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A20報導
小區泳池救生員到底有幾個合格? 郗慧晶 攝 (資料圖片)
羊城晚報記者 林園 許琛 沈璞
實習生 廖亦奇 楊珊 李巧
事態進展
物管賠男孩家屬90萬元
據了解,何家與四季花園物業管理公司在街道的調解下已達成和解,並籤訂了協議,物業公司一次性補償90萬元,雙方不再追究。小何的屍體已由殯儀館運走。
有媒體質疑在小何溺水過程中,由於小區泳池救生員沒有經過正規培訓,沒有相關上崗證,才導致悲劇發生。究竟四季花園的泳池救生員有無上崗資格呢?記者多方了解發現,現場的兩名救生員都持有救生員資格上崗證,其餘的為服務人員,無須持證上崗。目前,當地派出所已將兩位救生員的上崗證進行了備案。
11歲男童殞命小區泳池,在場三名救生員沒能「救生」。事件發生後,輿論譁然,「救生員有沒有上崗證?為什麼沒有人發現溺水的孩子?!」質疑聲紛至沓來。夏季,小區泳池是街坊消暑勝地,救生員作為泳客安全的重要把關者,至關重要。羊城晚報記者昨天走訪市內多個小區泳池,一探究竟。
記者調查
多數小區救生員稱
持「初級救生員證」
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凡使用的遊泳場所(含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學校、部隊、住宅小區、酒店及各水上娛樂場所等)水面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下的人工遊泳池,至少配備固定水上救生員2人;水面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按面積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內,增加1人的比例配備固定水上救生員。對於記者的詢問,大部分救生員都給出了自己持有「初級救生員證」的答覆。
天河區匯峰苑小區,正值下午時分,15×35m大小的泳池,有兩名救生員和一名教練在崗。三人都沒有穿救生衣,只是穿著運動T恤和運動褲。兩名救生員異口同聲告訴記者,自己持有「初級救生員證」。而在中海華庭小區,約20×20m大小的泳池,則配備有三名年輕的救生員。救生員小莫介紹,自己是體校的學生,今年21歲,暑假兼職在小區裡當泳池的救生員。當記者問到他有沒有救生員證的時候,他說,「有」,但是卻說不出來是哪種類型的證,「好像是B級吧」?然後又說是「初中級」,最後確定說是「初級救生員證」。
在越秀區東風廣場,下午3時烈日當空,泳池已經有10來個人在遊泳了,其中包括4個十幾歲的小孩。泳池的三個角落各站著一名救生員。他們身著黃色上衣和大紅色褲子的救生服,戴灰色帽子,嚴陣以待盯著泳池。據救生員介紹,泳客每天有20來人,「白天有三四個救生員看護,晚上比較多人,就有五六人看著」,不會遊的小孩都要在兒童池,「除非有家長或教練帶著才可以到大的泳池」。救生員表示,他們都是要考過初級救生證件才可以上崗,「沒上崗證不可以在這裡當救生員,很難考的,有各種要求」。
也有一些救生員的身份成謎。在雲景花園小區,有業主向記者透露,泳池的救生員從前是小區的保安,「小區僱會遊泳的保安當救生員,有沒有證就不知道了。」記者看到,40×20m的泳池,配備著三名救生員。他們緊盯著水面,一旦泳客有違規行為,他們會馬上吹哨提醒。
到底誰管
政府部門說法打架
救生員竟然無人管
這張「初級救生員證」能否為泳客的安全保駕護航呢?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意外地發現各部門說法「打架」的情況。
在廣州市體育局網站,記者看到,上面顯示有國家職業資格救生員考證培訓地點及聯繫方式。記者聯繫了其中一個培訓地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只要通過培訓和考核,就能拿到「初級救生員證」。考核項目包括了遊泳和急救等技能,以及救生員的身體狀況。不過,這張救生員證需年審,但問題是年審單位還不確定。「以前有確定的年審地點,但現在改了,我們也不知道去哪裡年審。」
而廣州市遊泳協會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這張「初級救生員證」早在一兩年便作廢了。如今救生員需要持的是「上崗資格證」,這張證書是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頒發的,發證單位為「廣東省體育行業職業技能鑑定站」。該工作人員坦言,實際上,體育局及其下屬部門只是擔任一個培訓的職能。由於體育局並不具備執法權,所以具體到小區泳池救生員是否達標,他們並不能下去檢查監管。這些職能歸屬工商和質檢等部門。「老實說,因為涉及多個部門,沒有明確規定,救生員資質的監管問題,一直不到位。」
隨後,記者又諮詢廣東省體育行業職業技能鑑定站工作人員有關考證和監管問題。然而,熱線工作人員堅決表示「這不歸我們管」。
究竟救生員該持什麼證,一番採訪下來,記者也蒙查查。
而記者查閱資料還發現,在深圳,救生員上崗甚至需持「三證」:深圳市救生員崗位證、中國救生協會頒發的全國救生員註冊證和全國救生員職業資格證書。
更多隱患
泳池不規則
燈光不夠亮
在記者走訪過程中,小區泳池的另一大隱患也顯現出來———泳池形狀、燈光設置暗藏「殺機」。在越秀區東山紫園小區的遊泳池,整個泳池呈不規則形狀。據救生員介紹,該池深有1.5米左右,平時整個泳池就只有他一個人看護。記者觀察泳池發現,雖然泳池不大,但由於是不規則,池中間邊緣還有塊大石頭擋著,一個看護人員,難免看得了這邊,顧不到另外一邊。記者探問會否太多人遊泳看守不全,救生員忙解釋,沒有發生過看守不全導致的事故,「我們是不讓小孩遊到邊緣去,集中在這邊,避免照看不到,不會遊的小孩就在旁邊小池裡。」記者看到小池呈圓形,很小,大概20平方米。
在天河區中海璟暉華庭,小區燈光昏暗,夜晚的泳池存在不少盲點。市民王小姐就經歷過一次「丟孩子驚魂」。王小姐的弟弟和妹妹都很喜歡遊泳。有一次晚上,她帶著11歲的弟弟和5歲的妹妹一起去泳池淺水區遊泳,當時王小姐沒有下水,在看臺上看著孩子。「我們小區的泳池也是分深水區和淺水區的,但是兩個區沒有截然分開。一開始的時候我比較注意妹妹一點。過了一會,我忽然發現我弟弟不見了!」當時泳池裡有好幾個同樣戴著黑色遊泳帽的小男孩,晚上燈光不好,王小姐找起來並不方便。過了幾分鐘,王小姐才在深水區發現了弟弟。「這麼小的孩子,自己從淺水區跑到深水區去了,救生員也不管管,是不是有點不負責呢?!」
可能有用
防溺泳鏡
閉氣過久會報警
看了小孩在泳池溺亡的報導,廣州大學四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向羊城晚報報推薦了自己的發明創造。
主創人員劉峰說,這款眼鏡是在普通泳鏡鏡帶後腦勺的位置增添防溺水設備。當遊泳者在水中的單次潛水時間超過人體的最大閉氣時間時,時間可根據小朋友的實際情況自行設定,系統就判斷其為溺水,隨即會發出紅色強光危險求救信號。使得救生員或者周邊的人能及時準確地發現及識別溺水者,贏得黃金施救時間,減少悲劇的發生。
這個防溺泳鏡在去年11月份就已獲得了國家專利。如果能實現批量生產,報警裝置可以控制在20元左右。現在他們這個發明已在幾個小區的遊泳池試售,家長反映還不錯。
林園、許琛、沈璞、廖亦奇、楊珊、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