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間一壺酒
說起山西的古鎮,可是有很多。可能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平遙古鎮。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另外一家比較著名的古鎮去看一看,它就是位於山西省澤州縣的大陽古鎮。
大陽古鎮,顧名思義,和陽有關。傳說陽人在此落地生根,建立陽阿城,名稱由此而來,距今已有2600餘年的歷史了。
大陽鎮區包括東大陽和西大陽兩個自然村。東西長約5公裡,南北寬約3公裡,總面積15.58平方公裡。居民 3214戶,人口15696人。由於村大人多,故有「山西第一村」之稱。
值得一提的是,大陽古鎮如今雖為一個大村,但在歷史上,秦皇曾在此置縣,漢主曾封侯於此,西晉曾設此為郡,它先後為縣、侯國、郡的治所長達800餘年。
侯國、郡、縣以及(鄉)鎮、邑裡村等,是一個地方政區建置的標本。如此看來,大陽古鎮有著一條完整的行政區劃鏈條,這在全國是僅見的。
在古代,大陽古鎮何以如此受到統治者重視?這和其資源優勢有關。大陽是我國冶鐵業發源地之一,大陽鐵礦富集且品位高,冶煉鑄造業歷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據清初學者畢振姬考證,古代著名的「陽阿劍」就產自於此。
到了明清時期,大陽的冶煉鑄造技術更為精湛,出現許多鐵貨名品,特別是制針業脫穎而出,成為了全國制針業的中心,人稱九州針都。那時候,大陽的針,供應著這個大國的每一個家庭,並且遠銷中亞一帶。這使得大陽人走遍全國,走向世界。
其時,大陽商號眾多,其商品形成了大小不等層次多的輻射圈。一是鋼針,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海外;二是鐵貨,行銷河南、河北、山東、內蒙、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三是糧食,其市場覆蓋潞安府及澤州;四是煤炭、日用雜貨。
除了商業的高度繁榮,明清時期經濟極度富裕的大陽,文化事業也突飛猛進,科甲昌達,俊才輩出。「有官不到大陽誇」,「大陽出了三鬥三升芝麻官」。這些民謠都真實反映了當時大陽的社會現實。
明清時,大陽鎮出的狀元、進士、舉人人數在當時山西省92個縣的鄉鎮中為之冠;甚至有七十餘縣比不上大陽一鎮;和江南名鎮相比,大陽鎮也毫不遜色。大陽官員在遇到朝政鬥爭時,不趨炎附勢,不同流合汙,而是淡泊自如,剛正不阿。
俯視大陽古鎮,古鎮之西的大陽水庫為龜尾,前河與後河之間的東西大陽為龜身,天柱塔處的大陽東端為龜首,縱橫交錯的古鎮街區為龜殼,整個造型呈現出一個活靈活現的靈龜造型。
「東西兩大陽,南北四寨上,沿河十八莊,七十二條巷。」這是大陽曾經繁華。漫步古鎮中,城池寨堡、官宅商居、樓閣津梁、寺廟祠庵比比皆是,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散發出滄桑韻味,吸引著八方來客。
大陽古鎮現存的五裡長街,就是在明清形成的。青石板鋪就的古街猶如一條蜿蜒的遊龍貫穿東西,沿街各種店鋪雲集,與周邊的民居、寺廟、樓閣完美地融為一體。
然而,近代以來,隨著手工制針業的衰落,大陽古鎮的商貿業也漸漸沒落。如今,打鐵花還是大陽鎮當地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娛樂活動。把熔化了的鐵水,用勺子舀起拋出,再用板對著鐵水打向夜幕中,形成千點萬星鐵雨火花,煞是奇觀。
由西漢至明清,大陽的歷史上湧現出了眾多的傳奇人物,傳說趙飛燕曾經學舞於陽阿公主府,而大陽古稱陽阿,至今流傳著陽阿公主的傳說和記載。如今古鎮的繁華盛世遠去,卻留下了規模宏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被稱為「中國古城鎮活化石」。
參考資料:《大陽古鎮》。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