縣,後為宋所並,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於蕭,以為附庸,宣十二年楚滅之,子孫因以為氏。"

蕭姓,南齊,南梁,西梁三朝的國姓,是華夏著名姓氏,同時也是遼朝的後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國四百名義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約八百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6%左右。

蕭(xiāo),作為中華姓氏,有很多蕭氏族人已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肖"。

蕭姓最早起源可追溯於夏朝;夏朝末年有個名孟虧的人是大禹功臣賢人伯益的子孫,嬴姓,封於蕭國。而春秋時期的蕭國則是蕭姓最重要一個起源,後世蕭氏大多以此蕭國首位國君蕭叔大心為蕭氏始祖;另外,亦有少數民族改姓或賜姓為蕭氏,例如遼代的後族蕭氏。
得姓始祖

大心。蕭姓原出於子姓,在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名將名叫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戰敗被俘,被囚於後宮,幾個月後才回到宋國,宋閔公為此曾多次取笑他,長萬因被觸痛處而惱羞成怒,一次乘酒興殺死了閔公,並從此公開叛亂,另立公子遊為君。宋國群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後來宋國微子之後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隨從組建的軍隊,誅殺了南宮長萬,平息了這次叛亂,扶閔公之弟御說繼位,是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於蕭地,以為附庸,建立了蕭國,稱大心為蕭君,人稱蕭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蕭被楚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蕭姓。大心也就被後人尊為蕭姓的得姓始祖。



說明

1、 很多人認為"肖"是"蕭"的簡寫或俗寫,其實不然。"蕭"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殷商時期;而"肖"根本就不是一個姓(歷史上出現過幾次"扁姓"事件,某些蕭氏族人被貶姓"肖",此情況另當別論,但這些所謂的"肖氏"族人,其後代大都改回了蕭姓,因此,"肖"作為姓氏只是個例中的個例)。可以說,直至文革前,中國以"Xiao"為姓的人中有99.99%都是姓"蕭"的。由於"文革"期間推行"二簡方案",將"蕭"字簡化為"肖"。二字的混淆, 造成了蕭氏族群姓氏分化。 特別是《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辭典》錯誤引導,以"'蕭'(姓)俗作'肖'"的解釋泛濫成災,此後,造成了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盲目加以應用的後果。上一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實行公民身份證制度,在製作身份證時,大量身份證把"蕭"改為"肖",使蕭氏族群莫衷一是。

2、因蕭氏支系十分複雜,現今各個支系很不統一,若有宗親修改此詞條,請務必保存前版的原型,加上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即可。否則越改越亂。

蕭氏起源

據本氏族譜(此為今湖北省監利縣等地支系所存族譜)記載:

蕭氏得姓始祖名叔字太心,為微子十三世孫。

微子,帝乙長子,紂王之兄,名啟。周成王時,微子代續殷,受封於河南商邱,國號宋,即清之河南歸德府商邱縣。因其傳至十餘世,先後產生了孔、戴、皇甫、華、蕭等姓氏,故為河南宗派之祖,我族尊之為發姓祖。

自微子下傳,至太心公以前,蕭氏祖先皆有名無姓。太心公為"微子十三世孫,光公之子,生周平王時。莊王三十五年,宋大夫南宮萬弒君閔公而立公子遊。公仗義率宋室載武宣穆莊五公之子孫,以師伐之,殺其黨南宮牛及子遊等,而立公子御說是為桓公。又將猛獲南宮萬等醢之,以平亂有功,遂封食採蕭邑,今徐州蕭縣是也,為宋附庸。惠王七年,公朝於周,加封蕭邑為蕭國,因封賜姓,是為蕭姓得姓始祖,地屬古之沛郡,故為沛郡宗派。"

派行引 :始祖仗大義 率師平亂臣

賢君賴翼佐 宋室藉安寧

太心公為二子取名為祖殷、祖宋,正顯蕭氏出處。而二孫名史、傳,則示開創家乘。始祖妣燕氏,為燕桓侯之女,封一品夫人。

第二世祖殷公妣為秦德公之女,自此與秦氏世代交好。第三世史公妣為秦穆公之女,第四世簡公妣為秦穆公孫女康公之女,第五世尚義妣為秦共公之女,第六世馥公妣為秦桓公之女。

尚義公,"字善長,生周襄王時,立為世子,父薨嗣位,食採蕭國。好客,禮賢下士,愛民。周定王十年甲子冬十二月,楚子惡其強盛,舉兵侵蕭,宋華椒以蔡人救之。公囚熊相宜寮及公子丙,楚子曰'勿殺,吾即退',公殺之,楚子怒,遂圍蕭,蕭潰,勢漸衰弱。"

至二十世,譜中所載惟有三人:旃、旌、顯。

引申:

曾在一本記敘百家姓氏起源的書中看到,蕭氏起源於梁武帝蕭衍,而後來又知有文記載衍公乃蕭何二十五世孫。其實,關于姓氏起源的資料,最真實最全面莫過於各家家譜。據譜推本溯源,衍公確是何公二十五世孫。可能是現存的蕭氏本家幾乎全為衍公之後吧!因為古代除了皇帝,人類繁衍並不昌盛,始祖創蕭氏,傳至十世也只有四人。從何公到衍公世系分支也並不浩繁,且何公之後蕭氏逐步衰退,直至其二十四世孫道成公成為皇帝,道成公一族才顯赫起來。後來道成公侄子嗣位後,又對道成公子孫及旁系血親大肆殺戮,直至衍公之兄。

其它說法:

1、出自大禹賢士伯益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伯益之後作士於蕭,便以蕭為姓,其後代延襲姓蕭。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據史籍記載,伯益是個很能幹的人,舜時曾負責掌火,"烈山澤而焚之",使禽獸逃匿,開闢了許多農田;又跟隨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萬民於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績使他的子孫得到封賞,其中一個叫孟虧的,被分封至蕭地(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建立了蕭國,並以國為氏。蕭孟虧是蕭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為周代宋國微子啟的後裔。《通志·氏族略》:"蕭氏,古之蕭國也,其地即徐州蕭縣,後為宋所並,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於蕭,以為附庸,宣十二年楚滅之,子孫因以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說。由於宋微子是殷商後裔,而蕭國是由微子之孫大心所建,故蕭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聖君商湯。後世蕭姓大多認可此一說法。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或被賜姓,得姓蕭。據《續通志·氏族略》、《姓氏詞典》、《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漢朝時巴哩、伊蘇濟勒、舒嚕三族被賜姓蕭,兩晉南北朝時契丹巴哩、伊蘇濟勒、部嚕三氏改姓蕭。據《遼史·列傳·后妃》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遼後族以蘭陵為郡望,並自稱其先祖是蘭陵人,把自己附會為西漢宰相蕭何的後裔。據《續資治通鑑》記載,有遼一朝"姓氏止分為二,耶律與蕭而已。"可見契丹各族中蕭姓群體的規模是相當可觀的。

4、外姓改入。據臺北蕭氏宗親會印行的《蘭陵世家·蕭、鍾、葉三姓本是一家》記載,宋朝有一將軍名鍾達,為奸臣所害,抄斬九族,他有七個兒子,其中三個死裡逃生,為避害而分別改姓蕭、葉。但此說多有破綻,存疑。此外,金、元時期,在我國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創教人姓蕭,一些非蕭姓嗣教者被改為蕭姓。

派行引:酇侯公第一 太傅學無雙

近代嗣封爵 遠孫愈熾昌

至第廿一世,旃公子三:柯、何、訶,旌公子一阿,顯公子一荷。後七者皆從漢有功,賜封食邑。

何公,"字大德,生秦始皇初。秦末為沛郡主吏掾,及漢高起為沛公,公為丞督事。漢高東徵,公守關中。轉曹調兵,未當乏絕,鎮國輔民,高帝自言不如。佐漢成業,拜為相國,詔封功臣,公為酇侯,食邑獨多。復又詔定元位功次,有萬世之功,位居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位冠群臣,名魁三傑。薨於孝惠二年七月辛未日,葬雍州鹹陽東北三十七裡,諡文終侯。其餘事實具載公傳。

妣同氏,始封一品夫人。次妣孫氏、三妣呂氏、四妣曹氏,俱同夫人,出見漢書。他譜有載公三子大成、大用、大興者皆誤。子二:祿、延。"

何公次子延公"始封筑陽侯,封在南陽郡,與父酇邑同郡。孝文元年,羅母同氏封,更公為酇侯。孝文二年薨,諡定侯。妣曹氏,系平陽侯曹參之女。"直至二十九世禹公,皆以何公舊勳之後,為漢室各代皇帝嗣封為酇侯。禹公生漢成帝時,妻為新王莽女,後因王莽之故,酇侯名止,俱見漢書。

自三十世以下,歷經東漢、三國、晉代,直至四十四世,我氏先祖文臣武將,人才輩出。其中有古陽縣佐、尚書護軍、泉州從事、廣陵郡丞、淮陰令等等,又有人舉茂才為五經博士等,舉進士著更是不在少數。可以說,自西周至唐宋,甚至明代,我系先人世代英傑,人才輩出,恰好映射了中國古代歷史。元、清兩朝,一方面漢人受排擠,另一方面漢人牴觸外族,我族黯淡許多自是情理之中,想必很多家族亦是如此。尤其是元末,家族黯淡,半數族人未傳,這直接反映了元末的社會境況。

話說回來,正是有遠祖的英傑作為基礎,才會有齊梁時代蕭氏天下的誕生。


蕭氏家譜目錄

一、湖南省

長沙:
蕭氏二房支譜(存1卷),清光緒,蕭希瀚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族譜(存2卷),清,蕭敢仁、蕭光奎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譜2卷首2卷末1卷,民國,蕭源頡、蕭源傑等纂修,藏日本、美國。
蕭氏六修族譜21卷,民國,蕭彥夫、蕭瑞蘅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家事簿記大全(2冊),民國,蕭敷詠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二房支譜18卷首1卷,民國,蕭道梁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湘潭:
鰲山蕭氏續譜(存6卷),清道光,蕭義理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鰲山蕭氏三修族譜(存2卷),清同治,藏上海圖書館。
鰲山蕭氏續譜28卷首1卷,清,蕭禮山序,藏湖南圖書館。
鰲山蕭氏四修族譜41卷首2卷,清光緒,蕭經綸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鰲山蕭氏五修支譜13卷,民國,蕭展信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鰲山蕭氏五修族譜(存29冊),民國,藏上海圖書館。
湘南蕭氏六修族譜(存5卷),民國,蕭秉鈞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西鄉景泉蕭氏族譜4卷,民國,蕭孝璿等纂修,藏廣東中山圖書館。
景泉蕭氏五修世譜(10冊),民國,蕭孝瑩主修,藏廣東中山圖書館。
蕭氏家乘16卷,清光緒,蕭澍生、蕭孚尹等纂修,藏廣東中山圖書館。
蕭氏五修族譜20卷,清光緒,蕭仁常、蕭仁讓等主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六修族譜(存2卷),民國,藏上海圖書館。

湘鄉:
文山武障蕭氏三修族譜15卷首2卷,清光緒,蕭勳倬、蕭勳宗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續修族譜11卷首1卷,清道光,蕭仁文、蕭仁苑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四修族諾10卷,清同治,蕭朝玉、蕭蔚堂等纂修,藏河北大學圖書館。
蕭氏五修族譜不分卷,清光緒,蕭昌世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版陂蕭氏族譜不分卷,民國,蕭漢生等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續修族譜(2l冊),清宣統,蕭鍾侖、蕭湘鰲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三修族譜5卷首1卷,民國,蕭實蓮等主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九修族譜19卷首6卷,民國,蕭存儒、蕭存偉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八修續譜(存9卷),清蘭陵堂本,藏上海圖書館。
鰲山蕭氏南彩先補公房續修支譜13卷,民國,蕭展信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寧鄉:
寧邑蕭氏續修族譜5卷首1卷,清嘉慶,蕭坤黃等纂修,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寧邑蕭氏續修族譜(存4卷),清嘉慶,藏上海圖書館。
寧邑蕭氏重修族譜(存2卷),清道光,藏上海圖書館。
溈寧蕭氏四修族譜15卷,清光緒,蕭德湘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溈寧蕭氏五修族譜(存4卷),民國,蕭望曉等主修,藏上海圖書館。
溈寧蕭氏六修族譜13卷首2卷,民國,蕭振紀等主修,藏上海圖書館。
泉塘蕭氏四修族譜(存1卷),清道光,蕭彰璪等修,藏上海圖書館。
涓江蕭氏寧鄉泉塘六修族譜17卷,民國,蕭家鈺等主修,藏上海圖書館。
牌樓港蕭氏續修支譜10卷,民國,蕭清鳳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續修族譜不分卷,清光緒,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五修族譜不分卷,清光緒,蕭傳綮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邵陽:
湖南邵陽中團蕭氏族譜,清乾隆,蕭雅韻(存?)、蕭宗珂主修,蕭存龠 秉筆(此條由網友肖世德先生提供,請參見中團蕭氏族譜頁。)
蕭氏續修族譜(存1卷),清,蕭明傑、蕭健俊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七甲蕭留晚續修族譜不分卷,清道光,蕭仁英、蕭安僖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三續族譜9卷首1卷末1卷,清光緒,蕭興籌等纂修,藏河北大學圖書館。
蕭氏九修族譜(存7卷),清宣統,藏湖南圖書館。
邵湘蕭氏五修族譜10卷首2卷末1卷,民國,蕭介福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常德:
武陵蕭氏族譜(存9卷),清同治,蕭嗣達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武陵蕭氏續譜9卷首1卷,清光緒,蕭開甲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武陵蕭氏三修族譜(存1卷),民國,藏上海圖書館。
武陵蕭氏族譜5卷首1卷,民國,蕭維藩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六次續修族譜18卷首1卷,民國,蕭開鈞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瀏陽:
橫溪蕭氏三修支譜16卷首2卷末2卷,清光緒,蕭安寮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瀏南橫溪蕭氏四修族譜(存3卷),民國,河南郡本,藏上海圖書館。
瀏東蕭氏五修族譜(存2卷),民國蘭陵堂本,藏上海圖書館。

華容:
蕭氏族譜(存11卷),清同治,蕭繼振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族譜(存14卷),清光緒,蕭一韻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族譜(存13卷),民國,藏上海圖書館。

新化:
蕭氏續修族志8卷首1卷,清宣統,蕭運乾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蕭氏族譜不分卷,清同治,蕭化南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族譜(存2卷),清光緒,藏上海圖書館。

醴陵:
蕭氏四修族譜(存1卷),民國,敦倫堂本,藏上海圖書館。
東城蕭氏族譜(存1卷),清鹹豐,雍睦堂本,藏上海圖書館。

桂陽:
蕭氏宗譜5卷,清道光,蕭傳選等纂修,藏吉林大學圖書館。
桂陽州蕭氏族譜4卷,清光緒,蕭雲五等纂修,藏南開大學圖書館。

益陽:
資陽蕭氏族譜(存1冊),清光緒,藏上海圖書館。
資陽蕭氏六修家譜(存卷首),民國,蕭永逵、蕭長閣等纂修,藏湖南圖書館。
益陽蕭氏總詞志2卷,民國,益陽蕭氏高隆公七修家譜委員會收藏。

武岡:
蕭氏續修族譜(存卷首),清光緒,蕭菊生等纂修,雙牌鄉雙風村蕭體球家藏。

湘陰:
蕭氏族譜19卷首2卷,民國,蕭恭鋤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新田:
蕭氏宗譜6卷首1卷,民國,蕭道宏等纂修,藏吉林大學圖書館。

郴州:
蕭氏續修族譜(存4卷),民國,蕭明煦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善化:
蕭氏五修族譜19卷末1卷,清光緒,蕭珏笙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茶陵:
山田蕭氏六修支譜6卷首4卷,民國,蕭卓庭、蕭紫村等纂修,藏廣東中山圖書館。

漢壽:
蕭氏族譜(存卷首),清光緒,蕭永嵐等主修,藏上海圖書館。

衡山:
烏塘蕭氏十一修族譜(存8卷),民國,蕭嘉學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二、湖北與江西省

湖北省目錄如下:

武漢:
河南郡蕭氏通譜11卷首1卷,清道光,蕭之錦、蕭啟忠等纂修,藏廣東中山圖書館。
蕭氏宗譜(存8卷),清宣統,蕭德臣、蕭學匯等纂修,藏武漢圖書館。

黃陂:
蕭氏家世源流記4卷首1卷,清光緒,蕭輔臣等纂修,藏北京圖書館。
蕭氏風亭公宗譜20卷首l卷,清光緒,蕭輔臣、蕭良均等纂修,藏武漢圖書館。

宜昌:
柳溪蕭氏近世本支細派,藏宜昌市檔案館。
天門蕭氏宗譜,民國,藏宜昌市檔案館。

孝感:
澴北蕭氏宗譜,民國麥羹堂本,藏武漢圖書館。

當陽:
蕭氏宗譜12卷,清光緒,蕭佑壁等纂修,藏當陽縣檔案館。

漢陽:
蕭氏宗譜,民國,藏武漢圖書館。

新洲:
蕭氏宗譜30卷首2卷,民國,蕭春宏、蕭壽謙等纂修,藏新洲縣前進鄉蕭堤村。

黃崗:
楚黃蕭氏宗譜24卷首6卷,民國,蕭耀南、蕭炳成等纂修,藏新洲縣周鎮金崗村。

江西省目錄如下:

婺源:
蘭陵蕭氏二書《蘭陵蕭氏本宗世系考》1卷與《蘭陵蕭氏保 世滋大錄》3卷,清乾隆,江永纂修,藏上海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安徽圖書館。
蕭江全譜5卷附錄5卷,明萬曆,江旭奇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江復七公房支譜6卷,清乾隆,江如松等纂修,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和上海圖書館。
蕭江家乘12卷,清道光,江賡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萍鄉:
陂頭蕭氏集據1卷,清鹹豐,蕭達祥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陂頭蕭氏四修族譜4卷首1卷,清光緒,蕭觀灃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族譜(存3卷),清同治,藏上海圖書館。
蕭家灣上蕭氏族譜(存3卷),民國,藏上海圖書館。
湘東蕭氏族譜(存5卷),民國,蕭紹曾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草譜(存1冊),民國,藏上海圖書館。
蕭氏續修族譜(存卷首),民國,蕭光瑩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泰和:
隴陂蕭氏族譜8卷,清道光,蕭之書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銅鼓:
蕭氏宗譜1卷,藏銅鼓縣豐田揚段村。

崇義:
崇隆蕭氏族譜8卷,清同治,蕭彥堤等修,藏美國。
蕭氏宗譜(存1卷),民國,藏上海圖書館。

三、皖、江、浙三省

安徽省目錄如下:
新安蕭江宗譜4卷,明嘉靖,蕭晴眉主修,藏南開大學圖書館。
新安蕭江氏宗諾不分卷,明,江從善、江文灼等纂修,藏湖南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新安蕭江大統宗譜27卷,明,江雲澍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蕭江大宗統譜25卷,明萬曆,藏吉林大學圖書館
蘭陵蕭江氏譜不分卷,明崇禎,江學禮主修,藏北京圖書館。
蘭陵蕭氏族譜11卷,民國,蕭休明等修,藏吉林大學圖書館。

歙縣:
結林蕭江氏支諾6卷,清乾隆,蕭國維等纂修,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歙縣蘭陵黃墩蕭江氏家乘12卷,清道光,藏美國。


江蘇省目錄如下:

常州:
蕭江氏宗譜9卷,民國,蕭江上悟等編,藏北京圖書館和常州市圖書館。

武進:
蘭陵蕭氏宗譜14卷首1卷,清,蕭仁瑗等修,藏日本、美國。

丹徒:
開沙蕭氏重修族譜15卷首1卷,清宣統,蕭德本等纂修,藏上海圖書館。

宜興:
蕭氏宗譜10卷末1卷,清光緒,蕭和鈴主修,藏上海圖書館。

鎮江:
京口小沙蕭氏宗譜2卷,清光緒,蕭大均主修,藏上海圖書館。

泰興:(此條由網友txxiaoji提供)
江蘇泰興《泰邑蕭氏族譜》,外系始祖為宋徽宗時的亮公,祖籍河南,靖康時期任祭酒,隨駕南遷,居潤州。內系始祖為明初句容蕭家巷蕭啟文公,遷居延令(今泰興),其裔居浙江、狼山、通州、靖江等,堂號為德裕堂,現泰興有萬餘蕭姓,僅我相鄰數村即數千人。

浙江省目錄如下:

平陽:
渡龍下匯蕭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藏上海圖書館。
河南郡蕭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藏上海圖書館。
河南郡蕭氏宗譜不分卷,民國,藏上海圖書館。

象山:
河南郡蕭氏宗譜1卷,清道光,黃河清重修,藏象山縣文管會。
河南郡蕭氏宗譜1卷,清光緒,羅允浮主修,藏象山縣文管會。

紹興:
山陰蕭氏家乘4卷,清道光,蕭翀主修,藏南開大學圖書館和浙江圖書館。

四、福建省與臺灣省

福建省主要目錄如下:

南竭:
湧山蕭氏族譜,清、民國手秒本各1冊,摘自《臺閩族譜暨家傳文物特展圖錄》。
書洋蕭氏族譜不分卷,摘自《福建族譜》。


晉江:
霄霞蕭氏族譜,存14冊,摘自《泉州譜碟華僑史料與研究》。

惠安:
蕭厝蕭氏族譜,摘自《泉州譜牒華僑史料與研究》。

德化:
華山肖氏族譜,民國,存蓋德鄉下坑村,摘自《泉州譜碟華僑史料與研究》。

建陽:
蕭氏宗譜12卷,清光緒,蕭炳文等纂修,藏福建圖書館和山西家譜資料研究中心。

漳州:
蘭陵堂蕭氏宗譜,摘自《福建族譜》。

將樂:
蕭氏族譜6卷首l卷,民國,蕭衍泗等纂修,藏將樂縣檔案館。

臺灣省主要目錄如下:
臺灣省蕭氏家譜最多,據《臺灣區族譜目錄》,收錄有臺灣蕭 氏族譜280餘種,需要的話可查原始目錄,這裡只能選一些各地 重要族譜的簡略譜名例舉如下: 《上舉蕭氏族譜》、《書山蕭氏族譜》、《松源蕭氏族譜》、《泰和南溪蕭氏族譜》、《岑海蕭氏族譜》、《臺西蕭氏族譜》、《虎尾蕭氏族譜》、《安溪蕭氏族諾》、《風翼蕭氏族譜》、《下湧蕭氏族譜》、《同安蕭氏家乘》、《安塗蕭氏族諾》、《后里蕭氏族譜》、《元長蕭氏族譜》、《唐山蕭氏族諾》、《漳州南靖蕭氏族譜》、《西螺蕭氏族諾》等。

五、其他省份

四川羅江:
綿州羅江縣蕭氏族譜8卷,清鹹豐,蕭奕東主修,藏南開大學圖書館。

四川高縣:
蕭氏家譜1卷,民國,蕭世欽等纂修,藏高縣復興鄉新田村。

四川:
烏堂蕭氏族譜不分卷,清康熙,藏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仁壽:
魏家塘蕭氏族譜,清同治,板存萬籍堂。(此條由網友肖世德先生提供,請參見魏家塘蕭氏族譜頁。)


廣東:
蕭氏鳳翼家譜(1冊),清光緒,蕭謹仕、蕭富文等纂修,藏臺灣。

廣東順德:
蕭氏族譜不分卷,民國,中山大學圖書館。



廣西容縣:
蕭氏族譜不分卷,民國,蕭德秀等纂修,藏容縣文管會。

山東煙臺:
福山蕭正民本支宗譜(存1冊),清,讀我書屋抄本,藏美國。
溪東蕭氏家譜(1冊),民國,蕭鴻逵等纂修,藏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環北蕭氏宗譜,民國,蕭氏佚名纂修,藏山西家譜資料研究中心。
蕭氏三續族譜9卷首1卷末1卷,清光緒,蕭輿籌等纂修,藏山西家譜資料研究中心。
蕭氏宗譜12卷,清光緒,蕭高展等纂修,藏南開大學圖書館。
蕭氏五修族諾18卷,清光緒,蕭澍生等纂修,藏北京圖書館。

六、綜合性目錄

上述家乘族譜的撰修版本、卷數和收藏地方諸情況,大多可查找以下目錄:
1.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合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中華書局1997年9月版。本目錄收有約70種蕭氏族諾,記載了各族譜的撰修人、版本及收藏地。收藏地包括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和各大學圖書館、各地區 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藏書樓,以及臺灣、日本、美國等。

2. 王鶴鳴等主編《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0年5月版。本提要收有蕭氏家譜64種,較詳細記載了各譜的主要撰修人、版本、卷數(現存卷數)、始祖、遷徒路線、居址分布等內容,都可在上海圖書館家譜室查閱。
3.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編《中國家譜目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本目錄收有該研究中心收藏 的7種蕭氏族譜,包括版本、頁數、撰修人等內容。
4.趙振績編《臺灣區族譜目錄》,臺灣省各姓歷史淵源發展 研究會1987年出版。本書收錄有臺灣蕭氏族譜、世系圖表等有關資料280餘種,記有譜名、撰修人、原籍地名、始祖、居住地、收藏編號等內容。

(本頁內容取自《中華姓氏譜·蕭姓卷》)


南蘭陵的輝煌


南蘭陵蕭氏創建了齊梁兩個皇朝,走出了十五位皇帝,三十七位宰相,還有大批的文臣武將,才子佳人。文人中最突出的是昭明太子蕭統,他為後世留下了著名的《昭明文選》。 
  此為武進名人館"齊梁帝王」展室中的齊梁諸帝群像中的一部分。 


梁武帝蕭衍(464~549),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省常州)人。他是蕭道成的族侄,蕭道成族弟蕭順之之子,生於劉宋大明八年(464年),梁朝的開國皇帝。 


蕭衍從幼好學,擅長文學,能文善詩。有"詩人皇帝」之稱。還善於書法,鎮江甘露寺山門廊上的"天下第一山」五字就是由他親筆御書。蕭衍既崇佛,又信道。"江南四百八十寺,多 少樓臺煙雨中」就是那時的寫照。 


齊高帝蕭道成(427~482),字紹伯,南蘭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創建齊朝。 


蕭子良(460—494)是南朝齊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字雲英,齊武帝的第二個兒子。齊武帝蕭賾即位後,他被封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後改南兗州刺史,官至太傅。 他為政體恤百姓疾苦,遇有災荒,則上奏朝廷或寬減賦稅,或開倉賑濟,深受百姓擁護。武帝臨終前,詔使子良輔政,子良以不樂世務而推辭,憂疾而終,年僅三十五歲,諡號文宣。歷 史記載,蕭子良"禮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傾意賓客」,正因如此,他很快便成為眾多文人擁戴的中心人物。 


隋煬帝楊廣的皇后蕭氏,是南朝昭明太子的曾孫女,後梁明帝蕭巋的女兒。 


蕭子顯(489—537),字景陽,蕭道成的孫子,詩人、史學家。在他49年的生命中,撰寫了5部歷史著作:《後漢書》一百卷、《普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十卷、《晉 史草》三十卷、《南齊書》六十卷,可惜這些著作大都流失了,只留下一本名列中國"二十四史」之一的《南齊書》,流芳後世。 

蕭子顯的《南齊書》。 


蕭繹(508—554),字世誠,小字七符,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梁天正二年(552)即位。蕭繹幼患目疾,但博覽群書,勤於著述。有《孝德傳》、《忠臣傳》、《周易講疏》 、《老子講疏》等著名400餘卷。是中國最早的皇帝書家,僅存的《職貢圖》描述了各國使臣像,並撰文述各國風情。 


蕭統(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蕭衍長子。死後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蕭統從小天資聰明,記憶過人,熟讀四書五經,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蕭統招賢納士 ,與之商榷古今。在他的主持下,一批著名文人共同編選了《昭明文選》,選錄從先秦到梁代800年間130多位作家的754篇文章,是我國現存編選最早的詩文總集。今人對《文 選》的研究還成為一個專門的學問——文選學。據傳,蕭統在江陰顧山編纂《文選》時,為紀念慧娘而手植兩株紅豆樹。數百年後,兩樹倏然合抱,樹幹併為一體,上枝仍分之為二。唐 人王維見此樹有感而作著名的《紅豆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爾後,紅豆詞、紅豆曲、紅豆歌……一直吟唱至今。 


  蕭穎士(708—759),字茂挺,唐代詩人、散文家。唐開元二十二年(734),時年27歲的蕭穎士獲廷試一甲一名進士對策第一,成為武進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歷任集賢 殿校理、河南府參軍等職。蕭穎士天資聰慧,4歲習文,過目成誦,10歲被破格補為太學生,15歲已名揚天下。其文常溢憤世嫉俗之情,風格峻逸峭拔。文章與李華齊名,名稱"蕭 李」。近40歲時,任秘書正字的蕭穎士奉唐玄宗之命,深入民間搜集散失的古代遺文。數年中奔波各地,但忌恨其文才的人上奏皇上,污衊他故意拖延,玄宗一怒撤了他的職。看淡官 場的他不屑回京申辨。索性在河南淮陽定居,招收學子,授文傳業,一時全國學子紛紛投其門下,"蕭夫子」之名遠播海內外,連日本來華使者和留學生也以拜謁蕭穎士為榮。後人輯有 《蕭茂挺文集》。 


  南北朝時期南蘭陵蕭氏先後建立的南齊、南梁政權,統治時間達108年之久。讓蕭氏子孫引以為豪的是,隋唐五代時期蘭陵蕭氏子孫繼續興旺發達,並在唐朝出現了"一門八相」 的宰相家族——蕭氏因此被譽為"八葉世家」。蕭瑀是這個宰相家族第一個居相位的人。他是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曾孫,隨著嫁給隋煬帝楊廣的姐姐來到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從 此活躍在隋朝政壇。後來,隋煬帝昏庸,蕭瑀歸附唐朝,深得唐高祖賞識,歷任唐高祖、唐太宗兩朝宰相,唐朝凡朝中政務,皆委託蕭瑀掌管。 

從大唐立國開始,於24帝300多年間,蕭氏一族共有11人出任宰相,平均不到30年就有一人拜相。一門出這麼多宰相,前所未有。宋朝歐陽修贊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故而史學上有"唐朝李蕭各半」的說法。 蕭姓宰相世家同整個唐朝相伴始終。可以說,他們在推動唐朝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尋根溯祖
1、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時,宋國有一員猛將叫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被俘,魯莊公把他囚禁在後宮中,幾個月後才把他放回宋國。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閔公同南宮長萬在後宮博戲(古代的一種賭局),閔公的寵姬也在旁邊觀看。長萬看著她們說:"還是魯宮的美女漂亮,天下諸侯沒有比做魯君更快活的了!"閔公一向以這幾個姬妾的姿色自矜,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就嘲笑長萬說:"像你這種當俘虜的人怎麼懂得美不美呢?"這一下觸到了南宮長萬的痛處,他頓時惱羞成怒,一拳就把閔公打死了。接著他又殺死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另立公子遊為君。宋國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蕭縣)。蕭邑大夫是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裔,名叫大心,他把這些公族子弟及他們的隨從聚合起來組成一支軍隊,又到曹國請來援軍,逐殺了南宮長萬及其同黨,平息了這次內亂。閔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後,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屬國,稱為蕭叔。蕭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大心的後世子孫遂以封地命姓,稱蕭姓。 
2、古代嬴姓部落首領柏裔之後作士於蕭,便以"蕭"為姓,叫蕭孟虧。其後沿襲姓蕭。 

郡望堂號 
【堂號】 
"定漢堂":漢代陪人蕭何,從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到建立漢朝即皇帝位,始終幫助漢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漢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蕭何定的。 
【郡望】 
蕭姓望族居蘭陵、廣陵。 
蘭陵郡:西晉時從東海郡分出一部分,置蘭陵郡,治所在丞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鎮)。隋時廢此郡。 

歷史名人 
蕭 何:西漢大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劉邦起義。劉邦率軍入鹹陽時,諸將皆忙於分取府庫財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獻檔案,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及當時社會狀況。楚、漢矛盾激化時,他說服劉邦暫作戰略退卻,以保存漢軍實力。楚漢戰爭中,他薦舉韓信為大將,自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輸送士卒、糧餉。漢朝建立後,他協助劉邦、呂后消滅韓信、英布等叛亂;推行與民休息政策,又參照《秦律》,制定《漢律》九章。 
蕭 統:南朝梁文學家昭明太子。梁武帝之子,天監元年立為太子。少時讀遍儒家經典。及長,參與朝政。善詩賦,曾招才學之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研討儒事文學,兼探佛理。輯《文選》三十卷,選出上至周代,下迄梁朝各種文體的代表作編輯而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對後世文學創作頗有影響。 
蕭朝貴: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參加領導金田起義,任右弼又正軍師,領前軍主將,封西王八千歲。在攻打長沙時,中炮陣亡。 
南朝時有蕭道成建立齊朝,共傳三代五帝二十四年,接著蕭衍建立梁朝,共傳五代七帝八十六年。唐代有蕭至忠、蕭嵩、蕭瑀等蕭姓宰相十人,有散文家蕭穎士,清代有畫家蕭雲從。 
肖 

xiao xiào 

其實這個姓氏在漢代就已經基本絕跡 

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姓則罕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以後,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於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蕭」姓者辦理身份證、戶口登記、入學手續時,也常將「蕭」寫作「肖」。因此,近幾十年來,「肖」姓多了起來。 

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 

尋根溯源 1、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子姓,以國為氏,為周代宋國微子啟的後裔。2、據有關資料所載,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伯益之後作士於蕭,便以蕭為姓,其後代延襲姓蕭。3、據《續通志•氏族略》、《姓氏詞典》、《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或被賜姓,得姓蕭。漢朝時巴哩、伊蘇濟勒、舒嚕三族被賜姓蕭,兩晉南北朝時契丹巴哩、伊蘇濟勒、部嚕三氏改姓蕭。 

得姓始祖 大心。蕭姓原出於子姓,在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名將名叫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戰敗被俘,被囚於後宮,幾個月後才回到宋國,宋閔公為此曾多次取笑他,長萬因被觸痛處而惱羞成怒,一次乘酒興殺死了閔公,並從此公開叛亂,另立公子遊為君。宋國群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後來宋國微子之後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隨從組建的軍隊,誅殺了南宮長萬,平息了這次叛亂,扶閔公之弟御說繼位,是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於蕭地,以為附庸,建立了蕭國,稱大心為蕭君,人稱蕭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蕭被楚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蕭姓。大心也就被後人尊為蕭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蕭姓最早發源於今山東省。先秦時期,蕭姓族人由於國家被滅而散居各地,家族勢小力微。到了秦漢時期,社會動蕩,迫使蕭姓外遷,進入第一個發展遷徙時期。蕭姓經長期遷居,已從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輩出,漢相蕭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輔佐劉邦起義,在攻佔鹹陽後,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圖書,郡縣戶口、社會情況等大量資料,為西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並助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他的子孫也分別入仕於兩漢,均為高官,為漢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家族興旺,幾個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國魏晉時期,戰亂頻繁,加上兩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士族南遷,蕭姓族人也隨之而徙,播遷於南方諸省,使家族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於天下,建立了齊、梁兩朝、繁衍昌盛、人才輩出,使蕭姓發展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唐宋年間,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蕭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於天下,另一方面由於新成分的湧現,即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的契丹族蕭氏勁族的加入,從而成為一個顯貴、龐大的家族。在此期間蕭姓也有遷入福建、廣東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蕭姓已廣布於我國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廣東等地區。元明清時期,蕭姓徙居於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斷使蕭姓成為名門,自清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了多次入遷臺灣,有的還遠播海外,使蕭姓真正遍布於我國南北方各地。今日蕭姓在我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東、廣東等省多此姓,六省蕭姓約佔全國漢族蕭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號 蕭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幾大郡望,據《姓氏考略》所載,主要有三個:1、蘭陵郡,治今山東棗莊市;2、廣陵郡,治今江蘇揚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宗族特徵 1、蕭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較顯赫,出現眾多的皇族。蕭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親眾多。2、蕭姓在歷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詩善畫者眾。如唐宋時蕭姓十個宰相,均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詩人畫家也眾多。3、蕭姓適用楹聯眾多,且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蕭何:沛縣(今屬江蘇)人,漢朝政治家,秦末隨劉邦起義,他知人善任,在楚漢相爭中為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到重要作用,後因功被封為贊阝侯,與韓信、張良蕭望之:漢朝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人,從師後巷學詩,又從師夏侯勝學《禮》及《論語》,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職。 
蕭思話: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朝宋尚書左僕射,好書史,有令譽,後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國器許之,他先後歷十二州,愛才好士,人鹹歸之,卒諡穆。 
蕭道成:南朝南蘭陵人,仕宋為中領軍,後乘朝廷內亂,壯大勢力,擁立順帝劉準,自為太傅領揚州牧,升為相國,被封齊公,後廢宋稱帝,建立齊王朝,史稱齊高帝。
蕭統:南蘭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學家,梁武帝之子。少時遍讀儒家經典,善詞賦,輯《文選》三十卷,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對後世文學創作頗有影響。 
蕭衍:南朝南蘭陵人,南朝齊時著名大將,後因朝廷腐敗內亂,蕭衍於五零二年代齊稱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蕭琛:南朝梁南蘭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產業,特進金紫光祿大夫,著有《漢書文府》、《齊梁拾遺》文集。 
蕭穎士:蘭陵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對策第之,曾仕秘書正字、揚州功曹參軍等,高才博學,致力於古文。 
蕭良有:明代漢陽(今湖北武漢)人,生而聰穎異常,以神童名,萬曆中會試第一。領國子祭酒,著有《玉堂遺稿》流傳。蕭朝貴:廣西武宣東鄉人,太平天國著名領導人之一,在戰爭中屢立戰功,被封為西王,後在與清軍作戰中陣亡。 
蕭楚女:原名蕭秋,湖北漢陽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曾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後在反革命屠殺中被害。蕭三:湖南湘鄉人,國際著名詩人,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早年與毛澤東、蔡和森創建「新民學會」,參加「五四」運動,為我國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事業做出過重要貢獻,著有《和平之歌》、《伏櫪集》譯本、《新木馬計》、《前線》等。


猛戳【閱讀原文】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帶你品嘗經典的合肥滷菜——肖氏貢鵝
    在合肥滷味中,肖氏貢鵝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一種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集全鵝精華於一身,鵝肉質緊實,皮肉之間的鵝朥,散發出鵝肉特有的乳香味讓人陶醉,鹹香鮮嫩、骨酥肉糯、肉汁濃鬱。無論是下班不想做菜,還是朋友之間喝點小酒,肖氏貢鵝都是當地人的必選佳品。
  • 肖傳國和他的肖氏反射弧:尷尬了20年的謎
    我針對的只是其很容易查證的履歷造假……」  他在文章中接著說,籌款資助過一位患兒的驢友發現,「在神源醫院接觸到了一些做過肖氏手術的患兒家長,都向他們反映肖氏手術是騙人的,沒有用,還有害。」其後,方舟子從驢友那裡得到110名在神源醫院做過肖氏手術的患者的聯繫方式。「我轉給彭劍律師,彭律師又找了3名律師和2名志願者跟這些患者聯繫,其中還有74位患者或患者家長能聯繫上。
  • 店員稱重玩貓膩 合肥肖氏貢鵝滷菜店被查
    昨日,合肥市包河區市場監管局相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事發生於肖氏貢鵝望湖城店,轄區常青市場監管所執法人員已到店內現場調查,該店負責人承認是員工偷放了硬幣在秤上。目前該店已關門停業,涉事店員已被開除。執法人員表示將依法對該店進行處罰。
  • 肖氏「花芊子正妍御溼丸」受邀參加首屆洛陽非遺博覽會
    包括肖氏花芊子正妍御溼丸在內的150餘項國家級、省、市級非遺項目參展,引發巨大關注,參觀人數多達20萬人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徵,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探客】合肥之心城餐廳推薦——肖氏羊肉 徽隆號 知味涮
    今天推薦的四家店分別為——肖氏羊肉、徽隆號、知味涮、江邊烤魚。之所以這四家放一起推薦,因為它們不僅位置緊挨彼此,餐廳風格更是如出一轍,中間空間打通,從一家店可以來去自如這四家餐廳哦。肖氏羊肉肖氏羊肉「品質至上肖氏人 羊湯飄香之心城」,合肥小有名氣的肖氏企業也落戶之心城了,店名曰「肖氏羊肉」,這一排的店鋪裝扮得古色古香,復古與時尚兼得。
  • 劉氏家族簡介
    簡介凡是姓的字是劉的人均屬於劉姓或劉氏。劉姓是當今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姓氏。在古代,劉氏特指姓劉的未婚女子或改姓夫姓劉的婦女。近現代以來,姓與氏的概念一般不作區分。劉姓,以邑為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有9000多萬,稱得上是「遍地劉」。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子孫分布於彭城、中山、長沙、南陽、天水、東平等十五處之多。
  • 誕生21位天子,35位宰相的家族,800年世家----蘭陵蕭氏
    點擊加入肖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
  • 蕭氏家族簡介
    ⑵.滿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移喇部,即契丹國姓耶律氏家族的後裔子孫,滿語為Ilan Hala,漢義「三」,世居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屬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蕭氏、劉氏、王氏、肖氏、李氏、黃氏、白氏等。源流六源於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佤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隨著與漢族之間社會關係的發生與發展,很早就採用漢姓了。
  • 耶律家族簡介
    源於契丹族鮮卑分支宇文部支,出自唐朝末年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屬於以家族名稱為氏。 《遼史·后妃傳》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遼史·國語解》記載:「耶律和蕭兩個姓,以漢字書者曰耶律、蕭,以契丹字書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國語解》記載:「移喇曰劉,石抹曰蕭」。以上是正史對耶律氏兼姓劉氏的相關記載。
  • 神氏家族簡介
    神姓家族第一文獻淵源記載 神姓來源於元代蒙古族,明太祖推翻元朝期間,被蒙古統治階層長期壓迫歧視夠了的各地民間漢人群眾裡,有不少人為了洩憤、吐雪怨氣,採取了過火報復行動,反過來大殺「韃子」(對蒙古族、色目人的不尊重稱呼)。有一家蒙古人,在劫亂中黑夜逃到丹徒南鄉,躲在一座荒山破廟神龕裡,得以倖免於難。
  • 甄氏家族簡介
    隨著歷史的發展,無極甄氏家族有若干支脈向四方藩衍移徙,宋代甄舜河率族南遷就是一例。源流一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上古的時候,舜帝品德高尚,處處以身做則。當他聽說東夷部落的燒陶技術落後的情況後,就親自到東夷部落去幫助燒陶。
  • 左氏家族簡介
    源出六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屬於文化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綽羅斯氏,源出厄魯特蒙古喀爾喀中路二旗,即外扎薩克都爾伯特部、賽音諾顏部,其在明朝時期是蒙古民族最強大的部落之一,經常侵擾明朝境地,後世居厄魯特地區(今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青海、寧夏一帶)。後有滿族、裕固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olos Hala。
  • 魏氏家族簡介
    先秦時期,魏姓就已經出現了以「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當時盛極一時,家族地位十分顯赫,勢力也十分龐大。秦漢時期,魏姓子孫繼承先人遺風,歷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續發展,並在秦時由於「秦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是故魏姓也有部分遷至今陝西省境內。
  • 端木家族簡介
    自先賢端木子貢之後端木家族有系統的族譜,繁衍、遷徙昭然有序。源流一源於羋姓(祝融氏),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之師鬻熊之後端木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歷史文獻《端木氏家譜》、《端木氏祖德性譜》的記載:黃帝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少子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 吳氏家族簡介
    在吉首的新坪鄉,1200多戶人家中,吳姓近1000家,方圓數十裡內都是一姓,且為同一吳姓血緣家族。與新坪鄉毗連的新民鄉和鳳凰第九鄉,也以吳姓人數最多,幾乎佔70、80%。所以湘西大姓,以吳姓冠首。湘西苗族的吳姓,歷史上又分出一支改從伍姓。在湘西苗族中,吳、伍雖不同姓但卻同宗,所以兩姓不能通婚。
  • 伍氏家族簡介
    訂閱簡介:姓氏起源  名人軼事  家族聚會  同姓微信群查詢  伍氏家族簡介  伍(W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羋姓,為黃帝時大臣伍胥之後,以祖名為氏。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為金陵(今南京)伍氏。伍氏後裔族人繁多,人才輩出:清初有伊斯蘭教學者伍遵契,譯有《歸真要道》等;清中葉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長華,曾任湖北巡撫與林則徐一起在武昌禁鴉銷煙;清末民初有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畢生從事教育的伍崇賢,有任民國教育部普教司司長、浙江、江西教育廳廳長的教育家伍崇學(又名仲文)。解放後,伍氏家族中各科類學者、專家相當多。
  • 郄氏家族簡介
    據記載,郄與卻原為一姓,郄是卻的俗字,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邑,故地在今山西沁水下遊一帶,自晉大夫文開始,其家族世代以為採邑,就以邑名卻作為姓。卻讀作(Xi),後來俗寫作郄,郄的讀音(Xi)。以後郄與卻分化為兩個姓,郄讀(qie),卻仍讀(Xi)。
  • 姬氏家族簡介
    姬氏家族       姬姓是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之姓、周朝的國姓,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共祖軒轅黃帝。《說文》記載黃帝因居住在姬水,故姓「姬」。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03位,人口約五十四萬餘,由姬姓直接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
  • 曲氏家族簡介
    從那時開始到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鞠譚的後人從西平到金城始終沿湟水兩岸發展,乃至發展成為一度曾影響西北地區歷史的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晉書》記載古西州民彥說「麴與遊,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足見其富貴和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