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山水畫獨樹一幟,但是有人說他的山水畫造詣不如傅抱石,真的如此嗎?
張大千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曾經出家為僧,也曾遊歷山川大江,也在敦煌臨摹過壁畫,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藝術思想,尤其是潑彩山水畫,大氣磅礴,屬於開宗立派的風格。
有人認為張大千在山水畫上,雖然秉承了古人的傳統,但是在氣勢上和傅抱石相比,略遜一籌。
其實兩個人在山水畫領域都有不同的造詣,我們先來欣賞張大千的山水畫。張大千的山水畫師古人師造化,他在繪畫上有三個時期。
早期的張大千是以臨摹為主,他對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有過深入的臨摹,曾有人這樣說過: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張大千臨摹能做到以假亂真。
正是這樣的臨摹古人的功底讓張大千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為以後的創作提供了一些素材和創作依據。
張大千的藝術到了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外師造化的階段。
這個時候的張大千開始飽覽山水、感悟自然,把從臨摹古人所得到的理論知識融合到了實踐之中,深刻體會到了古人的筆法和氣韻,進行融合創新,雖然這個時期他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但是從這個時間段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已經有創新精神了。
張大千繪畫的第三個階段就是風格形成時期,這個時期張大千的藝術是師法自然,他把師古人和師法自然相互融合,上追唐宋,不讓古人。
他把西畫之中光影效果結合到了傳統筆墨之中,並且以唐代王洽潑墨山水畫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潑彩山水畫,所創作的山水畫蒼茫幽深、大氣磅礴,為山水畫的發展注入了新元素。
傅抱石的山水畫風格和張大千的山水畫風格是不同的,在學習繪畫上他和張大千有著相同之處,是以臨摹為主,但是他並沒有拘泥於古人,而是把古人的繪畫作為基礎和沉澱。
傅抱石在開始的時候是以美術史論引起後人重視的,他推崇文人畫,這個繪畫思想也影響著他的一生。由於對古人的繪畫有著比較全面和系統的研究,這讓他在以後的創作生涯之中相輔相成,做到了秉承傳統。
到後來在發現傅抱石的繪畫比他在藝術史論上的造詣更深,所表現的意境更直接。尤其是他在山水畫上的造詣,是一般畫家所不能比擬的,在不斷寫生練習過程中,傅抱石創造了一種新技法:抱石皴。
這種皴法以氣取勢,自然天成,磅礴多姿,體現了他對山水畫的心得和創新。
在山水畫的創作上,傅抱石也曾受到石濤的影響,但是後來他外出學習,把西畫之中的特點與傳統筆墨結合,在這點上和張大千也有相似之處,但是所形成風格是不同的。
如果說張大千的山水畫注重氣勢,那麼傅抱石的山水畫則是注重情感,他把情感融入到了畫面之中,這也是很多人說傅抱石在張大千之上的原因。
張大千的山水畫注重色彩對比,傅抱石的山水畫注重肌理塑造,運用散鋒筆法表現出山石的精神。
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是把顏料調和好之後,潑灑在紙上,然後用筆加以引導,主觀審美影響著整個畫風,傅抱石是把客觀景物和主觀相互融合,形成一種表現客觀景物內在精神為主的畫風。
兩個人在畫壇不分伯仲,所以後人經常比較他們的作品,對於誰更勝一籌也是爭論不斷。
如果說論創造張大千略勝一籌,如果論山水畫的氣韻,傅抱石則是獨佔鰲頭。只是張大千在名氣上比傅抱石大一些,所以後人想到山水畫往往會想到張大千,其實傅抱石的實力不在張大千之下。
當我們看到張大千和傅抱石的作品之後,從他們學畫的歷程和審美思想來看,傅抱石的山水畫造詣不在張大千之下,甚至和張大千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在山水畫內在精神的表達上,傅抱石在當時首屈一指,也許這也是後人認為傅抱石在張大千之上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