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知識:中國古代刀劍的鍛造方法

2021-02-23 冷兵器研究所

刀身要綿密均勻方為上乘,這也是現代勻質鋼材的穩定性與綜合性能遠遠超過古代寶刀的原因。

由於中國古代無高爐冶煉技術,並且是使用木炭作為燃料,所以爐溫較低,沙鐵不能達到完全熔解溫度,所以煉出的鐵是海綿狀的「草鐵」。「草鐵」由於含雜質多,組織鬆散,只有經過加熱鍛打才能去除雜質,使組織緊密,含碳均勻。日本刀的鋼材則被稱作玉鋼,也是以傳統低溫方法冶煉。首先,刀匠會將燒紅的鋼材摺疊鍛打,如果用兩片燒紅的鋼材摺疊鍛打10次,就會得到1024層的鋼材。通過摺疊鍛打,還可以將鋼材中的雜質與過多碳排除,增加鋼材的彈性與韌性。鍛打的次數越多,刀胚的含碳量就會更加均勻,鐵晶體也會更加細緻,最終鍛造出來的刀胚會達到幾千層,使刀劍擁有強大的韌性。在鍛打中為了使鋼材有更好的可塑性,所以要儘量提高溫度。

為了提高溫度,就會選擇在爐中最上層的氧化焰中加熱。但氧化焰中有過量的氧,在焰芯外面形成了一個氧化性的富氧區,在反覆加熱鍛打中,刀胚會產生大量的氧化皮並嚴重脫碳,因此在鍛造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在下層的碳化焰(還原焰)中滲碳,讓刀胚吸收碳素,提高含碳量。但這樣做並不能完全補充在加熱鍛打中所失去的碳素,所以為了保持鋼材的含碳量,加熱次數受到嚴格地限制。而且鋼材的可塑性會在快速冷卻時有很大的改變。所以經驗豐富的刀匠要準確的調整好每一錘的力量的變化,才能在有限的加熱次數中將鋼材做成刀胚。這樣的刀劍鋼在古代稱為「百鍊鋼」。

「百鍊鋼」刀劍經過上等研磨後會出現各種形態美麗的鍛肌。古代文獻對此有過詳細的記載,如《典論》記載:丕為太子時,曾命國工精煉寶劍三枚,寶刀三枚,匕首兩枚,露陌刀一枚,皆因姿定名。寶劍「流採」是因鍛肌形如虹霞,「靈寶」 鍛肌形如龜甲,「含章」 鍛肌似丹露,「龍鱗」 鍛肌則形如片片龍鱗。,張協在「文身刀銘」 「七命」中也記載了刀劍美麗的鍛打紋理,文中提到:「寶刀既成,窮理盡妙,繁文波回,流光電照」。 「神器化成,陽文陰縵;流綺星連,浮採泛發」。

這些古籍中記載的帶有美妙花紋的刀劍正是經過千錘百鍊的「百鍊鋼」劍。「百鍊鋼」因其含碳均勻,組織細密,一直被用來製作寶刀,寶劍。所以勻質綿密的刀身是好刀的基礎,古代刀匠無不孜孜以恆地追求著。漢至唐宋由於鍛造技術不發達的緣故,刀身難以達到極至綿密的要求。

這時候的鋼質較為鬆散,所以力求均勻就成了刀匠們的主要目標,這也是我們現在鑑賞此類刀劍的觀察點,較鬆散的鋼質需布局均勻方為良刃。


宋以後隨著與外部世界的不斷交流和鍛造技術的不斷完善,較為綿密的鍛造產品開始出現,特別是明中後期以後刀身的綿密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程度,我國出現了十分勻質綿密的所謂「牛毛紋」,同時代日本出現了同樣勻質綿密的「小糠肌」,這時的刀劍鋼已經開始漸漸地接近現代的勻質鋼材了。

進入清代以後,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國家的成品鋼材質量開始明顯超越了東方的鋼材。但由於運輸不便,那時候用外來鋼製造的刀劍就顯得十分寶貴,在我國與日
本都曾經是少數達官顯貴們炫耀的資本。這些外來鋼在日本被稱為「南蠻鐵」,只有少數大名才能擁有,所以也只有他們的御用刀匠才有權用「南蠻鐵」來鍛造刀。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刀劍鍛造技術
  • 科普|為什麼用鋼鐵鍛造的刀劍質量才是最好的?
    自鐵質兵器取代青銅兵器以來,無論是西洋劍還是中國刀劍,都是用鋼鐵作為劍身的打造材料,而不是其它金屬材料,諸如銅、銀之類。
  • 古代刀劍最極致的鋼材——大馬士革鋼的前世今生
    數個世紀以來,很多學者和研究人員想用最現代化的方法模仿製造,但到目前為止,很少取得成功。筆者認為,作為一種已經失傳近三個世紀的技術,現在所謂的各種煅造方法雖多,但那也只是當代人的推斷而已,已知的真正大馬士革鋼刀最晚製作於1750年前後,隨著還有烏茲礦(wootz)等的缺失,已經不太可能完美複製出古大馬士革鋼刀了。
  • 揭秘中國古代花紋鋼鍛造技術
    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分為多種類別,例如根據工藝原理,分為結晶花紋鋼、灌煉花紋鋼等。 花紋鋼的花紋形態有如流水,有似彩雲,或象菊花,或類似木紋等。歐洲人說的"大馬士革鋼"、俄國人說的"布拉特鋼",以及古時由波斯、罽賓(今克什米爾)傳入中國的鑌鐵都屬於花紋鋼。中國古代關於花紋鋼的記載至遲始於東漢時,在唐、宋、明、清都可見到。
  • 削鐵如泥,吹毛斷髮,古代真有這樣的刀劍嗎?
    與之類似的橋段在我們現代的一些古裝劇以及小說作品中也是時常出現,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真的會存在這樣的寶刀嗎?我們可以暫且先拋去《水滸傳》的小說特質,畢竟在古代戰爭頻發,而且沒有熱武器,戰爭期間所採用的也都是以刀劍長矛等冷兵器為主。
  • 當古代相劍師遇上現代刀劍,他們的標準還靠譜嗎?
    從薛燭相劍來看,古代相劍師主要是由器身外觀,包括紋理、色澤等方面來進一步推測劍的工藝品質,這似乎與現代的一些標準不謀而合。那麼,如果用古代的相劍標準,來判斷現代刀劍的優劣,會是什麼情形呢?《居延新簡》中,有名為「相利善劍刀」的古書殘簡,這是難得保存比較完好、內容比較系統的古代相劍冊,我們就以其中的標準為例,相一下現代刀劍。簡文云:「以不報者及新器者之日中,騂,馬赤黃。」意思就是把刀劍置於日光下,如果光澤呈現黃色,那就不是。
  • 史上最堅硬耐磨的刀劍是什麼材料?
    棍、棒、鞭、鐧這樣的兵器尚可,刀劍一類細長且刃口較薄的冰刃則更易損傷。古代一場仗下來,兵器的損耗是相當可觀的。不注重使用技巧,更是損的連邊都沒有。 ,而鍛造不但可以使組織細緻化,還可除去組織中的雜質,並使材料內部組織沿著拉伸方向呈纖維狀分布,所以人類開始了鍛冶鋼鐵的技術研究,金屬鑄造因為容易摻雜氣泡與礦渣而影響強度,所以人類又發明了冶鍛鋼鐵的技術,所有的鋼鐵兵器都是以鍛造的方式為之,因此若以鑄劍來稱呼鋼鐵刀劍的製造方法,已經是錯誤的了.
  • 日本刀劍的前世今生
    此後日本刀劍的生產又幾經起伏波折。到了明治維新後,刀劍作為戰爭武器的歷史宣告結束,但是作為美術、工藝品開始流傳下來,直至現在還給人一種美侖美奐的感覺。可以說日本古代的刀劍深受中國文化及佛教的影響,古代許多名貴刀劍,均刻有中國的詩、龍、神像,或是梵文、蓮花等。到了平安時代後期,隨著日本鍛造刀劍的技藝精進,才開始聞名於世。
  • 傳統手工鍛造,爐火不熄,傳承不止!
    有刀友問過我,為什麼匠人工坊只做手工鍛造的大馬士革刀,而不考慮用其他材料,畢竟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可以作為刃材的好鋼有很多。我從小跟著家裡的長輩學習手工鍛造刀劍,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我每天都在接觸的,其實是一門已經瀕臨滅絕的手藝。
  • 為何現在有那麼多人喜歡傳統刀劍?喜歡中國刀劍真的只是個情懷嗎?
    中國則是冷兵器和舊式火器並存,最後幾乎同步進入墳墓,被西洋刀劍和現代槍炮所代替。從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最後一批的御製寶刀問世,代表中國刀劍達到巔峰,到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廷改建新軍使用西式佩刀,標誌著中國刀劍退出歷史的舞臺,正好100年。
  • 古代真有削鐵如泥的刀劍?把這兩點做到極致,削鐵便不是幻想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言下之意就是,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擁有趁手的工具。對於士兵來說,武器的好壞就決定著他的生死,擁有一把絕好的武器,就相當於為自己多爭來了一些存活的機會。古代士兵的主要作戰工具都是冷兵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刀叉劍戟,這些武器就是他們的傍身之物,是他們性命的保障。一般百兵之中,尤以刀劍最為普遍,不管是沙場將士還是武林俠客,都常用刀劍來護身。由於使用者甚多,刀劍的發展也比其他武器要更為迅速一些。古人多尚武,因此擁有一把好的刀劍,是很多習武人的夢想。
  • 這些刀劍是中國的瑰寶,如今卻流落日本!
    中國唐朝,一個代表著中國繁華、鼎盛的朝代。眾多華美的詞彙被賦予給這個輝煌的朝代。
  • 圖賞:中國刀劍好看還是國外刀劍更美?
    人類5000年的文明歷史,各個國家民族均有值得自豪的悍刀寶劍,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中國刀劍、印度及伊斯蘭刀劍、馬來諸族刀劍、日本武士刀和西洋刀劍,他們並稱為「
  • ♞冷知識:世界三大名刃為何沒有中國刀劍?
    明清之後刀劍淪為裝飾品 質量逐漸下降「世界上的刀劍,只有日本武士刀和伊斯蘭刀劍,是世界性流通的收藏,西洋刀劍和中國刀劍,都是小地域裡的收藏。」著名的刀劍收藏家皇甫江對於世界刀劍收藏的概況,突出前兩者,客觀原因是歷史變遷的際遇,但它們的刀劍本身,在同期相比,也是世界一流的鍛造。
  • 網友多年收藏刀劍,簡評中日與歐洲刀劍
    重騎兵人馬皆披厚甲,就算持有人捨得,再好的刀劍也不可能砍破超過十副的鐵製盔甲。現在有些刀匠用自己精心製作的刀劍砍斷鐵釘,並拍成視頻放在網上,以證明自己刀劍的品質,其實那只是噱頭。古代那些冷煅而成的鋼甲片,他們用現代技術製成的刀劍能砍破多少/?物理學規律不是誰想改變就能改變。
  • 刀劍
    ❶ 電話:0571-88160109❷ 郵箱3074196101@qq.com❸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熱血冷兵
  • 中國古代鑌鐵和烏茲鋼是一回事嗎?
    (圖:阿拉伯人古大馬士革彎刀的刀匠徽記和真實花紋)【烏茲鋼刀劍的鍛造技術】:鍛造烏茲鋼刀劍的主要燃料是木炭,較好的木炭由松木燒制而成。烏茲鋼圓餅的大小、重量各不相同,所以製造短刀劍時需要一塊或半塊圓餅,鍛造長刀劍時則一般需要兩塊圓餅。鍛造時將圓餅放入長方形的木炭爐中,加熱到合適的溫度,然後用大鐵錘奮力鍛打,使其中的雜質隨著碳組分擠出,同時鋼材的組織進一步緻密化。鋼鐵冷卻後,再加熱、鍛打,大約需要數十次的錘鍊,直到圓餅變成所需刀劍的大致形狀。最後是對刀劍進行淬火和研磨。
  • 高考裡的「冷」知識——古代奧林匹克的那些事兒
    北京體育廣播雙奧之聲《相約冬奧》節目本周推出系列專題,盤點今年《高考中的「冷」知識》。這個「冷」可不是考點的冷門,而是因為這些2020年高考中的題目,都和冬奧、冰雪運動息息相關。
  • 古代鍛造的刀劍,真能「削鐵如泥」麼?專家:削的那玩意能叫鐵?
    自古以來,切金斷玉、削鐵如泥就是判定刀劍鋒利程度的標準,一旦達到二者中某一個需求,便可稱之為「神兵」。然而,在冶鐵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代,真的有那種「削鐵如泥」的刀劍麼?「削鐵如泥」一詞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原文記載:那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民間傳說中,青釭劍已被盜墓賊偷走,盜賊乘船途徑撫仙湖時,小船意外傾覆,盜墓賊和青釭劍一併沉入湖底,至今不知所蹤。
  • 刀怒斬雪翼雕,歷史上的中國刀到底好不好?
    2.中國古代的刀劍鍛造工匠地位低微,很少受到重視,導致很多古老的技法和工藝都失傳了,即使是在當時這樣的社會環境也不利於刀劍鍛造技藝的提升。在我看來「好鋼用在刀刃上」是一種「恰到好處」,並非是「取巧」。至於所謂的工藝,首先對於古代先輩們的無窮智慧我還是很佩服的,其次別被斷章取義的,給大家看一張日本刀鍛造剖面圖,大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