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光武帝劉秀》(附音頻片段)

2021-03-05 文博河南

他是一個被很多人稱讚的皇帝,又是一個我們並不是那麼熟悉的皇帝。他開創了一個曾經有過無比輝煌的王朝,卻又是一個相對寂寞的王朝。

他是誰?他就是——漢光武帝劉秀!

06月18日,由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河南博物院主辦,河南嵩陽文化策劃有限公司承辦、大河網支持的「中原大講堂·河南博物院講堂」系列講座第五講特邀請秦漢史研究專家、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袁延勝講解《光武帝劉秀》,現場為觀眾講解了劉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奇一生。


「中原大講堂·河南博物院講堂」系列講座第五講現場。


講座嘉賓:袁延勝老師。

下面我們核心講一下歷史上的劉秀,從時間的順序,大致給大家介紹一下。從他的出身到他的求學,到他的參加起義,到他最後的治國理政。

劉秀身世

我們知道劉秀是南陽蔡陽人,西漢包括秦和西漢的南陽郡地域是非常大的,西漢的南陽郡管轄37個縣,一直在今天的襄樊以北,都屬於南陽管轄,那麼咱們河南境內的除了今天的南陽地區之外,還包括今天平頂山,包括駐馬店一部分,都屬於南陽郡管轄。

所以我們今天說劉秀是南陽人,就是從這個大的南陽郡來講的,漢代南陽郡是個非常大的郡。我們知道,在整個兩漢400年裡面,有幾個郡是非常有名的,一個是南陽郡,一個是穎川郡,穎川郡在我們禹州是核心,在許昌這一帶,還有汝南郡,這都是平原大郡,是出人才的地方。

光武帝劉秀是南陽蔡陽縣人,今天湖北棗陽市吳店鎮人,是高祖的九世之孫,從劉邦那裡算,是他的第九代孫。

字文叔,諱秀,也叫劉秀,劉文叔。這個「叔」是因為他在弟兄裡面排行第三,他的前面還有兩個哥哥。

劉秀這一支從哪裡來呢?就是從漢景帝來,漢景帝一共14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兒子叫劉發,封在了長沙國當長沙王,劉發下面一直傳,我們知道從劉秀這一支來講,劉發的兒子劉買,劉買的兒子劉外,劉外的兒子劉回,劉回生了光武帝的父親劉欽。

劉欽一共養育了6個子女,其中老大叫劉縯(劉伯升),就是劉秀的大哥,這個大哥好俠養士。拿今天來講,也是豪放式的人物,那麼在王莽篡漢的時候他一直主張推翻王莽的統治。

除了劉秀的大哥之外,還有二哥劉仲。劉秀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大姐劉黃,二姐劉元,妹妹劉伯姬。這是劉秀基本的世系情況。

長安求學

第二個方面,我們講一下長安求學。

我們知道劉秀在年輕的時候,大約十幾歲的時候,曾經到長安去上太學。

太學是在漢武帝時期創立的,剛開始漢武帝創立太學的時候,國立大學招生非常少,漢武帝的時候,一年招生就四五十個人,後來到漢成帝的時候,逐漸擴大,增加到三千人,到王莽篡漢的時候,王莽為了籠絡天下的讀書人,招生規模達到一萬多人。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劉秀的大哥劉縯也到太學去讀過書,劉秀也到長安去讀過書,在劉秀起義的過程中,他好多的同學後來也參加了起義隊伍,都到太學讀過書。

在史書上記載,劉秀在長安讀書的時候也很刻苦,當然家庭條件,因為父親去世了,所以家庭條件也不好,史書上記載有的時候沒錢了,他同學們一塊合夥做生意,賺點小錢,補貼自己的生活費用。

這是長安求學。

當然劉秀當皇帝之後對這個太學也非常重視,姓氏文化,把原來的一些同學、老師都請來傳授文化知識。

舂陵起兵

舂陵起兵,我們知道,到西漢末年社會問題非常多,外戚王莽經過精心的準備和籌劃,最終廢掉了漢平帝,廢掉了孺子劉纓,然後自己當了皇帝,當了皇帝之後,王莽這個人有一點極端的理想主義,他頒布了好多的政策,這些政策好多是不切實際的,最後也引起了好多人的反對。

特別是王莽在篡漢之後,對劉姓的宗室大加地壓制,原來封為列侯的這些劉姓宗室,他一概地把爵位給去掉,所以姓劉的在王莽統治的後期極為反感,特別是劉秀的大哥劉縯日夜結交天下的豪傑,想著一旦時機成熟,就要推翻王莽。

大約到了公元17年的時候,到王莽統治的後期,就有綠林、赤眉起義,當然綠林、赤眉起義在早期的時候遭到鎮壓,後來王莽大軍一走,這些人又起來,所以大約再到公元22年的時候,綠林軍王匡、王鳳又在湖北的北部再次發動起義。

綠林軍後來有一支北上,到達南陽郡境內的時候,劉秀的大哥劉縯正式揭竿而起。

我們知道舂陵侯國離南陽郡首府比較遠,當時漢代的地理離南陽首府(離舂陵侯國)大概有300裡。所以他們起義之後就往南陽的宛城進發,進發之後,當然王莽馬上派軍鎮壓,在起義的早期,再到今天河南的唐河、新野,包括原來老南陽縣那個地方,發生了幾次戰役,起義軍和王莽的部隊發生遭遇戰,其中比較有名的一次就是棘陽之戰。

棘陽之戰,這一戰王莽的部隊把劉秀打的落花流水。

我們知道,在這次戰役中,劉秀的二姐劉元、二哥劉仲就在逃亡的過程中被王莽的軍隊抓獲、殺死。

包括劉秀的傑夫鄧晨,鄧晨家一下殺了300多口,全部宗族都殺掉,鄧晨自己跑了,在新野那個地方。

所以早期的時候參加起義的李通、鄧晨,還有鄧禹,還有那一系列的人,都受到王莽的嚴厲鎮壓,整個宗族有的一家死了幾十口,有的甚至死了上百口。


昆陽之戰

我們要說到劉秀,他是在北上的過程中發生了昆陽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這是一個典型的戰例。

昆陽我們知道,就在今天平頂山的葉縣一帶,我們一般說王莽的軍隊有42萬,劉秀的部隊只有八九千人。這實際上有一點誤解,因為什麼呢?王

莽聽說南陽起義以後,徵集天下的兵力40餘萬,從長安的洛陽,然後到南陽,綿延不絕地往前線進發,他徵一個往前進發一個,這42萬並沒有完全都包圍昆陽,他是陸續在走的,先頭部隊包圍了昆陽。

當時昆陽城裡面大約有幾千人,劉秀先逃跑,逃跑之後,後來到外面去找其他的援軍,因為在周邊的一些縣也被起義軍佔領,所以後來劉秀帶了幾千人從外面往裡面打。

當然這個也有很多的歷史機緣,因為王莽徵集來的軍隊好多不認真作戰,有的時候也離心離德,造成昆陽之戰,劉秀把王莽的部隊打敗。

當時王莽的一個首領下了命令,他想著就這幾千人,想自己立功,讓別的部隊都不動,原地待命。主帥親自帶著一部分軍隊迎戰,結果劉秀帶著軍隊又比較勇敢,一下子把他的陣腳給衝亂了。衝亂之後,裡面又敲鑼又打鼓的,衝出來,所以一下子把主帥的軍隊衝散,其他的軍隊一看,扭頭就跑,加上這個時候,在劉秀打仗的過程中可能下起了暴風雨,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部隊誰也不認識誰。這邊敲著鼓,那邊跑,有一部分人在逃跑的過程中被水淹死了。

昆陽之戰是個決定性的戰役,當時我們知道,昆陽之戰是王莽基本上集中了全國的精銳部隊來消滅當時南陽的起義軍。

經過這次作戰,王莽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誰也不聽他的。但是昆陽之戰勝利之後不久,就在同時,劉秀的大哥劉縯就在南陽遇害。當劉伯升被殺的時候,劉秀昆陽之戰剛剛勝利,劉秀聽了這個消息之後,馬上跑到南陽去,向更始帝表示認錯,說我哥哥做得不對,我向你承認錯誤。

所以這個昆陽之戰是劉秀最大的一個軍功,但是劉秀剛剛勝利之後,他大哥就被殺了,他如果再居功自傲的話,也可能被殺掉,所以他從來不敢提自己有什麼軍功。

劉秀這一生是非常謙虛謹慎的一個人,這和他早期的出身可是有關係的。

立足河北

河北是劉秀的立足之地。

我們知道在劉秀到河北發展壯大之後,更始帝劉玄害怕劉秀勢力壯大,不聽自己的,後來就派史者來接替劉秀,說你到長安來吧,你來做官,你不要在河北了,不要在地方了。

劉秀勢力大了之後,就不再聽更始帝的了,因為更始帝那時候也是胡作非為,劉秀也不願意去,更始帝派使臣立光武帝劉秀為蕭王,讓他到長安去,劉秀拒絕了。

劉秀在獨立發展的過程中,全國各地很多的割據政權,劉玄當皇帝之後,那全國各地有十幾個割據政權,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代理人稱王稱帝,那麼劉秀也在這種過程中,也是成為十一支軍閥之一,在河北發展。

我們知道劉秀真正在河北發展壯大就是消滅河北地區其它的農民起義領袖,其中河北地區的起義軍最大的一支叫銅馬,銅馬起義軍的隊伍非常大,劉秀後來再到公元23年、24年的時候,逐漸把他們收編。

劉秀把銅馬起義軍給打敗以後,收編了幾十萬軍隊,原來劉秀到河北去的時候,隨從只有幾個人,收編了銅馬後,一下子發展到幾十萬。

從此劉秀有了自己的一支強大的軍隊,就站穩了腳步。

站穩了腳步之後,我們知道在整個割據勢力裡面,勢力算是比較大的,他的手下人勸劉秀稱帝,因為這時候更始帝劉玄已經是分崩離析了,所以劉秀在公元25年的時候,在大臣的全勸諫下,在河北稱帝。

劉秀即皇帝位就在今天的河北高邑縣東南,當時劉秀即皇帝位的時候只有31歲。

當然過去再到王莽和東漢的時候都有一些讖緯的思想,讖緯思想我們都知道,讖就是預言,緯就是解釋經書的,讖緯也就是一些我們說的迷信或者是說神秘文化的一部分。

比如為什麼劉秀能當皇帝?疆華給拿了個《赤伏符》,《赤伏符》就是一個讖語,拿來了,說,當時在劉秀稱皇帝之前民間就流傳一句話,說「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當然這個暗語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但是這個名字是對應劉秀的。

這些大家一對應,因為四七二十八,劉秀起義的時候是28歲,而且「火為主」,我們知道劉秀,包括劉邦自認為是赤帝子,赤帝子就是紅色龍的後代,所以是以火為主的。

這些讖語基本上都應驗在劉秀的身上,所以大家一看說,你看上天也讓你當皇帝,我們也擁護你,你就當皇帝吧。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劉秀到河北稱帝。

公元25年,劉秀當皇帝,一直到公元37年,建國12年,這12年裡面,劉秀逐步地平定各地的割據勢力,最終統一了全國。

光武中興

當皇帝之後,我們下面講一下劉秀治國理政。

我們原來可能對劉秀的一些措施了解得不多,劉秀的治國何劉邦不一樣,首先在政治上,劉秀最主要的一個方面是「退功臣,進文吏」。

什麼叫「退功臣」呢?

跟隨劉秀打天下的有名的雲臺二十八將都是大功臣,那麼劉秀當皇帝之後就不給他們實權,封你們列侯,你們待遇高一點,你想當個省長、當個市長,不讓你幹,回家歇著去吧。

為什麼呀?這具體的事你們別幹,你們幹好了,我也獎賞不了你們多少,你們地位已經很高了,有封地;你要幹不好,我要處罰你,這不是傷了弟兄們的恩情了嘛,是不是?

所以劉秀具體辦事的重新選拔,沒有軍功的人來辦事。三公也好,九卿也好,郡太守也好,讓這些人來幹,叫文吏,文吏就是一般的辦事人員。

我們知道劉秀的初年,功臣沒有實權,沒有實權也就招不到皇帝的猜忌,而且這功臣基本上都善始善終。

這個情況和劉邦不一樣,劉邦當了皇帝之後,都是屠戮功臣,我們知道韓信被殺了,彭越被殺了,英布被殺了,因為什麼?功勞太大,握有實權。

包括蕭何那麼小心,蕭何當丞相,還被劉邦抓起來投到監獄,投了一個多月,為什麼呀?丞相干得太好了。

劉邦說,你幹這麼好幹啥?你是想當皇帝嗎?嚇得蕭何再也不敢吭了。

劉秀就採取了措施,他沒有殺戮功臣,就像給你個封地,你待遇高一點,拿今天講,出有車,食有魚,你具體的事別管,退居二線算了。這是劉秀對功臣的一個處置方法。

置三公,事歸臺閣;什麼意思呢?國家設立一個就像國家級的領導人,三公,司徒、司馬、司空三公。

這三公地位非常高,但是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誰手裡?尚書臺,尚書臺打個不好聽的例子,就是今天的秘書處。

尚書就是管起草文件、傳達文件,後來就變成皇帝親自指揮的一個機構。這個尚書的級別比較低,大家知道三公的級別非常高,但是尚書臺的級別比較低,類似於今天的處級幹部都可以幹,但是他握著實權。

所以劉秀是大權獨攬,不設丞相,設三公,三公也沒有實權,最後誰說了算?皇帝一個人說了算。

但是這樣的一個情況也造成了很多弊端。

我們知道,到了劉秀中期以後,外戚、宦官交替掌權,是吧?你說外戚有那麼大權力嗎?宦官都那麼大權力嗎?戚和宦官掌權恰恰表明皇權太大,這個外戚也好、宦官也好,是竊取了皇權,因為皇帝小,權力暫時讓你掌握著。

這要在西漢時期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因為丞相的權力非常大。我們知道西漢的時候,劉邦,包括後來文帝、景帝的時候,皇帝想任命個啥,那丞相反對,皇帝也沒辦法,為什麼呀?丞相有否決權。

到了東漢的時候,三公就沒有決策權了。

那尚書臺級別又低,還都得聽皇帝的,所以後來就造成了外戚、宦官專權,就是相權削弱了,沒有人和皇帝相抗衡,這也是一個弊端。

劉秀還有一個重要的經濟措施,是毛澤東所稱讚的,就是度田。

什麼叫度田呢?

我們知道王莽之亂之後,在東漢初年,到底天下有多少土地,有多少人口,似乎還不是一個非常精確的數字,所以劉秀再到建武15年,就是剛剛統一全國之後第三年,就下令全國丈量土地、清查人口。就像咱們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一樣。

在這種過程中,我們知道土地有,你要交賦稅,人頭要交人頭稅,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度田的過程中發生一些衝突,好多地方的官吏可能不認真執行,對一些土地多的、人口多的有優待,對老百姓可能不是很公正地來處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度田到了建武16年的時候,有些人度田不實,就是說你辦事不力、弄虛作假,這樣的官員一查處,在建武16年,劉秀一下子殺了十幾個郡太守,今天講,殺了十幾個省長。連當時的大司徒歐陽歙也被殺掉了,就相當於主管的副總理也被殺掉了,對度田這件事劉秀決心非常大。

劉秀到去世的時候,全國的土地都有記載,《後漢書》上也有記載,全國的人口只有2100萬,土地好像有7億多畝。所以毛澤東他在讀《東觀漢記》的時候說劉秀是第一個進行土改的人,那是五幾年毛主席說的。

他確實是把多餘的地給丈量出來,因為漢代也授田,就是說你沒有地,我給你,國家給你,但是你是要交稅的。這是實行的一個度田。

另外,劉秀為了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實行軍隊屯田。

軍屯不開始於劉秀,在漢武帝的時候,也在邊疆地區屯田。劉秀到天下太平之後,軍隊有的沒撤,沒撤幹啥?你給我種地,屯田。

那麼軍隊有自給之後,老百姓的稅可能都要減少,所以就在天下還沒有統一的時候,劉秀在建武6年的時候就恢復了三十稅一,因為在剛開始的時候是十稅一,交10%的稅,現在交6%的稅或5%的稅。

這個是整個東漢一朝的三十稅一就是田稅,當然人頭稅還是一個人一算的。

劉秀非常注重吏治。

劉秀任用了很多循吏來發展農業生產。

我們知道《史記》、《漢書》裡面,包括《後漢書》裡面,有《酷吏列傳》,有《循吏列傳》。

酷吏列傳就是執法嚴明、鐵面無私這樣的人,該不殺的一定要殺,這叫酷吏。

循吏是什麼樣的人呢?循吏就是今天咱叫德才兼備的幹部,既有才能,品德又好,老百姓不好,民風不好,我去教化,去勸導,以身作則,然後又發展經濟,那麼給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

劉秀注重選拔品德好的官員來治理地方,整個在東漢時期,光、武、明、章這80年循吏最多,就是好幹部特別多。《後漢書》上有循吏傳,大部分在東漢前期。

另外,劉秀還非常注重文化。

劉秀在當皇帝之後不久,在洛陽興建太學,東漢的太學是非常有名的。因為我們知道劉秀的文化程度比較高,他那一幫子起義的領袖,很多是他的大學同學,文化程度也比較高,劉秀非常注重文化,所以在整個東漢一朝,這個文化事業是非常繁榮的。

為什麼後來在東漢後期太學生發生了黨錮之禍,集體來反抗外戚、宦官,那就是一股勢力,世風比較強,讀書人比較多,黨錮之禍大部分都是太學生。

正因為他重視這個文化,東漢時期出現了很多的公卿這樣一些世家,我們知道從楊震當太尉,後來他的兒子楊秉、楊賜,後來到曹操的時候。還有汝南的袁氏,從袁安開始,當司徒,由袁敞、袁京、袁湯、袁逢、袁隗。

袁紹就是汝南袁氏這一支的。我們知道在東漢末年,袁紹勢力為什麼那麼大?袁家門生故吏太多了,是不是?老熟人太多了。

整個東漢實際就是拋開外戚、宦官那個政治上的黑暗來講,實際上文化一直是比較發達。

以上是光武帝劉秀在當政之後採取的一些措施,劉秀62歲的時候去世,去世之後葬在今天河南的孟津。

(文章整理自袁延勝老師《光武帝劉秀》講座錄音)

【推薦閱讀】



劉秀:「我只想當個安靜的美男子」

遊學|就只知道迪士尼?漢唐之旅也不錯呦!

盛唐,那個偉大的詩人朋友圈,很文藝範的歷史

【文博河南】文學+文史+文博,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


長按圖片會出現「識別圖中二維碼」,點擊關注即可

相關焦點

  • 光武帝劉秀是怎麼籠絡人心的
    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史稱光武帝。
  • 漢武帝劉徹和光武帝劉秀都叫武帝,可劉秀卻不是劉徹後代
    漢武帝劉徹和光武帝劉秀兩人,同樣都是漢朝特別優秀的皇帝,可是在後世眼中,漢武帝的名氣明顯大於光武帝。兩人都有著武帝的稱號,並且都是漢朝的劉姓皇帝,於是很多人就比較好奇了,漢武帝和光武帝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劉秀是不是漢武帝的後代啊?確實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研究一番的。
  • 在大一統的開國皇帝中,光武帝劉秀的存在感為什麼比較低?
    在大一統開國皇帝的綜合評價排名中,漢光武帝劉秀是能排進前三的。但若論存在感和知名度,漢光武帝劉秀恐怕就要倒數了,甚至略遜於三國加成的晉武帝。那麼光武帝劉秀的存在感為什麼比較低呢?首先,光武帝雖然非常優秀的開國皇帝,但東漢卻是比較「無趣」的大一統王朝,沒有什麼影響深遠的創新和歷史事件,民間最熟悉的東漢歷史也是東漢末年。
  • 光武帝劉秀在黎陽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
    當年,漢光武帝劉秀在大伾山築青壇祭告天地時,走的就是這條路。後來劉秀給大伾山賜名為「青壇山」,青壇路也由此得名。《續漢書·百官志一》載:「世祖(劉秀廟號)以幽、并州兵騎定天下,故於黎陽立營,以謁者監之,兵騎千人,復除甚生。」《濬縣志》載:「建武元年,光武帝於黎陽縣設黎陽營,並以謁者兼管。」謁者,官名,始置於春秋戰國,秦漢沿襲之。劉秀設置的黎陽營,不是由地方官管轄指揮,而是由朝廷直接派員到黎陽營統領軍事。
  • 漢武帝和光武帝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劉秀是不是漢武帝的後代啊?
    漢武帝劉徹和光武帝劉秀兩人,同樣都是漢朝特別優秀的皇帝,可是在後世眼中,漢武帝的名氣明顯大於光武帝。 兩人都有著武帝的稱號,並且都是漢朝的劉姓皇帝,於是很多人就比較好奇了,漢武帝和光武帝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劉秀是不是漢武帝的後代啊?確實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研究一番的。
  • 光武帝劉秀生前為何讓郭聖通做中山王太后?
    但凡事都有例外,因為光武帝劉秀竟將郭聖通封為中山王太后。這就比較有意思了,郭聖通曾是劉秀的皇后,怎麼就在劉秀活著的時候成了王太后呢?在這整個事件中,當事人中除了劉秀和郭聖通,還有一個人的存在,即陰麗華。陰麗華和郭聖通是劉秀身邊極為重要的兩個女人,而劉秀一生都在謀求陰麗華和郭聖通之間的一個平衡,勝利的是劉秀,陰麗華和郭聖通雖然算不上輸家,但也絕不是贏家。
  • 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及,現在大部分歷史書都隻言片語般略過?
    後漢書中有專門的光武帝紀,對劉秀的記載不少。題主說的可能是歷史課本中漢光武帝劉秀的記載比較少,還有就是專門描寫劉秀的歷史書或者小說比較少。光武帝劉秀歷史書中很少被提及,描寫他的作品也比較少,很大原因是因為東漢夾在了幾乎中國最出名的兩個時代中間。東漢前面的西漢是封建時代的兩大高峰之一,秦末亂局、楚漢相爭,劉邦統一天下的過程非常精彩,而且劉邦是第一個布衣出身的皇帝,這就很有說頭。同樣後面的漢武帝也是一個故事比較多的皇帝。東漢後面的三國因為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影響而聲名遠播。
  • 漢朝皇帝的諡號大多用「孝某帝」,到了劉秀為何用「光武帝」呢?
    但在兩漢所有皇帝中也有兩個例外,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光武帝劉秀。漢高祖劉邦是大漢朝的開國皇帝,是為高祖,前面沒有帝王了,因此不用加「孝」字,本身就是所有漢代帝王中最尊貴的存在。光武帝劉秀撥亂反正,推翻了王莽新朝,恢復了大漢江山,也算是開國皇帝,那為什麼不能用高祖諡號呢?因為東漢和西漢皇帝的血統已經不是一回事了,按照劉秀自己的說法,他是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但到了他那一代早已經是平民子弟了。
  • 湖北棗陽:光武帝劉秀妹妹——劉伯姬
    伯姬兄妹6人,長兄劉演、次兄劉仲、三兄劉秀(東漢光武帝),長姊劉黃、次姊劉元。在排行中劉秀居五,伯姬居六為小妹。父母去世後,劉秀9歲、伯姬4歲,由叔父劉良將他們從南頓帶回南陽白水鄉(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南)撫養成人。
  • 東漢隱士嚴光睡覺時把腿壓在劉秀肚子上,殺?光武帝做法,佩服
    毛澤東這樣評價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劉秀是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會用人,最會打仗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所祭祀的十七位帝王中,漢代皇帝有兩位,即高祖劉邦與光武帝劉秀。可見,劉秀一向被認為是可與劉邦比肩的傑出帝王。侯霸收到書簡,看罷封好如實向劉秀報告。劉秀知道嚴光狂放不羈,必須親自出馬了,劉秀來到他的館舍,走進嚴光的臥室,摸著他的肚子說:「子陵啊子陵!不能相助治理國家嗎?」嚴光繼續睡覺不睬,過了許久,才睜開眼端詳劉秀說:「過去唐堯德行很高,但巢父卻洗淨耳朵不願接受禪位。士各有志,何至於相逼呢!」光武帝說:「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順從嗎?」於是登車嘆息而去。
  • 娶妻當娶陰麗華,這是光武帝劉秀的信仰
    不管是否曾佳麗三千,在光武帝的一生中,濃墨重彩上演的女人就是這兩位,陰麗華與郭聖通。她們均身世顯赫,於劉秀微時下嫁,交替為妻,換著做妾,無縫銜接。她們沒有和平共處,或許曾一生為敵,卻每個人都善始善終。這詭譎的命運,誰是推手?
  • 光武帝劉秀讓一位大臣當宰相,哪料這大臣卻在朝堂上當場尿了褲子
    光武帝劉秀,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帝王。毛主席都稱讚其是「三最皇帝」,即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但誰能想到,在如此優秀的光武帝手下有這樣一位大臣,當聽說,自己要成為丞相時,竟然嚇得當場尿褲子。這位大臣名叫張湛。
  • 光武帝劉秀為什麼把都城定在洛陽而不是西漢的舊都長安?
    中國主流社會自古以來都將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視為西漢的正統繼承者,故有「大漢四百年天下」的說法。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漢光武帝劉秀登基後並沒有還於西漢的舊都長安,而是定都於洛陽。建武元年(25年)六月,劉秀在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登基為帝,是為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十月,劉秀定都洛陽,此後直到董卓持漢獻帝至長安,洛陽都是東漢都城。與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劉秀登基的時候還沒有統一天下,以至於當了皇帝後還得放下天子的架子禮賢下士。
  • 光武帝劉秀死後,他和陰麗華生的5個兒子,最終結局如何了?
    漢朝最具有傳奇色彩的皇帝當屬光武帝劉秀,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復國成功的皇帝,他率軍起義擊敗了王莽,在亂世之中成為了天下的主宰。
  • 光武帝的情感世界
    早年的劉秀,只是南陽郡的一個土財主,並沒有遠大的志向,他曾說過自己的目標是能夠做到「執金吾」那樣的威武的官職,能夠娶到陰麗華那樣的妻子。後來等到光武帝起兵以後,終於如願以償娶到了陰麗華為妻。不過很快光武帝就離開陰麗華前往河北。劉秀來到河北以後,當時的河北基本上是王朗的天下,劉秀幾乎無立足之地。
  • 光武帝劉秀為何被稱為最完美皇帝?他德才兼備,對歷史有三大貢獻
    建武二十六年,五十四歲的光武帝劉秀,給將竇融下了一道諭旨:該給朕修建陵寢了!現代人提到修墳感覺很不吉利,古人卻把提前預備長眠之地,當作吉兆,一般情況下,皇帝從登基的第二年,就要開始興建「萬年吉壌」。劉秀沒這麼做,他接手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天下,根本沒有不興土木的資本。
  • 此人幫劉秀除掉心腹大患,光武帝為何賜他罵名,封為不義侯?
    可是在東漢時期,就發生了一件怪事,有人幫劉秀除掉了心腹大患,可是光武帝在封賞他時,卻封他為不義候,讓他背上罵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事情還從一個叫彭寵的人說起。彭寵也是南陽人,他的父親在漢朝時擔任漁陽太守,因不肯依附王莽而遭到殺害。彭寵很有才能,「少為郡吏,地皇中,為大司空士」。由於抵抗農民起義軍失敗,彭寵與同鄉吳漢逃到了漁陽。
  • 光武帝劉秀:玩「柔道」開國治國,登峰造極,無人企及
    但能夠自始至終活學活用「柔道」的人,當數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劉秀他不僅在為人處世上以「柔」為主,在政治、軍事等各方面也都體現出了這種精神。應該說他是以善玩「柔道」而取得巨大成功的開國皇帝,可謂登峰造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玩柔道的高手。
  • 「大魔導師」光武帝劉秀,終結「穿越者」王莽政權的漢中興之主
    光武帝劉秀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大魔導師」、「位面之子」。主要是他的主角光環太強烈了,一生順境,猶如開掛。劉秀,天選之子,他的出現就是為了將歷史拉回正常軌道。大魔導師的名號很大一部分是靠穿越者王莽襯託出來的。
  • 光武帝劉秀形象近乎完美,為何在歷史中存在感不高?有三個原因!
    在東西漢兩代二十四帝中,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可以說是非常奇特的一位。他統治的時期雖然被稱為是「光武中興」,但是按照史實分析,其實西漢已經亡於王莽之手,劉秀可以說是再造乾坤,重新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王朝。只不過因為劉秀姓劉,他所建立的朝代也叫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