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傅抱石,人們的第一個反應是,著名畫家。其他還是一位美術理論研究學者。他對清初畫家石濤十分欽佩,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世紀40年,他編寫了《石濤上人年譜》,讓人完成地了解了石濤的創作經歷。之後由於戰亂,傅抱石攜帶家人遷居重慶,進入到創作的高峰期。
也許由於系統地研究完石濤的生平經歷,這個階段他創作好幾幅《石濤詩意圖》。這些詩意圖都以「隔岸桃花迷野寺,亂帆爭卷夕陽來」為主題,進行創作。這首詩全詩是什麼樣貌,已經無從考證。石濤在自己的畫中題寫過上述兩句,疑似殘句。
石濤自己畫過這兩句詩,內容和傅抱石畫的這幅《石濤詩意圖》類似,但構圖、氣勢上沒有傅抱石這樣奇險奔放。傅抱石在重慶期間,獨創了「抱石皴」,畫出蜀中山水的夢幻險峻。從這幅畫中,也能看出一些抱石皴的痕跡。
遠山雲遮霧掩,只有山形而看不出具體的山體結構。這樣的山景源於傅抱石的日常觀察。為了避免看山不是山,傅抱石強調了山的氣勢,希望通過烘託,表現出蜀中山水的特徵。傅抱石的筆法很有特點,他用破筆散鋒迅速掃過紙面,亂而不散的筆墨,塑造出山的魂魄。
從詩意的角度分析,畫中應該出現桃花、山寺、春雨、江水、帆船、夕陽。這麼多的細節,都要畫出來,必然面臨著如何取捨的問題。傅抱石用筆較散,如果去舍不當,整幅作品就會雜亂不堪。
傅抱石先在構圖上確立、強調了疏密、虛實對比的調性。大方向上定下了作品個格局,再添加細節就不會讓人感覺凌亂。其次在色彩上,傅抱石畫桃花滿山,採取了寫意的方法。不是畫一棵又一棵的桃花,而是畫成片的漫山桃紅。取其意,而不求其形,讓作品看上去古雅質樸。這樣的色調,恰好還體現出夕陽的味道。
畫中的重點不在兩岸高山,而在江中帆影。這部分內容如何表現,難度相當大。在古詩的意境中,帆船會讓人聯想到暢快,自由,率真等多種感受。傅抱石筆下的帆影,呈現出迎風起航的速度感。他沒有過多表現情感上的釋放,而是抓住視覺感受上的特徵。
這種味道很有意思,不僅有形式上的虛實對比,還有意趣上的虛實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手法,讓作品十分耐看。傅抱石畫《石濤詩意圖》的時候,有炫技的地方,他的炫技是為作品服務,所以看上去相當舒服。
幾年前,這幅《石濤詩意圖》曾經出現在拍賣會上,成交價格高達2000餘萬元。藝術作品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但人們對他作品的認可程度,可以通過價格來體現。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傅抱石的創作有多麼成功。
拓展閱讀
重現宋人丘壑,溥儒繪《列嶂聽泉》
好山好水多逸趣,朱梅邨繪《石濤詩意圖》
筆墨純正,氣韻古雅,蕭謙中繪《唐人詩意圖》
古雅清新,自成一派,蕭俊賢繪《青山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