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感退避三舍之恩,今人何以爭寸土而起殺戮?

2020-12-18 而立老陳

就在昨天傍晚,一起駭人聽聞的命案發生在莆田市秀嶼區:侄兒親手血刃叔嬸,致叔嬸因搶救無效死亡。

根據警方通報,10月31日下午17時許,秀嶼區東嶠鎮嶠江居委會後坑發生一起叔侄之間因土地糾紛引發的傷害案件。受害人許某滬(男,53歲)、許某妹(女,49歲,均秀嶼區東嶠鎮人,系夫妻關係)經120到場搶救無效死亡。案發後,秀嶼警方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工作,犯罪嫌疑人許某華(男,43歲,秀嶼區東嶠鎮人,系受害人許某滬侄兒)被當場抓獲。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看完才知道,這起案件的導火索僅僅是因為土地糾紛。

這些人,定不懂得「退避三舍」之美德!

早在春秋時期,晉文公逃亡到楚國,為感恩楚成王的厚待,晉文公在當上國君後作出退避三舍的感恩之舉。這種信守承諾與禮讓之舉,成為了千古美談。

民族英雄林則徐出外當官之時,得知家人因與鄰裡存在土地之爭,寫信告訴家人遠親不如近鄰,要退避三舍的故事也被傳誦著。

古人尚能如此之胸襟,今人何以讓利益衝昏頭腦,為了巷頭裡弄之地大打出手,況且還存在血緣關係。

其實這樣的悲劇並不鮮見。筆者在老家就聽說這樣一件事,本來一對親密無間的兄弟因為父輩留下的房屋財產,爭吵不停,三番五次拳腳相見,最終鬧到派出所,鬧上了法庭。

人心至於這樣淡薄嗎?陌生人之間尚且能禮讓,甘願吃虧,鄰裡之間、親戚之間為何能將熱情雪藏,將親情遺忘呢?不管是錢財還是土地,想想都沒有人心來得真切,來得溫暖,心懷質樸之心,捨得之性,生活才能更美麗!

相關焦點

  • 今人書法有沒有可能超越古人?回答起來恐怕不能過於草率!
    不兜圈子,今人書法在技法上完全有可能超越古人,但是今天這種環境下,今人書法跟古人書法相比,多少顯得刻意,做作。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書法的目的不同,一個是生活必備,日常書寫,一個是為書而書,精心安排。換句話來說,今人在書寫狀態上做不到無意於佳乃佳。
  • 古人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上了天
    浩瀚文海,幾千年古詩詞,讓我們見識了古人的智慧。如果硬要將這些作品分類,其實有一種很「野蠻」的分法,就是按古人和今天的喜好來分為兩類。有一類詩詞是古人和今人都喜歡的,比如杜甫的《登高》,古人稱之為七律第一,也被今人膜拜著;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古人稱「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今天也是愛得很。第二類詩詞則是古人和今人「口味不一」的作品。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春江花月夜》賞讀諸城市皇華初中   鄒 琳
  • 「文化漫談」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今人的詩詞寫得不如古人好?
    可是,按說文明在進步,文化在發展,為什麼我們看到現在的人所寫的古體詩詞都不如古人寫得好,甚至是遠遠不如古人寫得好呢? 你看到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的渠道都有哪些呢?網際網路如此發達,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寫的文字發布到公共平臺讓他人閱讀。
  • 被今人「玩壞」的三句古話,古人如果知道了該作何感想?
    歷史在不斷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流傳下來的不僅有古人的為人處世的哲學與智慧,更有因為以訛傳訛而留下的誤會,也許是時代變了,所以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但是有些古語真的違背了古人的意願,甚至意思是完全相反的!不知古人如果知道他們說的話被今人這樣用,該作何感想呢?
  • 《朱子家訓》解讀一: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今人該注意什麼
    古人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當然能夠做到早睡早起,灑掃庭除和關鎖門戶了。但是把這樣的要求放在現在這個社會,"黎明即起"和「既昏便息」肯定是做不到的。比如你想天黑就睡覺,路邊的汽車的鳴笛聲會不讓你睡覺。不良生活習慣今人有什麼不好的習慣?現在很多人生活沒有規律,或者是不科學。比如很多人深更半夜睡覺,中午以後才起床,家裡亂得像狗窩(狗表示反對這樣說它的家),對安全要求比較低,不能形成很好的自我保護意識。
  • 《朱子家訓》解讀二:古人對家內事務的要求,今人從中學到了什麼
    昨天整理出了古人對生活習慣方面的要求,定時發布了《朱子家訓》解讀一: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今人該注意什麼以後,有一定數量的分享、收藏和轉發,你的分享、收藏和轉發會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在此先感謝各位網友的厚愛。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家訓中古人對家內事務有什麼要求,現在的我們遺失了什麼?
  • 學詩計劃|《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當李太白寫出這極富哲理性的句子,將時間和空間打成一片的時候,其實背後更隱藏著深層次的「問」:渺小的人類在遼闊的宇宙面前微不足道,那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究竟為何? 最後,李白給了我們他認為的答案,那就是:及時行樂。既然身如沙粒、浮生一瞬,不如把酒對月,長醉金樽,想必不少人於此心有戚戚。
  • 古人:「有子之家貧不久,無兒無女富不長」今人為啥說有女兒更好
    為啥古人說「有子之家貧不久」?因為古人不僅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把「香火」看得很重,而且舊社會男女不平等。所以那個時代,有了兒子的人家,就感覺比別人家高一等,沒有兒子的人家會「抬不起頭」,甚至在舊社會裡被大家稱之為「絕戶」。古時候,生產力低下,一切勞動都需要重體力,而男人生來就有力氣,所以他們就成了一家人的「頂梁柱」。
  • 古人眼裡的古人,《誅少正卯圖》是講孔子私人恩怨?還是儒法之爭
    閒話不多說,今天,顏小二要和大家聊一聊古人眼裡的古人,即古人眼裡的「孔子」。 2、《誅少正卯圖》是講孔子私人恩怨,還是儒法之爭?
  • 古人云:「半路夫妻硬如鐵」今人說:「搭夥過日子更快樂」咋回事
    比如古人說的這句老話:「半路夫妻硬如鐵」,而今人卻不這樣認為,好多老人都覺得「搭夥過日子更快樂」。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你也想了解古今思想為何有一部分發生了斷裂,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道盡古往今來的人世百態吧!為什麼說「半路夫妻硬如鐵」?
  • 項羽的霸王戟重300斤,如今無人能拿起,今人的力氣不如古人大嗎?
    項羽的霸王戟重300斤,如今無人能拿起,今人的力氣不如古人大嗎? 項羽人稱西楚霸王,是秦末紛爭中最有實力、原本最有可能稱霸天下的人物,只不過後來出現了一個劉邦,在與劉邦爭鬥落敗後,他才錯失了江山。
  • 古來詩詞,今人共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朋友,你喜歡詩詞嗎小杏仁兒的邀請函已到位由校《春杏》編輯部主辦的詩詞盛宴「古來詩詞,今人共賞」即將開席前有古人 後有來者詩國花開 芬芳不衰小杏仁兒在此期待潘江陸海朋友,快落筆吧古來詩詞,今人共賞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全體學生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圖說中秋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全唐詩》卷一七九)值得一提的是,在八瓣菱花形月宮鏡中,還有一類帶「大吉」銘文的月宮鏡,畫面中的嫦娥飛升於空,手託「大吉」銘牌,玉兔忘記了搗藥,蟾蜍起舞。「大吉」,意思就是大吉大利。
  • 古人的生活經驗
    今人面對今天的社會現象,而古代也存在古代特別的社會現象。上文的俗語,屬於古人對古代社會現象的一種總結。先說「富不添丁」。在古代,「丁」有時候指的是男丁,就是男孩子。比如說「壯丁」,就是指壯實的漢子。古代富貴人家兒子太多會帶來很多麻煩。就說古代皇帝。按照現代人的觀念,古代皇帝是最大的地主、最大的財主,畢竟全天下都是皇帝的私產。
  • 曾仕強 古人今人若流水,痛失文化指路人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許多人活著就是為了榮華富貴,將身外的寵辱榮患看的十分重要,一點榮耀,一點侮辱都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無法獲得獨立的人格,也沒有自己的底線,是不可「託天下」的,曾仕強老師解讀道德經告訴我們「不爭才有福氣」,「功勞也不是搶來的」,所以榮辱不驚,你才是真正的富有。他說,信老子的人心胸都很寬很寬,因為他沒有這麼多欲望。
  •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
    本書是一部「古今之爭」的簡史,梳理了從古希臘至歐洲17世紀末(甚至延續至今)的「古今之爭」,作者思考的是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古今之爭」輻射到歐洲的整個文化譜系,必然涉及對學問、靈魂高低等的討論,啟發當下的我們深思諸多相關議題。
  • 宋省予的「四君子」:不襲今人與古人,自家有法寫風神
    不襲今人與古人, 自家有法寫風神。 一枝一葉常觀察, 胸竹何如眼竹真。正如他在一幅墨竹上題道的:「不襲今人與古人,自家有法寫風神。一枝一葉常觀察,胸竹何如眼竹真?」他是信賴觀察,要寫眼中之竹的真實風神的,寫竹如此,寫他物大概也用此法,這詩寫出他對造型的主張。
  • 古人竟能神準預測今人「靉靆」眼鏡
    靉靆這一富有詩意的詞,被古人用來代指「眼鏡」。宋朝趙希鵠所撰《洞天清錄》記:「靉靆,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 眼鏡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有學者認為,古人之所以把眼鏡命名為靉靆,因為靉靆是眼鏡的阿拉伯文 (alunwainat) 的音譯,故眼鏡來自國外。
  • 古畫真跡,清光緒團扇,濃濃的時代感今人只能欣賞,難以超越
    為何時代進步了,到了今天,即便是繪畫大師也很難畫出古人的味道?提起中國畫,不能不提齊白石,張大千,吳昌碩等繪畫大師,他們的繪畫方面在繼承古人繪畫風格和技巧的同時有所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是當之無愧的引領時代的繪畫領域的領軍人物,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世界範圍內,相比較西方繪畫,中國畫的受眾範圍較油畫小很多,原因是什麼呢?首先,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具有民族屬性。