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依賴手機,就連去廁所也要帶著。也不玩遊戲,就是整天在手機上看小說。」13歲女孩小敏(化名)的變化,媽媽陳娟很快就發現了。一向主張「開卷有益」的陳娟並沒太在意,不論通過什麼方式,閱讀總是好的。可近日陳娟無意中看到女兒正在如饑似渴地閱讀的小說,竟是一部同性戀內容的網絡小說,裡面充斥著露骨的同性戀心理和行為描寫。而悄悄地進入女兒的QQ空間後,陳娟再一次驚呆,裡面的內容她基本看不懂,孩子們發明創造的「半邊字」根本理解不了,一些「行話」像黑社會的黑話一樣……
在哈爾濱市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初發老師的輔導案例裡,記錄了很多的「小敏」和「陳娟」。從2009年起,市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創辦「青少年國學心智」訓練營,先後已接待過700多名各種各樣的「問題少年」,其中像「小敏」一樣,因為新時期網癮引發問題的孩子佔到一半以上。談及「網癮」,初發老師說:「不是擺脫,而是嚴重了;不上網吧了,改用手機了;網路遊戲不是重災區了,網絡垃圾文字的毒害才真叫『毀滅』。」
「與十幾年前相比,現在的孩子上網越來越便利了,網際網路家庭接入已經普及,特別是近兩年智慧型手機普及,免費WIFI隨處可見,想上網真是分分鐘的事,給網癮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初發說,在他輔導過的孩子裡,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已經上網成癮,但家長竟然不知,「隱蔽性」是當代網癮的特點之一。
去年暑假,市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的訓練營裡就曾接待了一名初二女生,家長把她送進訓練營時只是覺得她正處青春期,不喜歡與家長交流,父母很難了解她的真正想法。而實際上這個女孩是一個網癮孩子,但家長卻對此毫不知情。「她每天放學都老老實實待在房間裡學習,從不外出,家長一直認為她是在努力學習。雖然學習成績不理想,但父母一直認為孩子已經盡力了,並不強求。在訓練營中,女孩最初因為無法接觸到手機而感到焦躁,然後又變得沉寂,眼神一直游離。我們的輔導老師每天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慢慢發現女孩眼神遊離是因為無法上網,便開始想像網絡空間的生活,身心都陷入到了虛幻世界裡。後來我們了解到,這個女孩深陷在網絡小說中不能自拔。由於家長限制她使用WIFI,她就利用周末或者午休時間,到有免費WIFI的地方將小說下載到手機裡,然後就沒日沒夜地沉浸在網絡小說中。」
「現在孩子們上網再不用像以往那樣偷偷跑去網吧,而是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上網。這種便捷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沉迷於網絡,也讓家長和老師很難監控。」
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27億,網民中用手機上網的人群達到83.4%,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網民的年齡結構也越來越年輕化。20歲到29歲網民佔比達到30.7%;其次就是10歲到19歲網民,達到24.5%,青少年網民已經成為我國網民的第二大群體。
越來越「方便」
垃圾文字傷人更深
「如果現在沉迷網絡的孩子還僅僅是熱衷於網路遊戲,嘴裡時不時地喊打喊殺,所有的零錢都用於買『裝備』,那我想說這還真是『萬幸』。」市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會長蔣美玲的觀點得到業內人士的一致認可。
「十幾年前我們提到網癮時,基本都是網路遊戲成癮。那時網際網路不普及,網絡上的信息也不及現在這樣豐富,遊戲就是對孩子們最大的誘惑。但是現在『網絡文學』藉助網際網路而飛速發展,而網絡文學的受眾大部分都是青少年。最可怕的是現在很多『垃圾文字』打著『網絡文學』的旗號,堂而皇之地在網上肆意傳播,內容低俗,充斥著兩性、同性話題和各種負能量。如果說過去的網路遊戲成癮還只是讓青少年浪費了時間,影響了學業,那麼現在網絡上垃圾文字會讓成癮的孩子憤世、厭世,甚至自閉、輕生。」
被醫生從死神手裡拽回的小青(化名)就是沉浸在網絡文字描寫的虛幻世界裡不能自拔而選擇輕生的。只有15歲的她沉迷於網絡文學兩年多的時間,最初就是覺得網上的文字讀起來要比老師推薦的書目輕鬆得多,但是正值青春期懵懵懂懂的她很快就被那些虛幻的愛情故事、露骨的性描寫吸引而不能自拔。網絡文字描繪的世界與現實生活和傳統教育的矛盾,讓這個15歲的女孩子糾結、困惑、焦慮,又不敢對任何人表露和訴說。慢慢地本就性格內向安靜的小青越來越孤獨自閉。
在市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的訓練營中,沉迷於網絡垃圾文字的孩子不在少數,垃圾文字成癮已有趕超網遊成癮的趨勢。而沉迷在垃圾文字中的女孩兒多於男孩兒,越是平時內向、脆弱的孩子越容易被網絡文字吸引。「除了那些虛幻的愛情和性的描寫,網絡文字傳遞著大量的負能量負信息,對世界和人際關係的懷疑,在班級裡稱王稱霸、暴力、整人……無所不有。長時間閱讀這類文字,莫說是孩子,就是成年人的心理也要受到影響。」初發告訴記者,很多孩子因為這些垃圾文字還養成了手淫的習慣。
越來越「安靜」
六歲孩子網癮發作像毒癮
「媒體上曾經有過兩歲孩子玩iPad成癮的報導,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身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過錯其實全在父母,越來越多的低齡孩子都是被自己的父母給害了。」初發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案例,訓練營裡有一個6歲孩子小智,上網成癮,沒有手機和iPad簡直沒法生活。小智是兩年前一期訓練營裡的年齡最小成員,為了從大哥哥大姐姐手裡借到手機,他可以忍受大孩子對他的一切刁難:學狗叫,給別人擦鞋,在地上打滾給大家取樂……反正只要答應借給他手機,讓他做什麼他都同意。
「而更讓我震驚的是,當小智知道大孩子對他的承諾都是謊言,真正持有手機的人是老師時,竟然撲通一下跪在了我面前,三拜九叩,就為了能玩10分種手機。小智當時的表現和癮君子毒癮發作時的表現一模一樣,沒有絲毫尊嚴。看著一個6歲的孩子變成這樣,當時我的心像刀割一樣疼。一個還沒上學、連字都認不了幾個的孩子,會變成這樣,都是父母從小就拿iPad和手機當保姆造成的,這是最輕鬆照看孩子的方式,也是最不負責的方式,是對孩子身心的戕害。」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底,我國10歲以下低齡小網民在所有網民中佔比1.9%,2014年6月佔比達到2.1%,增長速度僅次於10歲到19歲年齡段,排第二位。這種態勢讓初發等長期接觸網癮少年的專家們憂心忡忡:「如果說十幾年前的青少年上網成癮,還體現出青少年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高於成年人,那麼當下孩子們的網癮卻是他們的父母一手造成的。」
越來越「年輕」
佔用時間消耗精力 家長孩子同步進行
在全民手機上網的時代,讓孩子們遠離網絡的想法就像網絡本身一樣虛幻,說到底,還需要正確的方法來引導。而初發的研究結果表明,讓青少年遠離網絡的最好方法是體育鍛鍊。
「只要是身體健康的孩子,他們的精力大都是旺盛的。孩子過剩的精力必須要找到發洩的渠道,體育鍛鍊恰恰是最好的方式,既可以強壯身體又可消耗掉過剩的精力。試想打了兩個小時籃球的孩子,累得一身臭汗,還有什麼精力再去沉迷在網上的垃圾文字,這個時候他們最想做的就是睡覺。」
合理、豐富地安排孩子們的課餘時間,消耗他們過剩的精力是讓孩子們遠離網絡的最好方式。經典閱讀也是其一,當經典書目讓孩子們「走心」之後,他們就會有能力分辨粗、淺、俗網絡文字,即便是偶爾「湊熱鬧」地看一看,也不會沉迷其中。「現在有多少家庭,父母整天埋頭在手機裡,卻要求孩子去遠離網絡,這多可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戒除網癮也要家長和孩子同步進行。」記者 慕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