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傳媒 明朝年間,蘭州南關十字井兒街(位於今蘭州市城關區)有戶金姓做小買賣的人家。早年生有一子,名喚金山。一家三口,日子倒也過得去。只是老兩口一心還想要個女兒,也當一回一兒一女的活神仙。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七月初七這天,真是天從人願,金家竟然老來得女,生下一女孩,取大名叫金花,小名叫巧巧。說來也怪,這金花姑娘從小不但不食葷,且又不殺生,長得眉清目秀且聰明伶俐,人見人愛。四歲會捻麻線繩,五歲就能跟著哥哥金山讀書寫字。閒暇之時,還能幫著照看鋪子或是手拿火棍幫著媽媽燒火做飯。轉眼間,金花已是十三四歲。俗話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這金花已是越發招人喜歡提親的不斷,只差一點就踏破門檻,金老漢只是不答應。到金花16歲時,金家老兩口才為其女選中居住在皋蘭山下的大富戶王家的後生,並且收下了王家的聘禮。金老漢向金花說:「你嫁到王家去,不愁吃,不愁穿。享不完的福,花不完的錢。」然而,金花姑娘卻說什麼都不答應。原來,金花早已在心目中看中同街鄰居、楊家雜貨鋪賣麻的小夥子,這小夥子年方十八,名喚楊西英。這西英長得面如滿月,鼻直口方,目若秋水。因為金花平時無事便捻麻線繩,所以經常去楊家雜貨鋪買麻坯子,一來二去,便認識了楊西英,且有了一定感情,但又跟父母難於啟齒。而楊家又自感比不得王家富有,因此不便張口提親。西英和金花兩人自是恨天恨地,恨有情人不能成為眷屬。
有一天,王家的後生上門來認丈人、丈母娘。金花在門縫中窺視了一下未來的新郎,見那王家後生長得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和楊西英一比較,簡直是天壤之別。於是,金花暗暗定了出走的決心。
就在王家準備迎娶金花的前一天晚上,金花身背著從西英手裡買來的麻坯和多年以來搓捻的麻線繩,手拿燒火棍,從窗口翻出,越牆逃婚,一直往西兒去。途經西固城範家坪、深溝堡,當行至永靖縣關山頂一座殘破的廟宇時,因又困又乏,便順手把燒火棍插入廟前的土地上,自己進入廟內,暫時休息。金花見廟內尚有一些供果,便拿來充飢。本山附近居民發現金花後,金花訴說身世,得到了當地居民的同情,大家都說:這位姑娘,如實在沒地方住,就暫時在裡住下吧,我們一家少吃一口,便有你吃的了。
且說蘭州王家次日前往井兒街娶親時,才知金花已經出走,不知去了何處,金家自己也在找人。王家娶親的一幫人在金家院內從前到後,看了個遍,到金花房內尋找,見金花平時不穿的幾件衣服還在,那捻了多年的麻繩卻不見了,再上廚房一看,金花平時用來燒火的那根燒火棍也不見了。王家見人不見了,便逼著金家要人。這金老漢和兒子當著親家面,千賠不是,萬賠不是,好說歹說,最後總算是王家答應退了財禮。
事後,金老漢使喚兒子金山想方設法尋找其妹妹。這金山左打聽右打聽,方知其妹是往西走了。金山將聽說的音信自告知其父母。金老漢兩口千叮吟萬囑咐「你就是走到天涯海角,也一定要把你妹妹找回來,生要見人,死要見屍,要不然,你也就別回來了。」他們又給金山準備了上路的盤纏。
金山一路問著,一遍一遍地訴說其妹妹的形象,終於也來到了永靖縣關山山頂的破廟前,發現了燒火棍插在地上,然而使他驚奇的是那燒火棍卻已是生枝發芽。金山大惑不解,徑直往廟內而去,在廟裡,見其妹已是尼姑打扮。原來,此山的百姓也見了那個發芽的燒火棍,便認定金花姑娘一定是觀音菩薩降臨人間,便不由分說地把金花奉為仙姑了。金花見其兄大老遠找來,不由地淚水直流,這金山見其妹成了這副模樣,自也是淚水盈眶。金花向其兄訴說了一路酉行的經過,問候了父母的情況。其兄便一定要妹妹返蘭,其妹堅決不從,一想回到蘭州便要做醜八怪的媳婦,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便又託辭說:「我是慈航分身下凡來到人間,來保佑甘隴百姓風調雨順的,還望兄長回蘭,稟告父母,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我將永保蘭州百姓的生活太平,風調雨順,安居樂業。金山見其妹真的是意堅不願回蘭,又親眼看見了燒火棍確實已生根發芽,又聯想起其妹自小不吃葷、不殺生的情景,便認為其妹真的是觀音菩薩轉世,於是,同其妹灑淚而別。金花在送其兄上路時,順便又把她與楊西英的一段戀情告訴了哥哥,讓他轉告楊西英,讓他忘了她,再找一家好姑娘,並把親手為楊西英做好的幾雙鞋交給其兄,讓其兄務必交給楊西英。其兄聽完其妹的訴說,自是連聲嘆息,責怪其父母只看重錢財,逼其妹出走。金山上路,金花回廟。從此,金花便在關山上栽樹、養花。幾年時間,她所在的地方還真的見了綠,栽活了一些松柏樹木。
金山回到井兒街後,向其父母訴說了其妹不來蘭州的緣由,其父母便也信以為真,口中連念阿彌陀佛,認為這也是我金家多年修來的福分。
金花逃婚,去了關山,成了仙姑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一樣從井兒街傳出,很快便傳遍了整個蘭州。
說來也怪,打從金花上了關山後,附近幾個縣還真的風調雨順,三日一風,五日一雨。金花仙姑的名聲在關山周圍也傳開了。永靖縣三條峴鄉塔什堡叭咪山的老百姓聽說關山來了個仙姑,於是派人到關山把金花姑娘請到了叭咪山,金花到叭咪山後依舊栽樹、養花,一直到去世。
金花姑娘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分別在蘭州井兒街、五泉山、永靖縣關山松樹蜆、塔什堡的叭咪山都建了金花廟(井兒街的金花廟1979年被拆除)。到後來,每逢蘭州近郊一些地方遭遇乾旱,當地的老百姓都要自發起來,前往叭眯山抬著金花姑娘神像遊街,求金花娘娘降雨,以保佑家鄉莊稼豐收。
近年來,榆中縣萬眼泉、蘭州五泉山東側的紅泥溝志公洞等處也都雕塑了金花姑娘的神像。現關山松樹峴金花廟前的火棍樹,據說就是當年金花姑娘親手插下的燒火棍長成的。這棵樹是一棵幾個人抱不過來的油松樹,枝繁葉茂、樹型非常好看,已被當地政府列為重點保護名樹。凡到這裡來遊覽的人都被這棵奇樹吸引,紛紛與其共同攝影留念。1984年,永靖縣政府對金花廟又於以重新翻建。1990年農曆七月初七,金花廟重新立碑,碑名為「神樹蜆金花廟碑誌」(就因為有火棍樹的說法,所以此地又是叫神樹峴),碑文中詳細述說了金花姑娘「成仙」及保佑方圓百姓的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