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次世界大戰中鎩羽而歸!德國為何卻能成為歐洲經濟第一強國?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金十數據

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德國這個國家挺有意思的,在1914年攪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戰敗後,德國一片狼藉,還要還巨額賠款。然而僅僅過了20年,德國又成為歐洲最牛的經濟列強之一,並在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差點就幹掉了整個歐洲,不過最後還是敗北了。1945年二戰結束後,德國又變成廢墟,柏林市區很難找到一處完整的房子,很多人吃不上飯,難民隨處可見。

有人曾說,二戰後德國這些廢墟,光清除就要花個二十年時間,想重建經濟簡直比登天還難。然而,在接下來的20多年裡,德國不僅清理了廢墟,還崛起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並一直領先到現在。到今天,德國還是歐盟實際的領頭羊,全球老牌工業強國,擁有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西門子、阿迪達斯都是德國品牌。

那麼,在遭受戰爭的毒打後,德國到底是憑藉什麼才能上演如此的經濟奇蹟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1、二戰後元氣大傷,德國經濟有多差?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的災難,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互砍,最終以同盟國勝利告終,但每個國家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作為始作俑者的德國,在希特勒的鼓動下發起戰爭,結果希特勒自殺,留給德國一個爛攤子。

二戰後德國成為美蘇冷戰的前哨陣地,1949年正式分裂成東德和西德,東德屬蘇聯勢力,西德屬美英法西方陣營。這樣的情況持續了41年,直到1990年,東德被併入西德,德國才完成了統一大業。本期我們談到的二戰後經濟政策,指的是西方美英法盟國的德國佔領區、後來的西德。

要知道二戰後的德國有多慘,先得來看看二戰前的德國長啥樣。當時的德國經濟相當厲害,在兩次工業革命中,德國大力發展機械製造業和化學工業,是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力量最強的國家。但在戰敗之後,不僅打光了一代棟梁青壯年,還把製造業的領先優勢也折騰沒了。

更重要的是,作為戰敗國,德國也失去了政治和經濟的自主權。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超級大國,一開始對德國推行"摩根索計劃",要徹底摧毀德國工業實力,讓德國變成一個農業國。美國、英國、法國分別在自己的佔領區內對德國的工廠、交通設備進行拆遷並運回國,當做是德國的戰爭賠償。

這讓二戰後的德國經濟雪上加霜,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超高的通貨膨脹以及極端匱乏的物資。

那照我們想,通貨膨脹,物資又很少,物價應該漲到飛起才對。但實際並沒有,二戰後德國還停留在戰時經濟,繼續實行管制。當局凍結了物價,表面上看東西並沒有變貴,但你就是買不到。在公開市場上,所以商品幾乎都是定量供應。在黑市,直接都不用錢,倒退到物物交易的時代,香菸成了最堅挺的貨幣。誰能搞到一根美國香菸,誰就能在黑市上換到一天的口糧。那時在黑市買東西算下來的價格,要比官方定價高個幾倍甚至十幾倍。

2、從被壓制到被援助,德國怎麼沾了"美蘇爭霸"的光?

這樣搞下去,德國會亂成一窩,不僅歐洲沒法從戰爭中復活,美國會失去西歐這個冷戰前線的盟友,而且還會讓別人覺得,你美國不行,搞得德國佔領區烏煙瘴氣。說句不好聽的,你家的狗出去咬人,掏錢賠的就是你。

到了1946年末,已經有人意識到"摩根索計劃"太沒遠見了。前美國總統胡佛還四處奔走,大喊著沒有德國的復甦,就沒有西歐的振興。所以為了減少德國佔領區對美國的消耗,長遠地保證美國商品的德國乃至西歐市場,美國立馬掉頭,從把德國經濟按在地上摩擦,變成促進和扶持。

在1947年美國啟動"馬歇爾計劃"後,德國成了被援助國。馬歇爾計劃,就是美國拿出一筆錢,支持歐洲一些國家的發展,目的就是控制西歐,遏制蘇聯勢力,壯大資本主義陣營力量。所以,馬歇爾計劃的政治意義是遠大於經濟意義的,它讓美國人能向世界廣播,我美國可不是個渣男,看我打完仗,還關心歐洲的重建。但對比歐洲其他國家,德國並沒有得到什麼實際支持,而且也從來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花錢。

不過馬歇爾計劃對當時窮困潦倒的德國而言,還是挺振奮人心的,這讓德國人建設家園的熱情熊熊燃燒。這裡可以順便說一下德國人的精神文化。我們經常講德國有"工匠精神",另一個經常被提到的還有日本,這兩個在歷史上都是軍國主義國家。說白了,他們的底層文化就是守紀律,注重細節,善於在確定的方向上做到極致,或者說是"全民皆兵"。

這種底層文化如果濫用了,就會變成軍國主義,但如果善用了,那就是一個獨特的優勢。就比如到現在,德國的製造業在全球地位相當高。在美國,最優秀的人才扎堆華爾街賺大錢,但在德國,優秀的人樂於加入實體經濟,一磚一瓦搞工業。

說到底,德國人不太相信那一套錢生錢的金融邏輯,這看起來很落後,但也讓德國的經濟波動遠遠少於其他西方國家。這背後,你也可以看到軍事化的思想根源,守紀律的德國人,不太願意把經濟發展交給流動性非常大的金融業,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製造業更讓他們放心。

所以,只要有希望,德國人會全身心投入,把德國從廢墟中拉起,這是德國在兩次大戰後能迅速崛起的精神動力。到1947年底,德國的工業生產已經恢復達到了1936年的50%,很了不起了。

3、精準狙擊通脹的貨幣改革,長什麼樣?

隨著生產的恢復,商品也多起來了,但市場上的物資還是短缺,大家還是為了口飯還是不得不跑黑市,或者組隊到農村去尋找和換食物。為什麼呢?就因為通貨膨脹導致貨幣變廢紙,而價格又被定死,所以廠家大都只生產不賣貨,屯起來等待大賺一筆。

因此,被納入馬歇爾計劃後,德國人有了重建家園的經濟和精神馬達,但還必須修理通貨膨脹和經濟管制這倆爛輪子,解決方法,就是進行貨幣和經濟改革。

首先是貨幣改革。從1946年,就有很多人在討論貨幣改革了,前後想出了250多個法子,最後實施的是美國人的方案。1947年美國開始印刷新的馬克鈔票,並悄咪咪運到德國。醞釀到1948年中,西方佔領當局開始廣播,宣布之前的貨幣帝國馬克沒用了,正式拉開德國貨幣改革的序幕。

這可不是簡單的舊馬克換成新馬克的問題,而是德國金融領域有史以來最激烈、也是最深刻的變革。其中的重點,就是宣布停止舊貨幣帝國馬克,新貨幣的名字叫"德意志馬克",直接掛鈎美元,規定1美元=3.3德意志馬克。

由於貨幣重新有了信譽,充分發揮了貨幣支付和流通手段的作用,生產和消費的關係也開始理順了。廠家拿出了前幾年屯的物資,一夜之間,商店的貨櫃開始堆起了商品,老百姓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麼多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貨幣改革成功地讓德國經濟起死回生。

自然而然,黑市開始不吃香,香菸也沒有那麼受歡迎了。昨晚那些在城市流浪的人,隔天只想進廠幹活。昨天兜裡的錢還是廢紙,愁到頭禿,隔天就充滿了希望。大家信任新貨幣,並且相信經濟能變好。

4、改革的危機時刻,「經濟學猛男」出現!

在貨幣改革的同時,另一個大工程也在進行,也就是經濟改革。有道是,亂世出猛男,他終於來了。1948年初,路德維希·艾哈德被任命為經濟管理局局長,這大概相當於美英雙佔區的經濟部長。艾哈德之前是德國慕尼黑大學國民經濟學系的名譽教授,經濟學內功了得。

他上任後,就主張取消經濟管制,逐步實行市場經濟,開展市場競爭。他壓根不信經濟管制那套,向老百姓宣布,他把管制德國經濟的法案都扔廢紙簍了,除了那些重要生活和生產原材料,其他商品的價格都放開,大家可以自由交易,玩命掙錢去吧。

但經濟改革的過程,是沒那麼順利的。在商家敞開生產,物價又放開的情況下,老百姓開始瘋狂買買買,很快就導致商品供不應求。在1948年下半年,物價直線上升,生活必需品價格飆升了23%,但工資總水平只提高了約5%,口袋裡的錢總是出的比進的多,再加上失業水平高,民眾開始不樂意了。

大街上開始出現示威遊行,甚至大打出手,有工會還組織了4百萬工人進行了24小時的抗議罷工。輿論要求停止推行市場經濟,政府內部有人還提出摘掉艾哈德的烏紗帽。老百姓不樂意,內部還有人搞小動作,艾哈德的改革大計處於生死一線中。

既然說是猛男的故事,艾哈德自然不會認輸。他鐵著頭卯足勁推行政策,堅信最終將證明自己的正確。其實,他之前已經料想到會發生這種情況了,改革的陣痛是免不了的,陽光總在風雨後。隨後他推行了禁止哄抬物價法,懲罰那些囤積物資、哄抬物價的人,鼓勵企業以合理價格向市民出售商品,並向這些企業優先供應原料等。一頓操作下來,到1950年夏天,物價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經濟迅速回血。

艾哈德推行的市場經濟,為德國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後的時間裡,德國迅速躍居為資本主義世界裡舉足輕重的經濟強國。可以說,德國今天能成為歐洲一哥,艾哈德是功不可沒的。

···

最後我們來聊聊美國和德國現在的關係。雖然德國已經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歐盟經濟的火車頭,但外交政策很多時候要看下美國臉色。這是因為二戰後,美國一直有在德國駐軍,而且德國人由於二戰的陰影太重了,對自己建設軍隊很敏感和不情願,所以現在德國的國防安全還處於美國的保護傘下,這是兩國聯盟的重要底色。

但近幾年,隨著川普出任美國總統,開始奉行美國優先政策。一下子威脅要對歐洲的汽車進口施加關稅,其實就是暗戳戳針對德國;眼看德國和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項目一片火熱,馬上跳出來搗蛋;還動不動就威脅從德國撤軍,最近這一威脅也部分兌現了。7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宣布將撤出1.2萬名駐德美軍,這使得駐德美軍大幅減少約三分之一。因為川普認為,美國在保護德國,但德國卻在拖欠軍費,美國就是個冤大頭啊。

種種操作下來,美國和德國這西方重量級夥伴關係,也就有點裂開了。當然,出於政治、安全、經濟等多方面利益的考慮,兩國決裂的可能性非常小,德國也只能在部分事件上和美國的表態小剛一波,表明我德國是有脾氣的,估計接下來這兩國還會有挺多么蛾子的。

相關焦點

  • 兩次世界大戰戰敗,千瘡百孔的德國,為何依舊能成為歐洲的領頭羊
    中歐地區存在這樣一個國家,他是一戰和二戰的發起國,最終的結局卻是以戰敗結束,戰後不僅千瘡百孔,而且還要承擔勝利國的所有戰爭費用,在這樣的窘境中他依舊能夠頑強生長,一躍成為歐洲的領頭羊,他就是德國,一個曾經讓人痛惡的國家,但是至今卻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 「第三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的改變,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嗎
    本文之所以說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因為此次的「新冠疫情」的影響已經波及全球,它的影響範圍之廣,參與抗議國家數量的眾多已經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次世界性的「抗擊疫情的戰爭」,因此稱它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並不為過。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勢力為什麼在疫情期間如此的排擠中國,以及「第三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的改變,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格局的影響。
  • 試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一直是戰爭史愛好者,談論的焦點問題,本次筆者將試著,從當時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德國國內情況兩條主線,簡要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歡迎廣大讀者一起探討!第一組矛盾是法國和德國的矛盾!法德主要矛盾還是由於之前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導致了國土被德國搶佔,法國失去了歐洲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都抱有一雪前恥的復仇心態。德國對此也高度警惕,為防止法國報復也一直在擴充軍備。
  • 為何丹麥能成為歐洲唯一的羽球強國?
    為何丹麥能成為歐洲唯一的羽球強國?羽毛球運動一直被中國、印尼、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所主導,在歷屆奧運會、世錦賽、湯尤杯等大賽中,丹麥是唯一能與亞洲羽球強國抗衡的歐美國家。而且自1977年世界羽毛球錦標賽舉辦以來,中國隊、印尼隊分別以66枚和23枚金牌佔據前兩名,丹麥隊以10.5枚金牌排在第三。
  • 二戰中蘇聯損失慘重,為何戰後卻能快速成為與美國爭霸的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是擊敗德國最主要的一股力量。在1941年德國向東發起進攻後,蘇聯在近四年的衛國戰爭中損失了2000多萬軍民。再加上蘇德戰爭前期的戰場都在蘇聯境內,蘇聯國內的基礎設施更是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可以說,蘇德戰爭讓蘇聯遭受了難以預估的損失。
  • 為什麼德國很厲害?為什麼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都能在廢墟中崛起
    德國為什麼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雖然兩次都失敗了。卻從廢墟中頑強站了起來。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至今德國依然是世界強國,最發達的經濟體。按說一般作為戰敗國,割地賠款,經濟衰退,是普遍的現象。對於普通國家來說,往往就會陷於崩潰,或長久的衰落之中。
  • 那麼多強國,為何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選擇義大利做盟友?
    拋開戰爭的正義性看,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戰鬥力表現的非常強的,只不過德國人的「隊友」不怎麼地,不能幫忙還時常拖累德國,尤其義大利,完全是來搞笑的,在非洲搞定個衣索比亞都費勁。那麼德國放著那麼多強國不結盟,為什麼非得和義大利結盟呢?
  • 希特勒若不發動戰爭,而是全力發展經濟,德國能成為頭號強國嗎?
    在德國元首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就像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戰爭機器,席捲了整個歐洲。1940年的4月-6月,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德國士兵靠著一手閃電戰術直接侵吞了歐洲的大半個地盤。但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邪惡的法西斯終究是失敗了。而二戰之後的德國,經濟實力也被削弱了許多。有人不禁懷疑,為何當年的希特勒非要發起這場戰爭呢?
  • 盤點德國五次試圖一統歐洲的努力
    但奧託一世的努力僅僅是使德國成為歐洲的強國之一。 (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最大版圖) 12世紀的腓特烈一世時期,帝國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又稱德意志第一帝國。
  • 歐洲10大強國排名,瑞士、奧地利上榜,第一橫跨兩個大陸
    歐洲作為資本主義的發源地,誕生了眾多的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現根據軍事、經濟、政治等多個因素來排列歐洲十大強國,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國家吧。 歐洲十大強國排名 1、俄羅斯 2、英國 3、法國 4、德國 5、義大利 6、西班牙 7、瑞典
  • 凡爾賽條約的籤訂使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可能
    當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籤署停戰協議時,德國人認為他們接受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一個恥辱。從戰勝國的領導人抵達法國參加會議的那一刻起,戰後的現實就開始與威爾遜的理想主義觀點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作為世界範圍內的強國,為何還是戰敗?
    前言在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以後,迅速成為了當時的歐洲列強之一。但是德國本身對於當前的國際秩序十分不滿。新的的德意志想要重新瓜分當前的國際利益,以便在未來的國際局勢中擁有更高的影響力。所以德國試圖奪取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成為世界新的霸主,這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而這場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在爆發戰爭時,德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那麼德國為什麼還是輸掉了這場決定國運的戰爭呢?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各國的綜合國力,及中國的發展程度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強國。它的經濟總量超過了234個國家,其GDP達到了驚人的2000億美元。其經濟實力和豐富的客戶。大湖工業區已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區。底特律,克利夫蘭,匹茲堡和其他工業城市可以持續生產軍隊所需的一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軍只有10萬元人民幣,只有300輛坦克,不足500架飛機。但是,美國海軍仍在發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法國兩國誰更強?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席捲了5個大洲,61個國家,20億人口,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其中的很多插曲令人匪夷所思,其中法國在德國強橫的攻勢下,僅堅持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也讓當時的戰爭局勢陡增了很多懸念,那麼同屬於歐洲的兩個資本主義強國,為何法國在戰爭面前如此不堪一擊
  •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領土越打越少,還不如不打,那麼德國當時...
    希特勒等人正是藉助鼓吹《凡爾賽條約》對德國不公平來刺激德國人復仇。兩次世界大戰都會德國人覺得自己吃虧,想復仇有很大關係。 而德國雖然緊鄰北海和波羅的海,但距離大洋太遠,且波羅的海實際上是一個接近封閉的海域。近代以來的大國,都是海洋強國(除了沙俄,但沙俄海洋面積也不小),而德國則是一個弱海權國家。德國人天然有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感,他們也覺得應該和英法是一個層次的。而德國的海洋形勢實際上很容易被英法等國鎖死在內陸。德國想成為大國,必須通過擴張,不斷擴大海岸線,讓自己的海洋權益越來越大。戰爭是德國改變地理缺陷的唯一方法。
  • 歐洲「第一強國」德國,為啥不喜歡建高樓大廈?看完就明白了!
    在我們的理解中,如果一個國家非常發達,哪個國家似乎確實有很多高樓, 例如,美國的洛杉磯和紐約就是這樣, 高樓林立, 我們國家的上海北京也是如此, 但是,你知道嗎? 為什麼在德國很少看到高樓?德國是世界強國,這些人也很了解,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戰者,他說他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傷,但德國的強大一直是世界公認的, 這個國家的工業精神和態度是世界公認的, 不僅如此,德國人均GDP達到4萬億美元,遠高於我們國家,為什麼沒有高樓?
  • 浴火重生:兩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重建之路
    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總是會用影響深遠一詞來描述和形容,單就從二戰對於國際形勢與全球格局所施加的改變來看,這個詞就是無比合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全球事物的話語權發生了轉移,此後的時代不再以歐洲命名,此後的風光也不再獨屬於歐洲列強。
  • 德國縮水40%!陸軍第一強國越來越小,國歌中的四個地名都已丟失
    歐美諸強國中,德國的地緣形勢最為不利,雖然擁有2389公裡的海岸線,但這些海岸線都無法直通大洋,而且還被丹麥分割為東西兩部分。東海岸線直面波羅的海,要想進入大西洋就必須通過丹麥與瑞典之間的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以及丹麥與挪威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才能進入北海。
  • 曾經歐洲老牌強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之後又一海上霸主,為何衰落
    也因此,荷蘭在歐洲諸國的崛起史中,只能算是曇花一現的地域強國,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荷蘭也開始成為歐洲名不見經傳的小國,甚至發展到現代,荷蘭在世界的影響力一直是處於邊緣的階段。
  • 一戰中德國遭遇重創,為何還敢在二戰中,挑戰蘇美英法等強國
    (二戰中的德軍)那麼,德國明明已經在一戰中遭受重創,為什麼德國還敢在二戰中,挑戰蘇美英法等一眾強國呢?德國之所以能在二戰中挑戰眾多西方強國,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德國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在19世紀末完成統一後,德國的工業革命也進入了最後的收尾階段。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工業在德國全境得到普遍發展,並取得了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