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古鎮,大同邊塞,因軍而顯,因商而盛,曾有''茶馬古道''之稱

2020-12-14 湘湘愛旅行

山西古鎮就是特別多,全國著名的也不少,平遙古城就不說了,其它那些有名氣、能拿的出手的古鎮也不下十幾個。究其原因,我想就山西古鎮的整體而言,其來由主要得益於山西曾是聞名遐邇的晉商故裡之緣故吧!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是強盛的晉商孕育了山西特有的晉商文化、是發達的晉商打造了它那令世人稱羨的眾多古鎮,但也有個別例外的,它們除稱雄一世的晉商影響外,還由於其它原因而發跡而成古鎮的,為此小編今天其它不講,專門給大家介紹一個有別於其它地方、且傳奇而繁華的古鎮。

這個古鎮就是位於那山西的最北端,與內蒙古興和縣、河北懷安縣相接相鄰,素有「雞鳴一聲聽三省」之稱、一個叫新平堡的古鎮,這是一個遠離現代都市喧囂,但不失繁盛且充滿激情的邊關要塞和濃濃商貿風情的古鎮。

新平堡古鎮隸屬於大同市管轄的天鎮縣,在古代因與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相接壤,其歷史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歷代為戰略要地,屬大同之邊塞,因駐軍而顯赫,因商貿而繁盛,一路稱之為''茶馬古道「。

一,扎兵營駐軍使新平堡''建立「了起來

歷史悠久的新平堡因軍而起,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古時的新平堡,比較單一主要用作屯軍之所,此地因地處坦途要地,歷朝歷代在新平堡鎮建有大規模軍事設施,境內存留有趙、漢、北魏、明四代長城近50公裡,其中以明長城為多,保存居全省前列,邊牆軍堡、邊墩、烽墩、敵臺、控軍臺、炮臺等都有較完整的實物。明代隸屬九邊重鎮大同,因與蒙古部落戰爭頻繁,修長城、築堡障,據史料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朝軍隊在此築土堡,駐新平路分守參將,隸屬於大同鎮。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將天成衛、鎮虜衛合為天鎮縣後,才開始由天鎮縣管轄。所以,「先有新平堡,後有天鎮城」這句話就成了新平堡人的驕傲。

二,建馬市交易使新平堡''興盛「了起來

新平堡因商而盛,歷史上就有發達的商貿業。

儘管新平堡是兵營、駐軍為主,但由於這裡大部分時間處於和平年月,再加上地處三省交界,是邊關要塞,千百年來這片土地為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如匈奴、契丹等民族混居之地,所以這裡各民族交易融合必然是大勢所趨,這樣,一個古鎮也就在這種環境中悄然興旺起來了,據史料記載,明代隆慶四年(1769年),新平堡被確定為國家級蒙漢馬匹交易市場。這個市場直到明禎三年結束,至今還有東馬市口、西馬市口兩個地名。

隨著新平堡馬市的興盛,以及軍民的混居,從而也大大促進了其它商貨的興盛,我們不妨從古鎮的布局上看,就略知一二,據新平堡鎮當地人介紹:新平堡城周長3千餘米,高9米,設北、東兩門,北稱新遠門,東稱拱化門。城門上均置關樓,東南角置文昌閣(今已不存)。城內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並分布南北縱橫十六小街。即人們常說的四通八達,這是典型的長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於出行,又考慮到軍事作戰的需要。北、東街主要為商號店鋪,西街為守備府第。

現在我們若路過街玉皇閣下,十字相交的道路向四面延伸,道路兩邊是新舊交錯的建築,走在其間,我們就能感受到有濃鬱明清特色的建築,欣賞著那些保存完好,具有原汁原味的木雕和磚雕工藝。

在堡內南街向東的小巷裡,有一座保存較為完整,透著古韻的高牆大院,據說是總兵馬芳官邸。此院約建於明嘉靖年間,大門作硬山式頂,門的兩側豎立著精美的花樣磚雕。大門內為小天井,迎門是一座磚雕照壁,上面精緻的磚雕可謂窮極工巧,賞心悅目。

因為新平堡曾是一座重要的兵營,所以除了總兵宅院,在西街的北面還有一處同樣建於明嘉靖年間,保存也還完好的「鎮虜衛」守備暑衙,也是高牆大院,其門也有垂花磚雕,內也是一座照壁,只是上面的磚雕遠不如總兵府的精美。

綜上所述,可以這樣講,新平堡既是一座軍戍堡寨,也是邊境貿易的一大處所。這樣的古鎮在山西,乃至我中國也是為數不多的,更是極具魅力和傳奇的,為此早已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2010年,新平堡鎮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2011年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2012年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評為中國傳統村落(第一批)。2015年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來源:風吟全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邊塞都城·大同記憶(3)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的胡馬是指北方遊牧民族,而詩中的陰山正是大同北面的屏障。自古說起邊塞,都是連接著「要地」、「關隘」之類的詞語,那為何我將大同稱為「邊塞都城」呢?那是因為大同曾是邊塞重地又做過王朝都城。我認為這是大同最突出的兩個歷史坐標。
  • 邊塞都城·大同記憶(13)
    天下大同,魏碑故裡,大同是魏碑這一獨特書法形式的發源地。我相信這座古樸的校園會為大同的轉型發展、再現輝煌貢獻出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首善醫院 在古城武定門外,有一座古樸小樓,灰色的小瓦襯著灰色的磚牆,成群結隊的燕子在小樓前飛來飛去。這棟建築曾是大同最早、最大、設備最完備的西醫院。
  • 雲南的26個古鎮,你去過幾個了?|石羊古鎮|雲南|茶馬古道|楚雄|麗江...
    徐霞客曾這樣形容束河古鎮「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北津煙柳,梅花古渡這個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小鎮曾是南方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圖源:@少帥青龍街老式店鋪林立,古道風貌猶存387個鋪面,各行「堂」、「店」、「號」、「記」懸掛街面有所謂「萬家的頂子、馬家的銀子、趙家的牌子、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同站:塞外得勝堡見證晉商崛起繁盛,滄桑兩古橋...
    馬市上交易的商品有啥?陳榮燁說:「簡單的說,就是菸酒糖布茶,牛羊駱駝馬。」在新平堡村邊,距一黃土砌築墩臺不遠處的草叢中,有塊約1米見方的砂石質方石。方石上雕刻著一個立體圓形俯蓮圖案,中間有圓形粗孔,其下端刻有「馬市口千總張錦鈺創建」字樣。據大同學者推斷,這塊方石應當是駐紮在馬市周邊的明朝軍隊使用的旗杆座石。隨著時間的流逝,旗杆石孔上長出了荒草,給人留下歲月滄桑之感。
  • 邊塞都城·大同記憶(15)
    黃糕又稱素糕,由大同當地特有的黍子(黃米)做成,是一種常見的糕類主食。製作好的黃糕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時蘸著肉湯(例如下面提到的羊雜)相當可口。黃糕包進餡用熱油炸後稱為油糕(或油炸糕)。在大同羊雜分為兩種:純羊雜和粉羊雜。純羊雜裡加上煮好的山藥(土豆)粉條即為粉羊雜。粉羊雜紅白相間,熱氣騰騰,油而不膩,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驅寒的保健佳餚。來趟大同,必須品嘗一碗又辣又香的羊雜粉湯,方不虛此行。 兔頭 全國吃兔頭有三地,最有名的當屬成都雙流兔頭,其餘兩地一是浙江衢州,另一個就是山西大同。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探秘「中國北庫」大同九邊老茶倉
    茶路迢迢,關山重重;風雨兼程,因你而來。11月20日,雪後初霽的大同市北魏鹿苑故地。在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鏡頭的聚焦下,一座規模宏大的倉儲式茶庫,正徐徐開啟一道打破「萬裡茶路」百年沉寂的雄渾之門。
  • 山西大同十大古村落,這裡被稱為「北方鎖鑰」是中國九大古都之一
    山西·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蹟眾多,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九大古都之一。今天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山西大同的十大古村落。大同-天鎮縣1、新平堡村位於大同市天鎮縣新平堡鎮,地處晉、冀、蒙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稱。新平堡村地形為典型的「兩山夾一川」,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自古便是兵家必爭的要地,這裡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古軍事防禦體系,被稱為「活的古堡」。
  • 騎遍四川·環茶馬古道雅安(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收官
    來源標題:騎遍四川·環茶馬古道雅安(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收官 雨城賽段作為本屆自行車比賽的收官之戰,經過近兩小時激烈的角逐,最終來自捷安特森地客車隊的夏威以1小時44分25秒的成績衛冕第五站雨城賽段的冠軍。作為本屆騎遍四川·環茶馬古道雅安(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最後一站,雨城區在此次賽道規劃上將生態、熊貓等元素融入於此,呈現出了一道精美絕倫的運動盛宴。
  • ...旅融合發展——騎遍四川·環茶馬古道雅安(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側記
    11月15日上午,隨著雨城區賽段比賽的結束,此次騎遍四川·環茶馬古道雅安(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正式收官。最終,山西八達巨星發展車隊獲得車隊總成績第一,湖南傲路單車俱樂部和遼寧桓盛體育中國發展車隊分別獲得第二、第三的成績。
  • 有氧「森」呼吸 環茶馬古道自行車賽競速滋潤雨城
    11月15日,由四川省體育局、雅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騎遍四川·環茶馬古道雅安(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第五站雨城賽段正式開賽。雨城賽段作為本屆自行車比賽的收官之戰,214名職業自行車運動員在這個有著「生態頤養地 國際熊貓城」之稱的雨城進行80公裡速度與激情的角逐。最終,來自捷安特森地客車隊的夏威以1小時44分25秒的成績奪得雨城賽段的冠軍。
  • 山西左雲縣摩天嶺
    ;因北魏王朝將這裡闢為陵寢,改稱聖山,又因山上有五條古道被稱為五路山。年降雨量僅為400毫升的摩天嶺,是神秘北緯40度線的一處閃光節點,形成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的特殊氣候,使得喬灌植物蒼翠,色彩鮮豔斑斕,將草原遊牧與中原農耕分隔,因紛爭定規制修築長城形成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
  • 大港橋——八亭四橋連古鎮
    早在宋唐時期,通山茶葉就作為通貨源源不斷銷往邊疆,進行茶馬交易,元朝時,因茶馬貿易需要,通山赤壁、鹹寧、崇陽、通城等地的老青茶,運往羊樓洞(趙李橋鎮)加工成茶磚,大批銷往蒙古、新疆等邊疆地區,這條貿易古道俗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有3條。
  • 西口古道大驛站—右玉馬營河村(一)
    幾百年來,西口古道就像一壇越陳越香的老酒,沉澱了歷史,醇厚了文化,不經意間從蒼頭河流溢出最古老的傳說,而西口古道的茶馬驛站中,那位於右玉殺虎口南西口古道上的重要驛站—馬營河村不得不提。 ——作者王彩蜜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忻州站:書院商號遺韻連綿,山險道崎茶路猶存
    其中,六角亭舊稱「寥天閣」,也有發音為「瞭望閣」,堪稱三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它是忻州古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中院的「天慶觀」是書院最古老的建築,觀內供奉道家的三清祖師,創建於唐天寶年間,重建於清康熙年間。
  • 山西各市是怎麼來的呢?
    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市區境內的骨脊山,古稱呂梁山。據萬曆《汾州府志》記載:「呂梁山,一名骨脊山,……以太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嵩山為抱,衡山為朝,此山穹窿居中,為天地之骨脊……」。骨脊的古意與呂梁相通,故以呂梁山引申命名。
  • 江西鉛山,有好茶有鴻儒
    在中國傳統名茶中,河紅茶是「紅茶鼻祖」,為國內最著名的紅茶和「第一次問世(出口)之華茶」,被西方人奉為至尊名茶,「茶中皇后」。本期《尋訪「中俄萬裡茶道」》系列「溯源之旅」河口篇,我們從武夷山出發,驅車到河口,一起來探訪這個有著「萬裡茶道第一鎮」之譽的鉛山河口鎮。
  • 山西窯口的茶盞欣賞
    茶盞在唐以前就已有記載,《博雅》說:"盞杯子"宋代時開始有"茶杯"之名。陸遊就曾寫過:"藤杖有時緣石瞪,風爐隨處置茶杯"的詩句。現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茶盞是飲茶的用具。它的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飯碗小,比酒杯大。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並且茶盞開始配有盞託。
  • 江西有個縣因茶而興,曾跟景德鎮齊名江西四大古鎮,現在少有人知
    有名的川紅茶和這裡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們今天聊的就是:江西有個縣因茶而興,曾跟景德鎮齊名江西四大古鎮,現在少有人知。首先無視歷史文化,讓大家科普鉛山縣的讀音, 因為鉛山縣的名字被介紹為全國90%的人讀錯了, 因為是鉛山的活字,讀音不是我們熟悉的前輩,而是讀顏值, 這不僅是普通人會犯錯誤,甚至中央電視臺的新聞播音員也會犯錯誤, 因為印刷體讀yan的時候確實不太常見, 但是從側面來說,鉛山縣的獨特之處是從名字的讀音開始的。
  • 「一代都城,兩朝重鎮,三代京華」,遊古都山西大同
    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作為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大同境內古蹟眾多, 特別是以雲岡石窟、北魏懸空寺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華嚴寺、善化寺、觀音堂、覺山寺塔、圓覺寺塔為代表的遼金文化;以邊塞長城、兵堡、龍壁、明代大同府城為代表的明清文化,構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為平城文化、邊塞文化和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