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從幕後較量走向歷史的前臺,終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這裡面既有意識、文化的對衝,更不乏戰略層面的角力。在川普看來,中美已進入零和博弈,只有讓中方龜縮於「東亞文化圈」內,自己的「美國再次偉大」計劃方能實現。
但問題是,這種「殺人一萬、自損八千」的後果,美國是否能夠接受,則讓人不得不有所懷疑。
據外媒報導,此前由眾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卡錫牽頭成立的「對華工作組」已經就位,其中囊括了包含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在內的各領域的頂尖人才,將從科技、經濟與能源、國家安全、競爭力和意識形態等五大領域,對中國施行嚴厲的反制手段。工作組負責人麥考爾稱,「將通過立法的形式,解決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儘管美方把中國提升到了「一代美國人的最大挑戰」,但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所謂的「對華工作組」只是個白宮智囊的角色,而美國的三權分立的政治體系,註定其無法對中國狠下死手,更多的時候通過這種恫嚇動作,為川普贏得談判籌碼。
換言之,「對華工作組」充當了民意倒向,是美國政治風向的傳話筒,白宮在無法制約中方後,不得不祭出這樣一步「殺招」。那麼,中美對壘將對世界格局和國際社會秩序產生何種衝擊呢?以華為為例,便可以找到些許蛛絲馬跡。
目前,諸如華為的中國企業已經被美國列入了封殺的核心序列,美國禁止本國以及其他和中方有業務聯繫的公司與華為進行經貿聯繫。這種釜底抽薪的動作導致了IC等產品的逆勢上漲,高通、思科等傳統的軟體提供商不得不放棄在華份額。而中方為了緩解危機,除了加大自我研發的力度外,或將對蘋果等美國公司實施入境的限制。
這一切表明,中美之間的博弈,註定沒有贏家,雙方的國力因為「互鬥」正在急速地下滑。
但白宮仍然不為所動,其欲借疫情問題挑起新的紛爭。這只能證明,川普政權或已經走到了末路,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美國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反觀中方,面對美國的挑釁遊刃有餘,在努力控制事態發展的基礎上,加大和外方的溝通,期望通過國際的力量化解此次危機。
可以說中方是「以大博小」,採取了合縱的手段和美國抗衡;而美國卻採用了「獅子搏兔」的方式,幻想通過「對華工作組」這種有名無實的機構,拉攏盟友對中方圍毆。兩國在政治層面的角逐立馬分高下。
需要注意的是,面對美國的挑戰,中方一定要在科技領域有所突破。美歐之所以敢肆意欺辱他國,除了憑藉自身的政治影響力外,更仰仗於科技方面的優勢。
就如同很多軍事專家所言,如果兩個大國開戰,先發制人往往能降低「屈人之兵」的成本。這種情況下,固守防守準則的一方,恐怕會吃大虧。既然暴風雨已經無法避免,中方何不「借力打力」,抓住這難得的機遇,打美國一個措手不及呢?
還是那句話,中美體量太大,雙方的博弈絕對不是兩國人民所能承受得了的。放下分歧,回到和談的軌道,應是對歷史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