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米哈裡EDU
我有個外甥女,家裡條件很不錯,父母跟她的關係也很好,孩子懂事,聽話。
但就有一個問題,孩子始終對學習提不起勁,一提學習就煩躁。
為此,家裡人什麼招兒都用了,比如,如果考的好的話,就獎勵多少錢,再比如,如果還是這樣,就把她送回老家。
可是,我這外甥女就是紋絲不動,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過,通過一些外部的幹預,我外甥女最終還是徹底轉變了,竟然一路讀到博士。
大概了解了下,類似我外甥女的孩子,真不在少數。
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最多就是在「壓力」驅使下推一步走一步,想要讓他們自覺主動的學習,簡直比登天還難!
難道他們不知道學習的意義嗎?難道他們就喜歡被人嘮叨,被人批評指責嗎?
我認為他們都知道,都懂,他們只是沒有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這句話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它說的是,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認為,想要點燃這把火,需要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就是我們說的內在驅動力。
1
什麼是內在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的定義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通俗點說,就是我有什麼東西缺失了,沒有這個東西,我會很難受,這種缺失感會推動我做點事情。
比如,我現在很窮,我需要錢,為了得到錢,就會有一種力量推動我去做事情,而這個力量,就是內在驅動力。
有人說了,學習這件事算不算需要?
當然算!
但學習屬於高級的需要,只有當底層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被滿足之後,學習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會產生。
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人吃穿都成問題,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那麼你跟他談學習是不是有點扯。
因此,喚醒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先滿足底層的需要。
對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先保證他身心健康,有自信,有價值感,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在此基礎上,再來思索如何喚醒內在驅動力。
試想,身處以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是否有學習的需要:
夫妻整天吵架,家庭隨時面臨崩潰
親子關係極差,孩子經常遭受批評,指責,甚至打罵
所以,當父母問起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時,我們會先問以上兩個問題,因為,這是父母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基礎和前提。
2
內在驅動力有什麼好處?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胡蘿蔔加大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聽話,那麼我就獎勵你,如果你不聽話,那麼我就懲罰你。
獎勵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驅動力,不過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1、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2、無法實現責任的轉移
我們知道,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的責任。
可是,獎勵和懲罰很容易把這種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孩子會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學,那麼可想而知,他的投入度肯定不會高。
3、半衰期太短
通俗點說,如果父母把獎勵和懲罰當成籌碼,那麼這個籌碼很快就變無效了。
你需要不斷加大籌碼,才能繼續推動孩子學習,那問題就來了,你總有滿足不了孩子的時候,而到那時,你又該怎麼辦?
相比較外部驅動力,內部驅動力的好處就顯而易見了:
1、參與度更高
孩子會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責任,因此,他會自覺自愿的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獎勵和懲罰,他就是打心眼裡想去做。
2、行動更持久
由於孩子把學習當成滿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因此,他會持續不斷地行動,因為學習這件事的特點是,越學越無知,越學越投入,孩子會不斷探索新知,不斷挑戰難點。
3、成就感更足
由於不需要獎勵和懲罰的籌碼,所以,一旦孩子有所突破,他的內心感覺會非常棒,他會更享受這種成功的喜悅。
樊登的父親是大學的數學教授,按樊登的說法,他父親最喜歡幹的事,就是做數學題,人們問他,為什麼你從來都不去放鬆,他父親說,做數學題就是放鬆啊。
你看,當一個人把學習當成放鬆的方式時,他根本不覺得學習很苦。
他認為學習就是放鬆,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這就是典型的內部驅動。
3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接下來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首先再重複一遍,喚醒孩子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先滿足底層的需要,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此,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支持他,理解他,關心他,愛護他,鼓勵他。
當滿足了這些後,我認為,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主要靠以下三點:
1、給予孩子充分的學習自主權
作為父母,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採取控制,我們最擅長的,就是過度幹預,我們總覺得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輔助和監督,其實,這些做法,無形當中,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
什麼叫自主權,就是在沒有人逼迫的情況下,自己打心眼裡想做,對孩子而言,學習不是為了討好父母,也不是為了逃避懲罰,就是發自內心的想去學。
我記得初三那一年,當我決定認真學習時,我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催促。
一到了學習的時間,我就自覺自動地走進了書房,而一到了我認為可以休息的時候,我也會主動放下手中的筆。
有的時候,父母還是忍不住說我兩句,但我就回一句話: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我心中有數,不需要你們不時地提醒。慢慢地,父母也就不過問我了。
實際上,當孩子可以決定什麼時候學,學什麼的時候,他的自主權其實也就釋放出來了。
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自己做主」這件事毫無抵抗力,只要能自己說了算,他們內心會倍爽。
給孩子學習的自主權,是喚醒他內驅力最基本的條件。
2、先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沒有人天生喜歡被虐,人們更喜歡幹有好處的事情,想要孩子愛上學習,那麼,你得先讓他感受到好處,先讓他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我認為,想要讓孩子獲得學習的成就感,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勝任力
拿手機遊戲來說,如果一款遊戲難度很大,你相信嗎,只要孩子嘗試幾次失敗,他很快就放棄了,因為他無法勝任,他總是被虐,這種感覺是很痛苦的。
對應到學習,其實也一樣,如果當前的課程太難,孩子hold不住,那麼他同樣也會放棄。
針對這點,父母可以把目前的學習難度調低,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
比如,如果孩子初二的知識跟不上,那麼是否可以先從初一補起,先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好處,讓他覺得自己是可以hold住學習的,讓他獲得一些學習的成就感。
及時反饋
還拿手機遊戲舉例,遊戲生產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遊戲中設置各種反饋。
比如,打死一隻小怪有獎勵,幹掉一個boss還有獎勵,打遊戲的過程,就是不斷製造反饋的過程,對應到學習,孩子感受到的正面反饋相對較少,更多的是挫折,是卡殼。
對此,我們父母可以有意製造反饋。看過《墊底辣妹》的人都知道,只要主人公有一丁點兒進步,補習班老師會玩命地欣賞,玩命地鼓勵,其實這就是反饋。
跟遊戲一樣,孩子能感覺到自己的力量,慢慢地,孩子會把這種反饋轉移到學習本身,他會從做題過程中找到快感。
3、要培養孩子內在的目標
我們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大,也可以小,但不能沒有,沒有目標的事情,人很容易迷茫,迷茫就容易放棄。
對學習來說,道理也一樣。試想,我都不知道學習要用來幹嘛,你覺得我會努力學習嗎,當然不會。
有人說了,學習的目標不是很清晰嗎,為了考試,為了升學,為了將來的美好生活,這些是目標嗎?
我說是!但是它們不是最好的目標,至少孩子不喜歡這些目標。
當我們跟孩子說,學習是為了美好的未來,可美好的未來究竟是什麼,孩子清楚嗎,我覺得未必。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大多都不錯,基本屬於要啥給啥,他們覺得現在就挺好,既然如此,我何苦為了一個虛幻的美好未來而努力學習。
拿我的外甥女來說,她的家庭條件真可謂優越,父母是大老闆,家裡資產無數,你跟她說好好學習就會有好日子,你覺得她信嗎,你這不是相當騙小孩嘛。
所以說,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你需要幫孩子找到一個好目標,這個目標,是孩子可以看見的,是可以感受到的,是發自內心想要得到的。
綜上所訴,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主要依靠三點:
給孩子學習充分的自主權;
先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內在目標。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畢竟還不懂事。
內驅力是一種「推」的力量,而獎勵和懲罰這種外驅力,是一種「拉」的力量,一個行進的車輪需要有多重的驅力,它才可以快速的前進。
因此,切莫一棒子打死,我們只需要重點突出,適度調用外部驅動力即可。
*作者:米哈裡EDU,中科院心理所課題組,985學霸,青少年問題解決專家。
本期互動:
你善於主動學習嗎?你是如何調動自己的學習積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